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轰炸桂河大桥!仅用一枚炸弹就瘫痪了日军交通线的战斗,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战史堂 ,作者战史堂
《桂河大桥》是一部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该片讲述了英军战俘们在日军的逼迫下,修建了一座木桥,之后全力阻止大桥被英军特遣队炸毁的故事。
事实上桂河的确有两座桥,均由盟军战俘在 1943 年 2 月建成,其中一座是木制,另一座是钢结构。
▲经典佳作《桂河大桥》海报。
在战争中这两座桥均被炸毁,不过不是由英军特遣队完成的,而是美军 B-24 轰炸机的杰作。
故事要从 1942 年说起,这年日军占领了缅甸,兵锋直逼印度。英军自身难保,狠狠地坑了一把中国远征军后成功 " 转进 " 印度,而此时美国的战争机器还没有完全发动,复杂的后勤网络尚未建立。
▲缅甸战役局势图。
还好日军也是强弩之末,后勤补给线十分脆弱,所有补给物资必须通过海运,来回上千海里,从港口卸货后运到前线还有很远的路程。
缅甸的丛林有利于部队隐蔽,从空中难以观察和攻击,因此盟军航空兵重点攻击日军的补给线。
轰炸机部队的小伙子们认为最难的目标是 " 桂河大桥 ",七十多年以来大桥的建造和命运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两座桥梁连接着泰缅铁路,位于泰国在曼谷西北 122 公里的北碧府。由于桥梁宽度较窄,不容易直接命中,而炸弹必须直接命中才能造成伤害,因此轰炸效果很不好。
▲从空中看两座大桥,一座木制,另一座为钢结构,注意附近的弹坑。
负责此目标的是美军第 7 轰炸机大队,爪哇岛沦陷后,该大队就被调往印度,攻击泰国、马来亚和缅甸的日军目标。
第 10 航空队司令克莱顿 · 比塞尔准将认为 B-17 航程不足,并不适合中缅印战区,他需要更多的 B-24 轰炸机,于是第 7 轰炸机大队换装了 B-24 轰炸机。他们攻击了泰国和缅甸的港口,以及附近的日军运输船。
▲讲述第 7 轰炸机大队战史的书籍,该大队后来换装了 B-24。
1943 年 12 月 19 日,B-24 机群轰炸了曼谷,飞行时长达 14 个小时,创下了当时的新纪录。
紧接着盟军开始了旨在摧毁日军在缅甸交通和通讯线路的战役,桥梁成为重点打击目标,位置关键的桂河大桥顺理成章地被列入了轰炸名单。
早在 1943 年 11 月末,第 7 轰炸机大队的两架 B-24 就曾轰炸过这桂河大桥,但是命中率不佳,目标屹立不倒。
12 月 13 日,该大队的第 9 中队再次轰炸大桥,第 436 中队负责压制防空炮,硝烟退去后大桥依然挺立。
▲ B-24 轰炸两座大桥,但没有命中,注意独特的卷帘门式炸弹舱门。
在空勤人员不断地努力和摸索下,终于取得了第一次突破。1944 年 2 月 13 日,一队 B-24 在大约 90 米的高度超低空突袭,成功命中了两座大桥,桥梁残骸被高高扬起然后落入水中,两岸交通完全中断。
然而美军还没高兴太久,日军在不到 2 个月内就修复了木桥,火车仍然源源不断地给前线输血。为了彻底摧毁木桥,轰炸机部队还得行动起来。
下一次行动很快提上了日程,1944 年 4 月 2 日,第 7 轰炸机大队召开了任务简报会,共有 7 架 B-24 参与第二天轰炸木桥的行动,由利纳门中尉负责指挥。
▲两座桥梁曾一度被炸毁,但日军很快就修复了其中那座木桥。
所有 B-24 将趁着夜色起飞,抵达目标上空后,机群会来回轰炸三次,每次投下两枚 454 千克炸弹。
4 月 3 日凌晨两点,利纳门中尉的 B-24 准时从印度的基地起飞了。他驾机向东南,飞越了加尔各答、孟加拉湾、缅甸南端,然后向东飞往泰国。
