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学经验:一个优雅拒绝喝酒的理由(不是头孢),欢迎阅读。
春节,这个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总是伴随着家庭聚会、朋友相聚,还有那难以避免的 " 劝酒文化 "。
对于不少人来说,喝酒后的难受成了节日里的一大困扰。尤其是那些一喝酒就脸红的人,他们似乎对酒精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剧烈。
对于喝酒就脸红的人,真的建议你勇敢地拒绝喝酒,因为酒精在这类人体内造成的伤害更大。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喝酒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当我们喝下一杯酒时,酒精就开始了在我们体内的复杂旅程。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酒精的快速吸收,还包括了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
首先,酒精从口腔进入胃部,虽然一小部分酒精在胃部被吸收,但大部分酒精是在小肠中被吸收的。小肠具有广阔的表面积,使得酒精能高效地进入血液。一旦进入血流,酒精就开始在全身循环,接下来的代谢过程就在肝脏进行。
肝脏在酒精代谢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这里发生的第一个关键步骤是由酒精脱氢酶(ADH)催化的反应,将酒精转化为乙醛。乙醛是一种有毒的化合物,可以引起一系列不适反应,如头痛、呕吐、心跳加速等。
为了处理这种有害物质,肝脏中的另一种酶——乙醛脱氢酶(ALDH)迅速将乙醛进一步氧化为乙酸,这是一种相对无害的物质。最后,乙酸进一步被代谢成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尿液和呼吸排出体外。
来自参考文献 [ 1 ]
然而,人体对酒精的代谢速度会因人而异。性别、体重、遗传因素、甚至是饮食习惯都会影响一个人的酒精代谢速度。例如,女性的胃酒精脱氢酶活性低于男性,这可能使得她们在同等量酒精摄入下,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较高,乙醛积累速度也更快;不过这也给了肝脏更大压力,造成她们酒精同样消除得也更快。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酒精代谢能力通常会下降。
了解这些信息,我们不难发现,酒精在身体内的代谢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每一次饮酒,都是身体内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开始。
喝酒后脸红的人
面临着这些风险
喝酒后会脸红,无疑是众多饮酒后的反应中最常见和引人注目的一种,很多人当做了喝高兴了、会喝酒的表现。但实际上代表着喝酒后风险巨大。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种现象在中国人群中尤为常见,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因素。我们在解酒的第一阶段具有先天优势,可以快速的将乙醇变为乙醛;但是大约有 1/3 的中国人解酒速度会在第二阶段落后,乙醛并不能快速变为乙酸。
来自参考文献 [ 4 ]
除了遗传因素,我们还要考虑到身体对乙醛积累的生理反应。乙醛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扩张剂。当乙醛在体内积累时,它会使面部的血管扩张,导致皮肤变红。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外在的脸部红润,它实际上反映了身体内部的一种应激反应,影响并不止脸红。
这种现象与某些健康风险相关,例如,乙醛是一类致癌物,由于乙醛的积累,在酒精相关的致癌作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增加口咽癌、食道癌、结直肠癌等癌症的风险。
因此,当我们看到有人在饮酒后脸红时,这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生理现象,更是提醒我们,身体以这种方式对酒精作出反应,告诫我们需要对饮酒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喝酒的潜在危害与建议
喝酒,尤其是长期和过量饮酒,对身体的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一方面,长期饮酒可能导致一系列慢性疾病,例如肝脏疾病,包括脂肪肝和肝硬化,以及心血管问题,如高血压和心脏病。
另一方面,酒精还被认为是某些类型癌症的危险因素,比如口腔癌、食道癌和肝癌。此外,酒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它可能加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况。
在社交场合中,面对劝酒的压力,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优雅而坚定地拒绝。一个有效的策略是提前准备好回应,比如说自己正在服用某些不宜与酒精同时使用的药物,或者简单地解释自己正在努力过上更健康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保持自信和坚定,健康远比一时的社交压力更为重要。
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完全不饮酒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即使实在要饮酒也有限制饮酒量。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成年人一天最大饮酒的酒精量建议不超过 15g,任何形式的酒精对人体都无益处。
我们可以探索和享受无酒精的替代品,如无酒精鸡尾酒、果汁或简单的清水,这些饮品不仅可以减少酒精带来的健康风险,还能让聚会保持欢乐和轻松的气氛。这里也祝大家都能过一个健康、快乐、舒心的春节!
春节答题赢红包
喜迎春节
科普中国 " 答题赢红包 " 活动
2024 年 2 月 9 日— 2 月 17 日
连续 9 天
每天万元红包等你来~
参与方式一:
锁定每天公众号头条推文,直接扫描二维码进入↓
参与方式二:
进入底部菜单栏,点击 " 特色活动 " —— " 答题活动 "
参与方式三:
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 " 红包 "
参考文献
[ 1 ] Zakhari S. Overview: how is alcohol metabolized by the body?. Alcohol Res Health. 2006;29 ( 4 ) :245-254.
[ 2 ] Cederbaum AI. Alcohol metabolism. Clin Liver Dis. 2012;16 ( 4 ) :667-685.
[ 3 ] Baraona E, Abittan CS, Dohmen K,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pharmacokinetics of alcohol. Alcohol Clin Exp Res. 2001;25 ( 4 ) :502-507.
[ 4 ] Cao Y, Li L, Xu M, et al. The ChinaMAP analytics of deep whole genome sequences in 10,588 individuals. Cell Res. 2020;30 ( 9 ) :717-731.
[ 5 ] Seitz HK, Becker P. Alcohol metabolism and cancer risk. Alcohol Res Health. 2007;30 ( 1 ) :38-47.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 - 星空计划作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
策划丨何通
责编丨何通
相关推荐
2." 全黑降雪预报图 " 吓到网友!这次罕见天气到底是怎么回事?
3." 阖家欢乐 " 还是 " 合家欢乐 ",你的拜年短信一直发错了?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 " 转载 "
点亮 " 在看 "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