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银行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息差再创新低,欢迎阅读。
作 者丨叶麦穗
编 辑丨肖嘉
图 源丨新华社
存款利率持续下行。
日前,融 360 数字科技研究院发布监测数据显示,2024 年 10 月,银行整存整取存款 3 个月期平均利率为 1.268%,6 个月期平均利率为 1.471%,1 年期平均利率为 1.588%,2 年期平均利率为 1.701%,3 年期平均利率为 2.061%,5 年期平均利率为 2.027%,3 年和 5 年的存款平均利率存在明显剪刀差。
银行存款进入 1 时代
和上个月相比,各期限平均利率均大幅下跌,2 年以下期限均下跌超过 21BP,3 年期下跌最多,为 25.4BP,5 年期下跌 23.6BP。
10 月 21 日,1 年期和 5 年期 LPR 利率均下调 25 基点,这也是今年以来 LPR 第三次下降,也是降幅最大的一次。监管层引导利率下行,推动实体经济等融资成本下降,存款利率呈现下行趋势。
融 360 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艾亚文表示,10 月 LPR 调整之后,中小银行利率迅速跟进国有大行下调。当前,国有股份行的只有 3 年和 5 年定期存款利率还在 "2" 以上,中小银行中短期利率也已进入 "1" 字头时代。
" 揽储神器 "- 大额存单的情况也如出一辙。监测数据显示,2024 年 10 月,发行的大额存单 3 个月期平均利率为 1.524%,6 个月期平均利率为 1.71%,1 年期平均利率为 1.857%,2 年期平均利率为 2.023%,3 年期平均利率为 2.399%,5 年期平均利率为 2.51%。
和上个月相比,大额存单各期限平均利率基本都下跌,3 个月跌幅为 7.15BP,6 个月跌幅为 8.6BP,1 年期跌幅为 2.42BP,2 年期跌幅为 4.92BP,3 年期跌幅为 2.82BP。
整体来看,银行大额存单利率也渐次下行至 "1" 字头。值得注意的是,大额存单与定期存款之间的利率差异显著缩小,部分大额存单的利率甚至与普通定期存款持平,从市场整体利率走势来看,艾亚文预计存大额存单利率或进一步下行。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大额存单利率走低后其销售也大不如前。一家股份银行广州分行的负责人表示,普通定存和大额存单之间的利差已经所剩无几,而且普通定期存款起存金额更低,所以购买大额存单的客户远少于此前。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近期银行下调大额存单利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银行的净息差持续收窄,需要优化负债结构、压降高成本存款;
其次,央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一举措直接影响了包括大额存单在内的各类存款产品的利率水平;
再者,市场资金面较为宽松,银行揽储压力相对缓解。总体上看,未来大额存单的发行数量可能呈下降趋势。
息差再创新低
下调存款利率也是无奈之举,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2024 年三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 1.53%,环比下降 0.01 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低。
具体来看,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三季度净息差分别为 1.45%、1.63%、1.43%、4.13%、1.72%、1.44%。
其中股份行、农商行截至三季度末的息差水平与上季度持平,但是国有大行、城商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的息差下降 0.01 个百分点至 0.08 个百分点不等。其中,民营银行环比下降 0.08 个百分点至 1.44%,城商行三季度净息差环比下降 0.02 个百分点至 1.43%。
东兴证券分析师林瑾璐表示,得益于负债成本改善,三季度净息差降幅收窄。多数银行前三季度息差较上半年降幅在 0-5bp,且降幅收窄。部分银行实现了息差环比微降甚至提升;个别银行或由于调整风险偏好、参与贷款重组化债、客群基础不牢固负债成本上升等原因,息差降幅相对偏大。往后看,受 10 月存量按揭贷款利率下调、今年 LPR 多次下调影响,预计银行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贷款重定价压力较大。但在货币政策主要掣肘于净息差的提法下,预计后续政策或引导金融机构增强资产端和负债端利率调整的联动性,贷款定价或趋于平稳,存款成本改善效果将进入加速兑现期;叠加逆周期调节政策逐步落地,经济复苏和实体需求有望逐步修复,预计银行净息差趋于稳定,明年年内企稳概率加大。
也有分析表示,下一阶段,在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息差收窄压力仍然较大,还将继续下调存款利率,以进一步压降资金成本,减缓息差缩窄的压力。除了下调存款利率之外,商业银行还应减少对存款的利息补贴以及利息之外的费用,进一步压降存款的隐性成本。
艾亚文认为,随着存款利率的下调,银行的净息差受到挤压。一味地提高实际利率吸引存款并不可持续。在低利率时代的市场竞争中,银行应合理控制高息存款产品,降低银行负债;还可以采取其他举措来 " 留住 " 存款,如在负债端应优化产品和提升服务黏性,减少存款流失;在资产端,如增加优质信贷资产以提高资产端收益率。
本期编辑 黎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