为了避免被雷达发现,所有飞机都采取低空飞行。外面一片漆黑,没有任何灯火,也没有星星和月亮,气氛显得异常紧张。
▲现在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图," 桂河大桥 " 在泰国首都曼谷附近。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也会出点意外。当机群飞过缅甸时,尾部机枪手发现了一架战斗机,两机相距不过 70 米,他立即向利纳门中尉报告。
目前的位置超出了盟军战斗机的航程,毫无疑问那是日机。利纳门中尉让大家先不要轻举妄动,保持警戒,不要暴露自己。
在缅甸的日军战斗机大概率是 Ki-43" 隼 ",虽然该机仅装备两挺机枪,对付 B-24 有些吃力,但在一年前的中国战场,曾出现过两次出击汉口的 B-24 被 " 隼 " 打得落花流水的案例。
▲ " 隼 " 正面攻击 B-24 时的飞行员视角。
所有人都屏气凝神,望着外面,祈祷不要突然出现曳光弹,一旦被发现,突袭行动就失去了意义。
双方相安无事地并排飞行了十分钟,然后日机转向脱离了。这十分钟仿佛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可能由于夜色黑暗,日本飞行员难以分辨敌友,因此没有攻击。
之后的飞行没有出现意外,机群于上午九点抵达了目标上空。当地天气晴朗,是个轰炸的好日子。
▲在中缅印战区低空飞行的 B-24 编队。
利纳门中尉估计了一下耗油量,返航的路程还有很长,必须速战速决。
机群在 1800 米的高度第一次掠过目标上空,投弹手看到了附近的防空炮阵地和大桥西段的盟军战俘营。
日军防空炮不停地开火,B-24 被笼罩在弹幕之中。在第一轮攻击中,比尔 · 亨德森的轰炸机率先投弹,但只有一枚炸弹掉出来,所有人的心顿时悬到了嗓子眼。
机组成员目睹它坠落,最后精准命中木桥,直接摧毁了一段桥面,这枚炸弹相当争气,首发命中!所有人都欢呼了起来。
▲一座被炸断的桥梁,注意周围密密麻麻的弹坑,只有直接命中才能造成伤害。
趁着日军的防空炮还不够打得准,利纳门中尉迅速带领机群左转,兜了一圈后第二次掠过目标上空。
有了刚刚的成功,所有机组成员都越战越勇,看起来势在必得,不彻底摧毁这座木桥不罢休!
防空炮弹不断在 B-24 的上方和右边爆炸,利纳门中尉努力稳定住飞机,投弹手投下了两枚炸弹,后面的飞机也跟着投弹,但很遗憾这轮没有炸弹命中,都擦过木桥落到了河里。
他们还有最后一次机会,利纳门中尉再次带队左转,进行第三次轰炸。每架 B-24 投下了各自最后的 3 枚炸弹,但无一命中,可能运气都被第一枚炸弹用尽了。
▲ B-24 掠过缅甸一座桥梁,可以看到桥上的铁轨。
为了记录轰炸效果,利纳门中尉必须驾机保持平飞一段时间,完事之后就可以踏上归途。
然而日军防空炮打得越来越准,一排炮弹过来,直接打掉了炸弹舱门,1 米左右的右翼尖也飞炸飞,右垂尾受损严重。
利纳门中尉只感觉到飞机一阵颠簸,但并没有意识到上述的损伤,直到一条控制拉索被打断,飞机开始右倾并俯冲,他才感到大事不妙。
▲被防空火力笼罩的 B-24 编队。
两名飞行员尽量控制住飞机,利纳门觉得右侧最外面的发动机已经报销了,他向左蹬舵并向后拉操纵杆,同时让副驾驶增大发动机功率。
飞机逐渐从俯冲中改出,摇摇晃晃地撤离战场,但已经无法正常平飞了。利纳门中尉瞥了一眼发动机转速表,四个都在正常工作,原来不是引擎的问题。
这架倒霉的 B-24 受伤掉队,孤零零地飞行在日占区上空,随时都会遭遇日军战斗机,距离最近的盟军基地还有 2400 公里,而且肯定回不到印度的基地了。
落单的轰炸机肯定不是敌机或者高射炮的对手,利纳门中尉命令机组成员做好随时跳伞的准备,虽然这是最坏的打算,但他们坚持得越久,离安全就越近。
