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从“纽伦堡”到“马卡罗夫”,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燃烧的岛群 ,作者群主飞龙
本文是 " 燃烧的岛群 " 第 1169 篇原创文章,作者:Me410。
全文共 4086 字,配图 4 幅,阅读需要 10 分钟,2024 年 2 月 6 日首发。
快捷阅读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点击标题下方的作者 "me401 专辑 "!
图 1. 德国轻型巡洋舰 " 纽伦堡 " 号。与其姊妹舰 " 莱比锡 " 号最明显的区别是舰桥较大,以至于水上飞机弹射器被置于烟囱后面
1945 年圣诞节前夕,一队英国军用卡车从形同废墟的威廉港的街道间疾驰而过。卡车上坐满了前德国海军官兵。他们以警惕的眼神盯着身旁的英国警卫,以及他们手中的机枪。很快,卡车开到了码头。所有人下车。一艘大型战舰映入眼帘。那是前德国海军 " 纽伦堡 " 号巡洋舰,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轻型巡洋舰中仅存的硕果。
当 1939 年战争爆发时,德国海军拥有 6 艘轻型巡洋舰。但是开战仅三个月," 莱比锡 " 号就遭到英国潜艇 " 三文鱼 " 号的暗算。六台锅炉被炸毁四个,从此再未修复,只能退居二线。接下来在 1940 年的挪威战役中," 柯尼斯堡 " 号和 " 卡尔斯鲁厄 " 号又双双战沉。剩下的三艘船也没能再有建树。原本,这些巡洋舰是为远洋作战而设计的。但是基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吨位限制,防护性能普遍欠佳。高海况下,船体的结构强度也令人心存疑虑。最令人吐血的是,由于重心较高,即便是在不那么恶劣的海况下,船体的横摇也显得过于夸张。
所以在 1940 年之后,这些巡洋舰大多数时候只是龟缩在波罗的海和挪威海岸。临近战争末期,停泊在基尔等待维修的 " 埃姆登 " 号和 " 科隆 " 号,都饱受英国轰炸机之苦,没能幸存下来。反倒是因为缺乏燃料而滞留在丹麦的 " 纽伦堡 " 号,幸运地躲过了覆灭的命运。
图 2. 即便是在海况较为理想的情况下,德国轻型巡洋舰的横摇仍然很严重
战后,在英国人的监督下," 纽伦堡 " 号开回了威廉港,然后一直停泊于此。早在 8 月底,就有谣传说同盟国三巨头已经在波茨坦会议上瓜分了残存的德国舰船。但是接下来几个月里,什么也没有发生。" 纽伦堡 " 上的德国水兵,似乎面对着无尽的等待。但是每个人心里都在打鼓:" 他们会被交给苏联人吗?" 对此,大部分人的态度是 " 千万别把我算在内。"
日复一日。日子就在这种等待煎熬中过去了。直到两天前,他们被突然带到岸上的兵营。离开时,英国占领军还封锁了码头,架设起了机枪,甚至还把坦克开过来了。" 他们在怀疑什么?" 离开时的德国人心里都在嘀咕。现在,回到码头的德国水兵终于发现了答案。因为他们注意到,虽然 " 纽伦堡 " 号依然静静地停泊在那里,但是在上船的舷梯旁,出现了一名苏联卫兵的身影。所有人都明白了,他的船现在已经移交给苏联人了。过去几个月一直疯传的谣言,看来是真的。
一名英国军官走到了 " 纽伦堡 " 号舰长盖斯勒上校的面前,向他宣读了一份正式檔案:" 本舰现在已经属于苏联海军。为了你和你的祖国考虑,你必须遵从苏联人的命令,带领你的人将这艘军舰开往苏联。" 盖斯勒立刻就明白过来。过去两天之所以要将他们带离军舰,就是为了方便苏联人检查他们的战利品。但他们终究还不熟悉这艘军舰,无法自己把它开回去,所以还需要德国人帮忙。
但是盖斯勒也对面前这位英国军官坦言:" 除非出具书面保证,确保所有德国人都能在移交军舰之后返回德国,否则恐怕很难令他们安心驾驶军舰上路。" 对此,这名英国军官早有准备。他继续说道:" 我明白你的担心。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证,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苏联海军中将列夫琴科已经以他的名誉对我的长官做出保证,事成之后,军舰上所有人都可以安全回到威廉港。" 并且很快,那位列夫琴科中将也及时走上前来,向盖斯勒重复了他的保证。
显然,苏联人完全清楚眼前这艘巡洋舰的价值,因而不愿节外生枝。尽管这是一艘已有 10 年舰龄的老舰,但是以当前苏联海军的技术水准而言,仍然是一件高技术武器。且不谈战时加装的各种雷达和电子设备,即便是原本的设计和建造工艺,就足够苏联人充分学习和借鉴。
图 3. MAN 工厂内正在装配中的供轻巡使用的柴油机。不仅功率要大,还必须控制重量
