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90后泥瓦工一家三口15天工期收入4万”,业内公司发声:属于正常现象,但一年最多干九个月,欢迎阅读。
日前,一段 90 后泥瓦工一家三口半月收入 4 万元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据海报新闻报道,在山东济南,1997 年出生的谢恩松做泥瓦工已经 9 年,做瓦工的第二年他就入手了一辆十几万的车,第 7 年按揭买了一套 120 平方米的預售屋;以其一单 160 平方米新房的活计为例,工期 15 天,连工带料,谢恩松一家三口能拿到 4 万元左右。
不过,也有网友质疑表示," 现在行业已经饱和了,人多活少。" 那么,谢恩松一家三口的收入在行业内是否具有代表性?泥瓦工就业前景如何?与外卖员等在互联网平台经济下兴起的职业相比,装修工人能否吸引到更多年轻人?
谢恩松一家三口。图据海报新闻
深圳某装饰工程公司负责人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做泥瓦工,"160 平米的房子,包工包料,半月 4 万块钱 " 属于正常现象,但泥瓦工并不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通常而言,市场行情好的话,一年能做九个月,不好的话只能做五六个月。
广州某装修公司负责人则表示,在装修行业,如果手艺好,仍然能达到工作饱和。" 比起泥瓦工,现在 90 后做美缝的多些,因为这个工作没有那么劳累,也不是很脏。"
从业者:月入过万很正常
工作并不轻松,易患上职业病
吴先生是江西宜春市的一名贴砖工人,今年是他从事贴砖工作的第 16 个年头,一天需要持续工作 10 多个小时。
" 我一个月大概有 1 万 5 千元左右的收入,但是我后面不准备再干了,长期干身体实在吃不消。" 吴先生说,随着很多工厂在当地修建,装修方面用工量需求增大,工人工资也随之提高了。" 记得刚做学徒时,我每天的收入只有 200 元。"
工作之余,吴先生很喜欢用短视频分享自己的生活,比如拍些轻松搞笑的段子,但在他看来,工作并不像他视频中表现的那样快乐。" 贴砖也有它的专属职业病,由于长期蹲着或站着,我的颈椎和腰已经出现严重劳损,还得小心翼翼提防瓷片飞进眼睛。" 吴先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机器切砖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也让他经常耳鸣," 越安静我耳朵越闹得慌。"
吴先生正在用切砖机修改砖块尺寸。图据受访者
" 一年能接 30 多份订单,一般户型最少 4 吨水泥,一年至少与 100 多吨水泥打交道,全部靠人工去搅拌,洗澡都洗不掉鼻孔里的水泥。" 吴先生告诉记者,考虑到工作强度和工作环境,在他看来,贴砖工作只能作为短期的过渡,不适宜长期从事," 身边许多朋友都已经陆续转行,我也正在探索下一个职业方向。"
来自四川遂宁的陶先生今年 56 岁,在甘肃兰州铺瓷砖已经 20 多年了。" 一天收入大概 300 多元,一个月工作二十五六天,一年收入十几万。" 陶先生说,与装修公司合作的话,基本天天都有活儿干,就是太累了。
" 去年 9 月份从兰州回到遂宁,干了 7 个月,收入 7 万多。现在年纪大了,在遂宁有活就干一点儿。因为贴地砖要蹲着,有时候需要蹲一天,年纪大了腰就受不了。" 在陶先生看来,20 岁到 40 岁的人做这个工作最合适,因为它对体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装修公司:泥瓦工以 80 后为主
经验越多,工资也越高
对于 " 泥瓦工一家三口半月入账 4 万元 " 所引发的讨论,深圳某装饰工程公司负责人韩先生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160 平米的房子,包工包料,半月 4 万块钱 " 属于正常现象。
据韩先生介绍,根据目前市场行情," 购买瓷砖等建材需要 1-2 万,3 个人半月净赚 2 万多元,平均每人每天 500 元左右 ";此外,在建筑施工行业,往往经验越多工资也越高," 一个普通工人每天需要 400 元左右,他有 9 年从业经验,一天需要五六百 ";同时,泥瓦工也分所在地区,相比之下,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深圳每天能赚五六百、在郑州则是四五百。
" 现在建筑施工行业,以 80 后为主,90 后很少,00 后基本见不到。其他行业也很难转过来,如果从学徒开始到单独接活,往往需要半年至一年时间。" 在韩先生看来,泥瓦工并不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他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通常而言,市场行情好的话,一年能做九个月,不好的话只能做五六个月。
广州某装修公司负责人吕女士向记者表示,在装修行业,如果是夫妻的话,年收入 20 万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技术水平还不错,就会一直有活干。" 而且工装的话不限时间,可以工作 8 小时,也可以工作 10 小时、12 小时,这样三个人半月赚两三万是有可能的。"
吕女士分析,现在建材装修行业整体上并不景气,处于行业下行阶段,但是手艺好点的仍然能达到工作饱和。" 比起泥瓦工,现在 90 后做美缝的多些,因为这个工作没有那么劳累,也不是很脏。"
吕女士称,目前泥瓦工的工作强度还是很高的,基本上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八点半之前会赶到工地,即便到了周末,他们也会做些噪音较小的活儿," 因为这种工作是计件的,所以他们会调整好自己的时间,把工作量尽可能提升上去。"
编辑|何小桃 杜波
校对 |卢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