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旧日本海军陆上攻击机发展简史(十四)战云逼近南太平洋,欢迎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战史编译 Author 淡青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节选自横森周信著「海軍陸上攻撃機」(Land based Naval Attack-Bomber)全文略有删节,2023 年 12 月 17 日首次发表于 " 战史编译 " 公众号,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作为学习交流之用,不代表译者认同其原文观点。
战云逼近南太平洋
受节外生枝的失败之作 G6M1 的影响,十二试陆攻在推迟了将近一年之后,终于在昭和十六(一九四一)年四月二日,以一式陆攻一一型的名义正式定型,开始投入大批量生产。
之所以称之为一式是因为该机定型的时间西历一九四一年如果按照日本的皇纪纪年法计算是二六零一年,然后取其末尾的数字 " 一 " 作为制式名称,与皇纪二五九六(西历一九三六)年定型投产的九六式陆攻的命名规则是一样的。
随着三菱的生产线开始转产一式陆攻,九六式陆攻在三菱的生产也就此于昭和十六年二月,在总计生产了六百三十六架之后告一段落,此后,九六式陆攻的生产设备被陆续转移到了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在该公司继续生产。
在中岛生产的九六式最初型号为二二型,随后又转而生产改良型号二三型(G3M3),至昭和十八(一九四三)年停产为止,共计生产了四百一十二架。
二三型是装备了 " 火星 " 五一型发动机(额定功率一千二百马力 / 高度三千米),加装了翼内油箱的性能增强型号,最大平飞速度二百二十四点五节(四百一十五点七千米每小时)/ 高度五千九百米,最大续航距离三千三百六十三海里(六千二百二十八千米),具有九六式陆攻系列型号中最高的性能数据,尽管此时该机的基本设计已经显得日益陈旧,但是凭借着良好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依然深受部队的欢迎,直到太平洋战争结束为止,在各种用途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菱 G3M3 /96 式陆上攻击机 23 型 是该系列中性能最出众的型号
在定型以后作为制式的军用飞机投入批量生产的一式陆攻一一型在初期遇到的主要技术难点—整体框架式油箱的漏油问题,虽然在初期确实让人感到非常头疼,但是通过负责加工工艺的平山和堀村两位技师的不断努力,问题逐步到了解决,特别是在使用了作为油密封涂料由旭 GLAS 负责研制开发的 " 热可塑性合成树脂 " 之后,基本上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另外一个技术问题是起落架的强度,尽管该机的主起落架结构如前文所述,采用了非常简洁优秀的设计,但是在被配属到一线实战部队经过多次反复地野蛮着陆后强度仍然略显不足,频繁出现金属铸造件破损事故。
对于这个问题,则是通过使用当时尚不普及的被称为 " 爱雷克特龙 " 的镁合金部件予以了解决。
截至这一时期为止,海军的陆攻部队虽然继高雄(驻台湾)航空队之后,又分别于昭和十四年十月十日、昭和十五年十月一日、昭和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相继组建了千岁(驻北海道)航空队、美幌(驻北海道)航空队、元山(驻朝鲜)航空队,使海军的陆上攻击机队达到了六个,但率先装备一式陆攻的却是高雄航空队,时间是昭和十六年的五月中旬。
高雄航空队配备的三菱 G4M1/1 式陆上攻击机 11 型 此时飞机涂装的仍然是在中国大陆作战时惯用的双色(墨绿色和土褐色)迷彩。
高雄航空队虽然已于昭和十五年度开始接替木更津航空队配属一联空,与鹿屋航空队一道进驻汉口基地,但是最新锐的一式陆攻队还是在自十二试时代以来在空技厂一直亲自参与该机研制工作的铃木正一少佐的指挥下,于七月末抵达汉口基地,首次参加了实战。
当时由汉口起飞执行作战任务的九六式陆攻的常用作战高度,一一型通常在五千米左右,二一型通常在六千至七千米左右,而一式陆攻在此基础之上还能再高一千米可以达到八千米以上,可以从容不迫随心所欲地战斗,据说即便是在敌人的战斗机中高空性能最好的那些型号,比如 I-15 之类,也无法对这款新型飞机进行有效的拦截,只能下方相当低的高度上来回打转。
另外,在巡航速度方面也要快得多,导致与九六式陆攻协同作战非常困难。
于是,就研究出了利用新型飞机的高超性能,与巡航速度基本与之相当的零式战斗机协同作战的所谓新战法。
即零战队于夜间在一式陆攻队引导下起飞,然后于拂晓时抵达敌基地上空。
此战法会让敌人误以为是日本陆攻队惯例的清晨攻势出动战斗机起飞前去拦截,一旦在空中形成集结待机的态势,便会遭到上空为数众多的零战的袭击转瞬之间就会被击落大半,而余下的在慌忙着陆之后,也会在陆攻的轰炸下被尽数破坏。
