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从逼着读到主动读:好的教育,是持续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欢迎阅读。
很多家长说:
我知道让孩子愿意主动读书,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很重要,平常也很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但效果并不好,孩子在阅读上,还是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这是为什么呢?
要想转变孩子对阅读的态度,从 " 逼着读 " 到 " 主动读 ",很重要的一点——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这篇文章,小编想从内驱力的底层逻辑讲起,帮大家理清思路。
内驱力是孩子的本能,重点是如何持续激发。
内驱力,简单来说,就是推动个体实现需要的内部动力。比如说,好奇心会让我们产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自信心让我们相信自己能够做成某件事。
其实,内驱力是一种本能,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具备的,就是靠着这种本能,孩子才能学会走路、说话。每个孩子都具备成长得更好,想变好的本能。
但为什么在阅读这件事上,有的孩子表现得内驱力更强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咱聊聊作为家长做些啥能唤醒并持续激发孩子的阅读内驱力。
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就足够了!
大家结合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去实践,不只是阅读,写作、语文学习等很多事情都能触类旁通。
1. 持续、及时地给孩子正反馈
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长、老师的要求下才去阅读,对他们来说,阅读是不快乐的,甚至是一种痛苦。
要改变这样的局面,我们可以通过 " 夸夸夸 ",持续、及时地给孩子正向反馈,帮助孩子建立起对阅读的掌控感、胜任感。
少对孩子说 " 你该看书了 / 你应该读这本书 ",多问孩子" 你喜欢读什么书 / 你想读哪本书 "。
少给孩子规定阅读计划,而是协助孩子制定他的阅读计划。不断把 " 父母要我读 ",转化为" 孩子自己想要读 ",孩子自然会更积极。
少对孩子说 " 如果……就…… "。比如," 如果你读完这本书,我就允许你看电视。"" 如果你读完书之后能写一写读书笔记,我们周末就去……。"
更建议的表达是:" 如果……也许你就…… "。比如," 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也许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
少在意结果,多关注过程。要让孩子知道,他努力的过程是会被看到的,而不是 " 爸爸妈妈只看结果 "。
孩子读完一本书之后,有些家长想知道孩子吸收了多少,于是一直问孩子问题,尤其是一些细节问题,孩子答不上来就认为 " 书白读了 "。长此以往,只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多夸夸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比如孩子平时不怎么读书,主动捧起一本书,这时候就要 " 狠狠地夸了 "。再比如,孩子某天阅读的时候很认真,也值得夸一夸。还可以给一些仪式感的 " 夸赞 ",比如孩子在坚持阅读一段时间后,买个小蛋糕一家人一起庆祝一下。
总而言之,与其你推着赶着逼孩子去赶超 " 别人家孩子 ",不如让孩子看到,保持努力,保持成长,哪怕一开始慢,但是他有越来越厉害的能力。
2. 让好书成为孩子阅读的助推器
阅读这件事,跟其他事还是有不同的。
自行车的好与差,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孩子学骑车。但如果孩子读到的内容不够好,那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动力和能力。
好书能成为孩子阅读的助推器。反之,则是绊脚石。
那什么样的书算是好书呢?
好书没有唯一的标准,但如果一本或一套书做到以下三点,绝对不会差:
◆真正从儿童出发的,真正贴近儿童生活的;
◆能保护、激发孩子阅读、探究兴趣的;
◆适当地给孩子一些指引,一些支架的。
《明亮的文学课》就是这样一套好书。
这是亲近母语为 1-6 年级孩子编创的一套文学教育读物,目前已经上市了 1-3 年级。推荐给想提升孩子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家长朋友。
下单即赠送对应年级上册图书配套的学习单!
以《明亮的文学课》为例,我们来看看怎么给孩子选出激活内驱力的好书。
Q
什么是真正从儿童出发的好书?
不同年段孩子的精神成长需求不同,适合阅读的内容也就不一样。真正从儿童出发,是要把适合的文字带给不同年段的孩子。
《明亮的文学课》里为孩子选的 500 多篇文章,都遵循这个原则。每一篇都是从儿童性、经典性和教育性出发,优中选优。
大家可以读读下面的文章,感受一下好的文本是怎样 " 润物细无声 ",是怎么贴近儿童的。甚至可以拿这几张图让你家孩子读一下,可以鼓励孩子读出声,相信孩子读了之后一定会爱读,想读更多。
《明亮的文学课》一年级上选文
《丁一小写字》
《明亮的文学课》二年级上选文
《谁勇敢》
能保护、激发孩子阅读、探究兴趣的书是什么样的?
《明亮的文学课》里的这些篇章,根据孩子的精神成长路径,以一个个和孩子生活贴近的主题排布在各册之中。单看每个主题,就足够有趣,足够吸引孩子。
每课最前面設定了简练精要的导语。导语的语言清浅、有趣,自然而然地引领孩子进入阅读之旅,激发阅读兴趣。
比如一年级 " 我上学了 " 这一课的导语,几个轻巧的问题,有趣又好玩,自然而然地就把孩子带到阅读情境中去了。
每篇文章之后还設定了 2~3 个阅读交流话题。这些话题,一方面,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把握文本;另一方面,会从文本拓展开,联结生活,引导孩子更加开放地去思考、思辨。
比如,《交换妹妹》这篇文章之后的阅读交流话题,前两个话题,紧扣文本,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第三个问题则是联结到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想开去。
说到这里,顺便说一个小建议:
孩子在阅读任何一本书的过程中,都不要让孩子像做 " 阅读理解题 " 一样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阅读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些思考方向的引导,甚至更好的是,用一些问题去激发孩子提出更多的问题。
什么样的指引、支架是适当的?
好的、经典的文章、内容,在一些点拨之后,能让孩子更好地去理解、感受,这样的指引、支架就是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的。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阅读的方法,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明亮的文学课》请了20 多位一线语文明师在书中为孩子设计、编写了四大助读模块——单元导语、阅读交流话题、文学聚焦、读写建议。
毫不夸张地说,孩子读这套书,相当于你帮孩子把这二十多位明师请回家给孩子上 " 文学私教课 ",孩子的读写能力自然能提升。
单元导语和阅读交流话题前面已经展示了,就不再赘述。
每课之后的 " 文学聚焦 ",或聚焦于文体特征,或聚焦于写作手法,或聚焦于作者与创作背景,或聚焦于作品的谋篇布局……这是明师给孩子的一把把钥匙,引导孩子对文本、文体等进行思考、探究,让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学欣赏经验。
比如,一年级下册的 " 孩子们自己的话 ",聚焦在文章的语言特色,故事里好玩的对话。
又如,三年级上册的 " 我的第一次 " 的文学聚焦,讨论了文章中 " 情节发展 + 心情变化 " 双线并进的行文结构;等等。
读好的文本,能保证有源头活水来,但要让输入转变为输出,中间还隔着一条河呢。所以,要帮孩子架起一座桥。
《明亮的文学课》这套书里就有这座桥。
顺承每一课的文学聚焦,书里设计了具有实操性的读写建议。
一方面,在本课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进行深读,包括对比阅读、拓展阅读等;另一方面就是写作输出,结合本课文章,为孩子创设写作的情境,教孩子写作的手法,给孩子写作的支架,帮助孩子完成从读到写的迁移。
部分单元的读写迁移还涉及拓展探究,引导孩子进行思辨性阅读、跨学科探究。
在读写建议部分,也有不少读写话题呼应了教材里的习作话题。
不只是阅读,写作需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任何事情,孩子只有自发地想去做、去做好,而不是外界推着他前进,才能真的做好。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