从 20 年代中期到 30 年代中期,德国海军在大约 10 年时间里建造了三个级别共 6 艘轻型巡洋舰。除了中规中矩的首舰 " 埃姆登 " 号以外,德国人在后续各舰上都在持续尝试各种技术创新。在三艘 K 级巡洋舰上,德国人首次采用了蒸汽轮机和柴油机混和动力系统,以糅合高航速和大续航力的需要。但由于只有两个螺旋桨,这套复合动力系统只能交替工作,而无法联动。并且当采用柴油机驱动时,军舰的最高巡航速度只有 10.5 节。
于是在接下来最后两艘 " 莱比锡 " 号和 " 纽伦堡 " 号上,德国人又在船尾中轴线上加装了第三具螺旋桨,专门由柴油机驱动。并且为了达成最大推进效率,螺旋桨亦采用了在船舶领網域相对少见的可变距浆设计。这使得在单独依靠柴油机驱动时,军舰的巡航速度大幅提升至 18 节。
当然,有利就有弊。如此复杂的动力设计在使用时存在某些限制。" 纽伦堡 " 号上的两套动力系统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动。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推进方式,当需要切换到另一种推进方式时,整套动力系统都必须停下来。转换时间至少需要 10 分钟。此外,螺旋桨的浆距虽然可调,但必须把船只的行驶速度降至 10 节以下,才能再做调整。
图 4. " 纽伦堡 " 号轮机舱内景。复杂的动力系统当然伴随着复杂的操控设备
圣诞节后,列夫琴科和他的手下就急不可耐地搬进了 " 纽伦堡 " 号的住舱。德国人发现,苏联人对待他们的态度要比预期的好。但是英美占领军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苏联人想要快点儿回国。但是控制威廉港的英国人拒绝放行。这显然就是冷战的先声。德国人只能努力置身事外,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
最终在 1946 年 1 月 2 日," 纽伦堡 " 号启航了。目的地是利耶帕亚。三天的旅途一切顺利。苏联人一路上最担心的破坏事件一起也没有发生。然而就在抵达目的地之际,问题来了。时值夜晚,海上风雨交加。为了防止在夜间进港时发生事故,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下令 " 纽伦堡 " 号在港外抛锚,待天亮之后由拖船拖拽进入港内。
但是在这个刮着大风的夜晚,在港外开阔海面上抛锚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苏联军人对此只能耸耸肩:" 命令就是命令。" 于是毫不奇怪,身处狂风暴雨中的军舰最终拉断了锚链,开始随波逐流,随时有搁浅的危险。而且附近还有尚未清理干净的水雷,更是令人忧心。而负责救援的拖船是不敢在这样的夜晚前来救助的。它们最快也要等到明天早上才能赶来。
图 5. 1946 年 1 月 2 日,开启苏联之旅的 " 纽伦堡 " 号
也就是说," 纽伦堡 " 号无论如何要坚持熬过整个晚上。但是该怎样坚持呢?列夫琴科望向盖斯勒:" 现在该怎么办?"
" 反复徘徊。同时用无线电定位。"
" 胡说八道!" 几名苏联军官叫道,试图劝阻他们的将军。" 这是搞破坏!用无线电定位?这是不可能的。"
" 如果一名德国舰长说可能,那就是可能。你们明白吗?" 列夫琴科驳回了手下人的意见。就这样,盖斯勒凭借着他娴熟的技巧,依靠无线电广播信号推算当前军舰所处的方位,然后据此指挥军舰不断地前进后退,以确保军舰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这一切令船上的苏联海军军官们目瞪口呆。毕竟他们自己尚未掌握此种技术。眼神中满是惊讶和疑虑。好在最终军舰安然无恙。
天亮之后,拖船终于出现在巡洋舰身旁。但是因为拖拽过程中缆绳断裂,还是无法拖拽军舰入港。盖斯勒再次当机立断,指挥这艘 6000 吨级的大舰依靠自身动力,顶着大风驶入进入港口的狭窄航道,然后娴熟地停靠在码头上。
待一切妥当,列夫琴科终于松了口气。他对盖斯勒的技巧表示了赞赏:" 还没有苏联军官能够做这样的操作。"
" 你们很快就能做到。将军!我确信这一点。" 盖斯勒答道。
列夫琴科若有所思:" 也许吧!也许!"
接下来还有一个简短仪式。德国官兵集结在后甲板,依据传统,三呼万岁,与旧的 " 纽伦堡 " 号告别。苏联人履行了承诺,将他们送上了准备返回德国的运输船。与此同时," 纽伦堡 " 号被重新命名为 " 马卡罗夫海军上将 " 号,并将继续服役 14 年。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 给本站投稿,只需输入关键词 " 投稿 "-
- 加入粉丝群,只需输入关键词 " 加群 "-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