▲ B-24 机组成员跳伞顺序和出口示意图。
这架 B-24 在刚刚的俯冲中下坠了 1200 米,速度增加到 270km/h。飞机勉强平飞后,速度又下降到 255km/h,舵面气动效果不明显,很难保持稳定的飞行。
随着速度不断下降,加上右翼受损,左右升力越来越不平衡,飞机开始右倾并俯冲。
利纳门中尉不得不通过俯冲来获得额外的速度,使舵面能够重新起作用,然后拼命蹬左方向舵,弥补右翼的气动损失。
此时他们掉到了 600 米的高度,要飞越前方的山脉,高度必须超过 1200 米,否则就会撞山。
▲中缅印战区的 B-24,可以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峦。
由于舵面效果不明显,飞行员只能增大发动机功率来爬升。这样虽然有效,但是燃油消耗得更快。
为了避开日占区,利纳门中尉朝西转向孟加拉湾,决定尝试在 " 考克斯的集市 "(Cox ’ s Bazaar)迫降,那是英军在缅甸阿基亚布郊外的一个机场。
于是他们沿着缅甸海岸向西北飞去,距目的地大约还有七个半小时的路程,期间飞机重新爬升到了 1800 米的高度。
还好一路上没有碰到敌机,就是颠簸比较严重,马上就要到 " 考克斯的集市 " 了。能否顺利迫降,利纳门中尉心里也没底,再三考虑后他下令机组成员可以选择跳伞,或者待在飞机上。
▲一架准备着陆的 B-24,跑道比较简陋。
话虽这么说,但没有人选择跳伞,血雨腥风都一起走过来了,不差最后这一下,而且大家都相信长官的飞行技术。
B-24 进近时的速度要在 255km/h 以上,姿态保持平稳,并沿直线飞行。受伤的 B-24 摇摇晃晃地盘旋着,地面的人马上就明白怎么回事了,赶紧清空跑道。
利纳门中尉看到跑道两旁停放着大量飞机,如果迫降失败,飞机冲出跑道,撞上任何一架都会造成巨大的灾难,还有可能连累地勤大爷,于是他决定迫降在机场旁边的海滩上。
▲利纳门中尉担心降落时控制不住,直接撞上旁边的飞机,类似于上图。
飞机先朝北飞行,然后掉头向南,尽量保持平稳,下滑时速度维持在 270km/h 至 280km/h 之间。
飞机不断接近地面,速度也降下来了,一切似乎很顺利。利纳门放下了襟翼,开始接地前的拉飘动作,准备机腹迫降。
这时突然来了一阵侧风,破坏了机翼上的气流,导致损失了一部分升力,飞机突然一沉,以较高的速度撞到沙滩上,犁出了一道深深的痕迹才停下来。
▲一架正在迫降的 B-24 轰炸机,注意放下了襟翼,大体保持完好。
幸运的是坚固的 B-24 经受住了撞击的考验,整体保持完好,而且出入舱门正好被甩掉。飞机一停稳,所有机组成员都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了飞机。
美中不足的是,这架 B-24 事后被判定失去修复价值,于是地勤大爷拆掉了能够回收的零件。
这次任务是成功的,那座木制 " 桂河大桥 " 被成功摧毁,再也没有重修,日军的运输线得瘫痪一段时间了。
利纳门中尉在飞机受伤的情况下,凭借高超的技术坚持飞行,不仅把机组成员安全带到地面,后来还因为作战英勇被授予飞行优异十字勋章。
▲如今的 " 桂河大桥 "。
由于东南亚季风的干扰,第 7 轰炸机大队没有再执行战斗任务,而是被派往执行驼峰航线的运输任务。
为了将 B-24 轰炸机改成油料运输机,地勤大爷们拆除了自卫炮塔,只留下了 3 名机枪手,并在炸弹舱里安装了 3 个 1600 升油箱。
驼峰航线也很危险,飞行员们必须闯过湍流和降雨冰雹等恶劣天气,飞机超载也是隐患之一。
▲一架执行过 30 次轰炸任务和很多次驼峰任务的 B-24,为了减重拆掉了机首的自卫机枪。
这些轰炸机飞行员们虽然不再执行战斗任务,但驼峰航线的危险程度一点也不低,他们一样在为反法西斯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