该新战法于昭和十六(一九四一)年八月三十一日,于当时敌战斗机的最大根据地成都上空率先实施。
整个作战取得了非常完美的成功,每一步骤都完全按照计划,敌战斗机于上空被尽数捕捉,二十一架敌机全部都被击落了。
据说此战之后,该方面的制空权基本上都重新掌握在了我方的手中。
昭和十六年九月,陆攻部队历时四年有余的大陆作战结束了。
所有的陆攻部队各自返回所属的基地,更新装备器材,调整人员,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
特别是鹿屋航空队,由于全部飞机都换装成为了一式陆攻,因此更是格外的繁忙。
当时海军航空队已于昭和十六年一月十五日废除了此前的第一、第二、第四联合航空队的编制,组建了全新的第十一航空舰队,第十一航空舰队下辖三个航空战队:第二十一航空战队(编有鹿屋 · 第一 两个航空队)、第二十二航空战队(编有美幌 · 元山 两个航空队)、以及第二十三战队(编有高雄 · 第三 两个航空队)。
鹿屋航空队装备的 1 式陆攻 11 型
另外,在大战爆发前夕的十月三十一日,此前一直归属第十一航空舰队第二十四航空战队的千岁航空队,随着战争的开始,配属给了预定将在南洋群岛方面作战的第四舰队。
第一航空队于十月二十三日,携全部飞机由鹿屋基地出发前往海口,进而又于十一月中旬在指定的配属基地台南完成了集结。
美幌航空队于十一月一日,飞抵台中,进而又于当月二十八日,携四十八架飞机转场至法属印支土龙木(译者注:th ủ d ầ u m ộ t 位于西贡,今胡志明市以北约 40 千米)基地,与美幌航空队同属二十二航空战队的元山航空队于十月三十日飞抵高雄基地,接下来又经由三亚,于十一月中旬开始秘密向西贡基地转移,截止至十二月一日,全部四十八架飞机均已抵达西贡。
第一航空队在中国大陆作战时期装备的 1 式陆攻 11 型
另外,第二十二航空战队司令部也于同一时间进驻西贡基地,做好了开战后对马来方面敌空军实施航空歼灭战的准备。
另外在台湾,为了准备即将在菲律宾展开的作战,分别在高雄基地部署了高雄航空队的一式陆攻七十二架,在台南部署了第一航空队的一式陆攻四十八架,在台中部署了鹿屋航空队所属的三十六架飞机。
南太平洋上空的战云,仿佛即将抵近的暴风雨一般,在暗自涌动着。
木更津航空队装备的 1 式陆攻 11 型 随着战场逐渐转向太平洋方向已采用全面浓墨绿色的新式涂装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主要作为训练部队的木更津航空队随着此后战事的日益激烈从 1942 年 4 月 1 日起又再度被改编成为了一线作战部队。
另一方面在十一月中旬,木更津基地(训练部队)第一飞行队的十四架九六式陆攻突然接到了接受寒带改装的命令,待空技厂的地勤整备员匆忙完成了改装工作之后,便于十一月二十四日早晨,仅凭着一纸内容仅为 " 遂行某重要任务 " 的所谓命令,将这些飞机转移到了此时被皑皑白雪所覆盖着的美幌飞机场。
交给到抵达当地的机组成员手中的是一份包括有千岛群岛在内的北太平洋航空图,并被告知他们将要为于明天由千岛群岛南部伊图鲁普岛(日称择捉岛)单冠湾出动的机动部队实施舰队航线前方的反潜巡逻。
以单机为一班,轮番对美幌基地以东约六百海里范围内的北太平洋保持持续巡逻警戒的陆攻的机组成员们所看到的是甲板上系留满了舰载机的以 " 赤诚 "、" 加贺 " 为首的航母群,以及围绕在其周边的护卫舰艇群……
这么大规模的机动部队,究竟是以何为目的、要往哪里去呢?陆攻队里面没有人知道。
只能继续默默地注视着海面,然后按照规定的时间交班,踏上归途,在结束了时长约十个小时的作战巡逻任务之后返回美幌基地。
陆攻队员们在基地内对于巡逻中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尽可能地选择闭口不言。
而且也没有任何哪一个人迈出过部队营房的大门,所有人都在日夜不停的默默执行任务。
进而在南方,第十一航空舰队在得知英国方面为了增强远东舰队的实力紧急派遣的新锐战列舰 " 威尔士亲王 " 号与高速战列舰 " 反击 " 号已于十二月二日驶入新加坡后,立即将相当于目前正在台中待机的鹿屋航空队一半的兵力,一式陆攻三个中队合计二十七架飞机于十二月四日派遣至海南岛三亚基地,然后于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月五日进驻西贡。
从南到北,一股沉重的令人透不过气来的紧张感如今似乎已经达到了临界点。
在这种氛围当中,十二月二日下午五时三十分,一封由此时正停泊在广岛县柱岛的联合舰队旗舰 " 长门 " 号发出的电报,划过了西太平洋的夜空。
「ニイタカヤマノボレ一二〇八」
(攀登新高山 一二零八)
—未完待续—
读者朋友们好,本人与上海译文出版社 " 让历史感同身受 " 丛书策划人、著名译者章和言老师、上海飞珥文化合作出品的有声读物《口述历史:太平洋海空战续篇》在喜马拉雅 APP- 有声集结号栏目上线了,目前限时免费中,大家如有兴趣可点击下方图片二维码收听,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