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社会经验:勿忘“九一八”!警报为历史而鸣,钟声为和平而响,欢迎阅读。
2023 年 9 月 18 日,是 " 九一八 " 事变爆发 92 周年纪念日。92 年前,山河变色,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开启了长达 14 年的浴血奋战。92 年后,硝烟散去,山河重振,中华民族的复兴脚步不可阻挡。9 月 18 日上午,南京全城拉响警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仪式,撞响和平大钟,警醒世人,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抗战历史记忆版画展
当天," 永远的铭刻——抗战历史记忆版画展 " 在纪念馆开幕,百余幅作品,铭刻抗战历史记忆。据悉,展览将持续至 2024 年 1 月 1 日。
警报为历史而鸣,钟声为和平而响
当天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全国抗战类纪念馆同步举行铭记 " 九一八 " 事变爆发 92 周年活动。
纪念馆 " 古城的灾难 " 雕塑上方悬挂 " 铭记历史 勿忘九一八 " 横幅。9 时 18 分," 升国旗、唱国歌 " 仪式开始。全体人员面向国旗肃立致敬,脱帽行注目礼,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升旗仪式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余昌祥的女儿余惠如作为后代代表发言。她说:"1937 年,我父亲余昌祥 11 岁。他的生父余必福,被日军抓去当挑夫,后在中华门外小市口惨遭杀害。父亲的养父当时身中日军两枪七刀,侥幸逃學生。我父亲的遗愿是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生活在和平的阳光下。作为他的子女,我更有责任和义务,铭记这段沉痛的历史,传承历史记忆,为维护和平安宁,尽自己一份力。"
△钟声为和平而响
9 时 25 分," 撞响和平大钟 " 仪式开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代表、青少年代表、教师代表、部队官兵代表、纪念馆紫金草志愿者代表等共 6 人共同撞响和平大钟。大家在钟声里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10 时,南京全城拉响防空警报。前来纪念馆参观的观众纷纷驻足默哀。警报声警醒着世人,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百余幅作品永远地铭刻抗战历史记忆
上午 10 时 30 分,由中国美术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金陵美术馆共同主办、江苏省美术馆支持的 " 永远的铭刻——抗战历史记忆版画展 " 在纪念馆 3 号展厅开幕。
△开幕式现场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92 年前的今天,成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起点,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中国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在艰苦卓绝的 14 年抗战中,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为了最后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值得永远铭记。
开幕式上,金陵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刘春杰说:" 我们不忍心翻开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那一页,但我们必须翻开,而且要时时翻开,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中国版画和中华民族兴衰紧密相关,与广大民众的命运血肉相连。今天我们集结版画,就是要筑牢历史记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抗战历史记忆版画展
此次版画展精选百余幅作品,向观众集中呈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李桦、王琦、古元、彦涵、力群等第一代新兴版画艺术家和当代版画创作者的杰作。版画展由 " 铁蹄之下 "" 南京浩劫 "" 抗争到底 "" 万众一心 "" 记忆传承 " 五个关键词串联。
" 铁蹄之下 " 精选了中国美术馆珍贵藏品《怒吼吧,中国!》,以入木三分的遒劲刀法和线条刻画了奋力反抗的中国人形象,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现实中记录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体现了日军的残暴和战争的灾难。
" 南京浩劫 " 精选的 15 幅作品来源于版画家程勉耗时 30 年创作的《血寰——南京大屠杀系列木刻组画》,由 14 幅小尺度版画和 1 幅高 1.2 米、长 2.5 米的主体性画作组成,以史诗的方式诉说南京大屠杀惨案,充满了血泪控诉和不屈抗争力量。
△南京版画家程勉站在主画作前
90 岁高龄的南京版画家程勉站在主画作《血——公元 1937.12.13》面前,久久凝视着,他介绍,这幅画是整组作品中的灵魂,它牵动着 14 幅画连成一体,这幅画光是板刻,就花了一年的时间,因为画幅很大,有的时候只能挂在墙上刻,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体力活。程勉说:" 我所感受到的,是当时就要死的人,争取生存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劳动中有,生活中有,生死过程中更有。哪怕身体被捆绑、没有办法反抗,但抗战的精神不灭。"
△抗战历史记忆版画展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 2024 年 1 月 1 日。开展当天,不少观众被展览吸引。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研三学生栾沛霓说:" 生在和平年代,我们没有亲眼见证当年的血与泪,但读研的第一年就来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的一组群雕,让我很震撼,心情也很沉重。这次来参观版画展,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愿望,就是世界和平。"
和她一起来参观的同学吴桐是南京人,她说,自己生在和平年代,但应该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
现代快报 + 记者 徐梦云 / 文 顾闻 / 摄
(校对 周露 编辑 吴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