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月薪2万住不起汉庭如家,天价酒店没人管吗?,欢迎阅读。
洪水肆虐,华北、东北的灾情牵动着 14 亿人的目光。
情况这么紧急的时候,与水灾抢热搜的居然是—— " 月薪两万,住不起如家汉庭。"
???是热搜不讲大局,还是中国人苦天价酒店久矣?
近四位数的房价,竟然还是无窗房?感觉像坐牢。
居京城,大不易。上海用实际行动向京城看齐。
不仅价格与帝都难分伯仲,连待遇都是一样的——无窗房,好好面壁思过!
当前消费复苏的主要矛盾,可能是人们被压抑三年的出行需求与天价经济型酒店之间的矛盾。
不然 " 月薪两万,住不起如家汉庭 " 怎么会一呼百应?
事出反常必有妖,天价酒店到底是什么妖?
涨疯了!
天价酒店,不是京沪一线城市的专利,而是大江南北的集体繁荣。
之前不算很出名的佛山顺德,地段较好的酒店价格直飙 600 元每晚。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酒店普遍 500 元以上。去年才去那旅游的旅行博主燕长歌表示,那时候住一晚上甚至不到 100 元。
至于青岛 …… 谁叫你海景好看呢?贵点也能理解。
可就青岛这样,都排不进天价酒店城市的前 5 名。
图源:网易
上面 6 个热门旅游目的地,可能大家对延边比较陌生。
正好我前阵计划去延边,就现身说法——面对吊打上海的酒店价,我犹豫了。
等我下定决心付款,没房了 ……
这意思,大概说我爱住不住,有的是韭菜前赴后继。
延吉是吉林省延边州州府,对于以冰雪闻名的东北来说,夏天本来是旅游淡季。
其实延吉,我是去过一次的,对当地美食印象深刻,才想故地重游。
上次去延吉是 2020 年国庆,我入住了当时全延吉唯一一家连锁酒店——如家。10 月 1 日当天房价 131 元,当时还觉得贼贵。
现在回看,人生只若初见,怪自己当时不懂珍惜。
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市场经济,酒店价格上涨由供求关系决定。
看到这里,可能你和我一样想说:放 P!
经济学的道理没错,但要有起码的共情能力。
憋了 3 年,大家想出去,没毛病。所以毛病只能怪酒店自己!
不治这些榨干钱包的天价酒店,还谈什么经济复苏?谈什么消费更新?谈什么共同富裕?物价局的同志还管不管?
比 " 月薪两万,住不起汉庭如家 "更令人破防的是—— " 汉庭如家,房价直逼希尔顿香格里拉 "!
相比以汉庭、如家为代表的经济型连锁酒店,以希尔顿、喜来登、万豪为代表的高端连锁酒店,涨幅并不大。
也就是说,如今你花住汉庭如家差不多的钱,是可以住那些高端大气上等級的星级酒店的。
以帝都为例,携程上北京西单的如家,一间 15 平的客房,价格 687 元每晚。500 米开外,中档的全季,986 元每晚。附近的高端五星级的 JW 万豪,基础房型面积 40 平以上,1341 元每晚。
这就非常诡异了!按理说买卖自由,咱们用脚投票,住万豪不香吗?
仔细琢磨,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对咱们穷人来说,对如家汉庭更熟悉,是出行的首选。希尔顿、万豪啥的太高级,之前咱住不起,久而久之就习惯性提前把后者排除了。
这些国牌经济型酒店,利用同胞的信任割韭菜,实在可恶!
第二个原因更沉重,对很多人而言,明知道多出几百块钱可以住的更好,还是舍不得。毕竟省下几百块钱,可以做很多事情。
要知道在 2020 年两会上,时任总理说:中国还有 6 亿人,月收入仅 1000 元。
真相其实挺心酸的。
那么更大的问题来了:如果说经济型酒店涨价,是受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影响。那高端酒店涨价不多,难道是打脸经济学?
