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五星好评,看完感觉整个人都年轻了......,欢迎阅读。
1989 年,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在台湾上映。
因为涉及特殊的历史背景,不久后它就被电影报道称为 " 今年最热门的话题,最受争议的电影 "。
同年,影片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成为首部在世界级三大影展拿奖的台湾影片。
不久后,它也提名了金 * 马奖最佳剧情片,导演侯孝贤将金 * 马奖最佳导演收入囊中。
站在当时往后看,这注定是一部留名台湾影史的佳作。约 60 万人次的观影,记载了它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而四处爆发的好口碑,更是为台湾电影打下坚实基础。
35 年后,能在大银幕上再看这部影片,我内心依然受到震撼,余韵久久不散。
我很赞同贾樟柯对它的形容:复杂而多情,悠长而克制。
如果不是 IM 两岸青年影展,很难有机会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影片。而想看中国台湾影片,IM 两岸青年影展绝对是最佳的选择。
这是我参加 IM 两岸青年影展的第四年了,每一次,我都会和大家提起小岛平潭。
它由 126 个岛屿构成,四面环海,是福建省第一大岛。重点是,它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是中国大陆里台湾最近的海岛,和台湾新竹最狭处仅距离 140 公里。
不用多说,也能体会到在这个具有特殊地缘的小岛看侯孝贤、杨德昌,心境有多不同。
长久以来,IM 两岸青年影展都致力于促进两岸电影文化的交融,为两岸电影文化交流做贡献,每次都会特地邀请令人惊喜的嘉宾为影展锦上添花。
今年,依旧有很多优秀的电影人来到平潭,比如张艾嘉、马克 · 穆勒、陈玲珍、任达华和吴慷仁等。
每一位已有成就的电影人到场,对于 IM 两岸青年影展和参赛创作者来说,都是认可,是激励,更重要是交流。
当然,影展的高光时刻还是属于创作者。只要是华语青年创作者,无论你身处何地,出生何处,都可以来 IM 两岸青年影展大放异彩。
IM 两岸青年影展和其它节展的不同之处,就是他和青年创作者真的是双向奔赴。创作者带着自己的片子来参赛,影展则回报实打实的奖金,总额超过 300 万元。
于是你能在这里看到太多属于青年创作者独有的风格,他们的作品更新颖、更大胆,充满更多元的尝试。
新的世界从他们眼中展开,而他们会用影像的方式回报他们的思考,其中不仅有尖锐的拷问,也有柔软的关怀。
今年还是看到了不少令人惊喜的片子。
有人向内看自己,执着于自我精神的探索,或对友情爱情亲情的思考。也有人向外看世界,把民族文化融合进影片,或用艺术手法表达对社会议题的沉思。
荣获麒麟最佳影片《蚂蚁》。
导演魏德安,来自北京电影学院。
这是一部画风非常特殊的短片,我个人非常喜欢。
不仅视觉效果极强,有精心编排的现代舞表演,完成度相当高的黑白色光影。
同时还有非常契合当下职场社会的议题,用新鲜的方式嘲讽了职场人如蝼蚁般渺小且千篇一律的打工生活,在禁锢中感受自由。
短片整体完成度很高,一上来就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抓人眼球,全程节奏感很强,内容上也很好地表现了创作者的勇于尝试和思想深度。
荣获麒麟评委会大奖的《四牲六道》也让我印象深刻,导演是来自台湾艺术大学的游智杰。
这是一部和其它影片类型不太一样的短片,你能在其中看到成熟商业类型片的影子。
影片全程由车载记录仪和执法记录仪的视角组成,是非常生动的伪纪录片形式。
当一个奇怪的大叔深夜开出租车载上了奇怪的一男一女,又在路途中遇上了一群查岗的交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丧尸情节突然展开,全世界失控 ......
可以说是这届短片中最有趣之一,很幽默,是值得一看的。
导演谢飞、青年影像推荐人吴慷仁为《秃羊》颁发麒麟最佳导演荣誉。
《秃羊》是讨论度很高的一部片子。
导演是鲁迅美术学院的郝斌杰,这次获得了麒麟最佳导演荣誉。
这是一个乡村故事,由影迷的老熟人韩三明主演。
故事要从三明女儿的一通电话说起,有一天,三明接到了来自女儿的电话,他被女儿通知,不久后女婿要上门拜访。
为了给女儿面子,贫穷的三明决定出门置办一身西装,可谁知这一路跌宕起伏,转机竟在危机后突然来临。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短片,这部影片深刻地挖掘了人性在糟糕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多样性。
想到这部影片导演是 00 后,我真的觉得应该大力鼓励一下!
还有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短片《狗》,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苏训辉导演。
故事发生在鲁南农村,村妇王金翠的丈夫意外车祸住院。
家里经济拮据,王金翠试图找到车祸肇事者承担医药费,却得知是一只狗的出现导致了车祸发生。
就这样,王金翠和两个姐妹踏上了寻狗之旅,决定揪出狗主人。
这部片子的好看之处在于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很立体,贴近真实生活。
故事充斥着黑色幽默,在善与恶之间寻找着模糊的分界线,铺满了底层的悲凉。同时拍摄和剪辑也很有风格,可以看出创作团队都是有想法的人。
此外,这次影展上我还看到了很多不错的片子。
比如河北传媒学院邱琬婷创作的《岗坡上的诗》,聚焦一位牧羊诗人的内心世界;青岛农业大学李怀金的《冬眠》,以农村丧葬制度改革起头,以暮年老人的视角讲述归根的故事。
北京电影学院龚博辰的《困兽犹斗》,讲了一个到职业瓶颈期的拳击手被一个小孩鼓舞决心重返擂台的故事;同济大学范家暄的《环》,记录了一个中年女性决定将在自己体内留置长达 23 年的节育环取出来的过程。
这几年,在 IM 两岸青年影展见证了不少青年导演的成长。生生不息、百花齐放,是我这次参加 IM 两岸青年影展的最大感受。
从数据上来看,本届 IM 两岸青年影展共征集到来自全球 342 所高校的 2254 部作品,其中 91.2% 的创作者是 95 后,多部入围作品是导演首作。自创办以来,港澳台地区院校投片累计已超过 600 部。
从内容上来看,本次展映的影片种类多样,表达多元,创作方式也各有各的想法,常常给人惊喜。
在这一次的光影盛会中,我看到了无数年轻、新鲜的血液正在华语电影节发光发热,不停探索。
他们不仅潜能无限,那份面向未来的生机勃勃更是令人羡慕。
年轻可真好啊,朋友们,我由衷地感叹!
期待明年,我们再相约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