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金手指》人物原型:“港圈财神爷”陈松青,涉百亿大案仅判3年,欢迎阅读。
37 岁时还是一无所有的破产打工仔、涉百亿大案的诈骗犯、疑似 4 起命案的幕后主谋,电影《金手指》原型陈松青,是如何疯狂敛财数百亿,又是如何在危机中用最小的代价守住最多的财富?
尽管陈松青的曾被称为 " 港圈财神爷 ",但他实际上并不是中国香港籍,而是一个出生于英属马来西亚的东南亚人。在经历了数次失业危机后,37 岁的陈松青办理了旅游签证,想要前往香港寻找新的出路。
1972 年的香港机遇遍地,陈松青仅用 3 年时间积累了原始资本与人脉,便在 40 岁这一年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地产公司。
彼时正逢香港地产业的巅峰时期,陈松青很轻易便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42 岁这一年,陈松青创立 " 佳宁杀虫公司 "," 佳宁集团 " 正是脱身于此。
靠着与地产公司老板钟正文强强联手," 佳宁杀虫公司 " 正式更新为 " 佳宁集团 ",业务也不再局限于香港本地。
佳宁集团旗下子公司高达 200 余家,业务范围遍布国内外 7 个国家和地区的海、陆、空、保险、金融等业务。
但若是你以为陈松青是因此收获了财富,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陈松青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财富,是因为他善于操纵人心与资本。
陈松青在短时间内大肆购入 30 余块地皮,通过这些资产造成其長紅的假象。随着佳宁集团市值不断攀升,陈松青开始了下一步大棋——借壳上市。
通过 3 亿港币的代价,陈松青成功收购已经上市的 " 美汉 " 公司,并将其更名为 " 佳宁置业 "。整个佳宁集团因此摇身一变成为上市公司,有了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资格,陈松青布置的巨大骗局也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
随后," 金门大厦 " 的交易更是让陈松青声名大噪。以 9 亿 9800 万港币购入,再 1 元钱 " 卖 " 给子公司佳宁置业,9 个月后成功以 16 亿 8000 万港币将其售出。
香港有史以来最大、最快的地产交易正是出自陈松青之手。在一次次自买自卖后,陈松青如愿成为了众人眼中的传奇人物。
彼时,所有人都在好奇佳宁集团为何能够成长如此迅速,但由于陈松青对外向来神秘,人们开始了漫无边际的猜测。
没人相信,这一切只是陈松青依靠不断贷款所造成的假象。他们都猜测,陈松青的背后有着某种势力在暗中支持,也因此断定佳宁集团会更上一层楼。
陈松青要的便是人们对自己的盲目自信,他开始大肆出售新股,股民们则如他预料一般大肆疯抢,陈松青很快便积累了百亿财富。
随后,金融危机到来,佳宁公司股票大跌,直至 1983 年佳宁集团正式停牌。无数股民因此倾家荡产,但陈松青本人却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若不是在被调查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命案,陈松青甚至可以带着他的巨额资产过上旁人无法想象的逍遥生活。
案件的起因是相关部门在调查佳宁集团时,发现马来西亚籍裕民财务助理伊巴拉希的死,很可能与佳宁集团和陈松青有关。
伊巴拉希曾负责为佳宁集团一笔 400 万的贷款做背调,却在调查过程中被勒死在酒店并抛尸芭蕉林。所有线索都将幕后主谋指向了陈松青,却苦于没有直接证据,无法将其定罪。
而在这起谋杀案的调查过程中又接连发生了 3 起命案,负责金门大厦收购案的律师温树宝、负责陈松青诈骗案的主审法官柏嘉、廉政公署调查员,这些人的死亡,都使得将陈松青的定罪提高到了无法企及的高度。
原本简单的案件,愣是耗费了整整 17 年的时间,国内外数次频繁调查,400 万页调查资料,高达 2 亿元的诉讼费也没能得出一个结果。
这起涉及 4 条人命的 " 佳宁谋杀案 ",也因此成为了 " 香港十大奇案 " 之一。若不是陈松青在 17 年后主动认下一个无关痛痒的小罪,香港警方甚至拿他毫无办法。
更讽刺的是,在被起诉诈骗最后陈松青不仅无罪释放,还获得了数千万赔偿金,那个坚持判他无罪的法官,正是前文中提及的已经死亡的主审法官。
而陈松青主动认罪后,不仅无须吐出手中的巨额财富,也无须为命案担责。3 年的有期徒刑中,还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外保外就医。
或许,正是因为陈松青的个人特性,电影《金手指》才会起这样一个名字吧。毕竟,在粤语中 " 金手指 " 可不是什么褒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