图源:网易
造就天价酒店的,确实是供求关系。
自放开以来,压抑了 3 年的出行需求彻底爆发,先是全国上下的商务会展活动遍地开花,直接把春节后本是出行淡季强行搞成了旺季。
等这一波商务差旅需求释放完,又无缝衔接了暑假,旅游需求完美接棒。要知道,这是疫情 3 年来第一个孩子可以自由出行的暑假,所以哪哪都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除了大人带小孩,这同样是大学生 3 年来的第一个正宗暑假。当大学生们遭遇酒店刺客,只能含泪把双床房住成了 4 人寝室。
面对爆表的全民躺酒店需求,国内酒店行业不仅没做好准备,反而减少了房间供给。
图源:网易
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显示,2022 年初中国大陆地区客房总数 1346.9 万间,比 2020 年初减少 415 万间客房,房间供应减少了差不多四分之一。
其中经济型酒店成缩水主力,两年减少了 356 万间。经济型酒店的急剧缩水,也让豪华酒店整体客房占比提高了 6.2%。
疫情 3 年,除了核酸公司,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国内酒店连锁巨头也不能幸免,面对高昂的租金压力,首先向利润最薄的经济型酒店开刀——关店。
当经济型酒店减少,眼下大家一头又扎进去,房价自然越来越贵。
现在行情好,住酒店的人多,但投资新开一家酒店至少也需要筹备 6-12 个月。所以现存酒店似乎只能先涨为敬了。
图源:远川研究所
涨价,这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也成了酒店经过疫情 3 年回血的重要途径。各大酒店集团的最新财报可以充分说明这点。
今年 5 月,国内三大酒店集团先后公布了 2023 年一季报,得益于 " 涨价 ",三家均录得营收净利大幅增长——华住、首旅和锦江,营收同比增速对应涨幅分别为 67.1%、36.57% 和 25.22%,三家的 RevPAR ( 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 ) 增速分别为 59.09%、52.5% 和 41.31%。
去年同期,除锦江外,另两家财报的净利润指标的负增长,实在惨不忍睹。
图源:《2023 年 3 月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
面对火爆的需求,那些国外高端酒店连锁咋就普遍淡定呢?是资本主义有良心,不涨价?
一条暗线,揭开了国内外连锁酒店的大分流。
国内熟悉的如家、汉庭能提供的服务只有住宿 + 早餐,而国外高端连锁酒店提供的则多了健身房、游泳池、宴会厅、会议室、高端会所、自助餐厅、咖啡厅等。
上海瑞金洲际、广州柏悦的游泳年卡可以卖到 2 万。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的金沙厅甚至是米其林,为国内美食家必吃餐厅。
这样的多元化,让房费以外的收入能占到半壁江山。以万豪为例,它在中国经营着 1200 家餐厅和酒吧,餐饮服务占营收的 40%。
归根结底,酒店的定位与一个国家的居民收入息息相关。美国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人群占比分别为 11.10%、50.93%、37.96%,而其高、中、低端酒店占比分别为 19.96%、44.32%、35.71%,基本吻合。
中国 50% 的酒店都是经济型酒店,对应的是中国老百姓与美国老百姓的收入,还有一定差距。
图源:远川研究所
以大多数中国人目前的收入水平,也注定了对涨价更为敏感。
在国人眼里,经济型酒店的心理价位已经形成了固有印象,它只能是 " 好而不贵 " 的,哪怕 " 好而不贵 " 与常规商业逻辑相悖。
除了疫情造成的偶然,经济型酒店的消失,是国内酒店巨头主动选择的转型更新。
今年上半年,华住集团 CEO 金辉就称:" 底层、产品、服务——经济型酒店完全值得把过去做过的事情重新做一遍 "。
事实上,现在很多经济型酒店确实和印象中的小旅馆不一样了。春节时我在温州住过汉庭,正好是汉庭最新的 3.5,完全不是以前的汉庭了。
业内人士分析,天价酒店至少将持续到今年国庆长假结束。
但即使价格回调,想回到 100-200 元住如家、汉庭的昨天,已然不现实。
当经济型酒店中端化、中端酒店高端化越来越成为主流,也意味着曾经的经济型酒店正在被结构性消灭。
图源:小红书截图
涨价并非长久之计,也不利于酒店的口碑打造。但跳梁小丑的荒诞剧还是屡禁不止。
今年火把节期间,四川凉山州一民宿将平时二三百元的订房价格,上涨到 2576 元,涨幅高达 938%,因涉嫌捏造虚假信息和哄抬价格,拟被罚款 50 万。
也不是没有地方,成为经济型酒店最后的港湾。
在北京上海深圳经济型酒店疯涨时,花 200 出头的价格,依然可以住到广州地标 " 小蛮腰 " 附近的 7 天。
广州素来以对底层宽容友好而在全国好评如潮。眼下合适的房价,给囊中羞涩的外来游客,守住了最后的温柔。
另一方面,这似乎也是这座昔日的一线城市,与北上深渐行渐远的又一证明。
参考资料:
《谁给了酒店涨价的底气?》远川研究所
《如家汉庭贵疯了,已掀翻希尔顿》盐财经
《汉庭如家,房价直逼香格里拉》市界
《月薪 2 万,住不起汉庭如家》网易数读
《汉庭如家住一晚 1000 元,酒店怎么这么贵了?》出行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