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体育经验:说我饭圈?那我真不买票啦!WTT中国大满贯遭遇球迷怒火陷入尴尬,欢迎阅读。
昨天,也就是北京时间 8 月 27 日,WTT 中国大满贯开票,可票价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了轩然大波。
尽管在官方通稿上宣称的是 " 票价 88 元起 ",但这个有了这个 " 起 " 字,想必大家是懂的都懂。
果不其然,88 元只能买到第一轮资格赛的票,一旦进入正式淘汰赛,票价就开始急速飙升。而到了决赛,票价更是来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的地步——哪怕是最便宜的 E 区,也要 888 元,而内场 A 区更是高达 1688 元。
就算不考虑有多少能够买到原价票(国情你懂的),这个票价看上去也确实稍稍有些高了。
也难怪不少乒迷在个人社媒上高呼,看不起比赛,不买票了!
可对比一下刚刚结束的中超上海德比,票价为 380 到 880;即将开始的英雄联盟 LPL 夏季总决赛,票价为 388 到 1088;刘德华的内地演唱会,票价是 780 到 2580。
以及,同等规格的 WTT 新加坡大满贯,门票价格亦差不多落在这个区间。
再考虑到乒乓球馆能够容纳的观众本来就不算多,作为最顶级的乒乓球商业赛事,这个定价似乎也说得过去。
那么,为什么乒迷们会觉得这个票价贵了,并且喊出了不买票的口号呢?
事实上,这事儿还真是中国大满贯遭遇了无妄之灾——大部分乒迷们,并不是真的在抱怨球票价格高昂,他们实际上是在发泄自己被赛事方当做 " 掏钱工具人 " 的怒火。
一直以来有关注乒乓赛事的观众多少应该对国乒遭遇饭圈侵袭这个事儿有些基本了解,如果不了解的话,可以参考笔者的拙作——
【乒乓】乒协出手!要严厉整治饭圈!但恐怕他们很难做得到 ……
总而言之,简单解释起来大概就是,真正愿意为国乒掏钱买门票观赛的球迷里,有相当大一部分并非是出于受到赛事吸引,而单纯只是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球员。
尤其是本届巴黎奥运会前后,三大女单主力各自的支持者之间恩怨纠缠 ……
极端粉丝现场倒戈陈梦,国乒与 " 饭圈 " 的纠葛由来已久
【乒乓】疯狂!王曼昱粉丝围堵教练只为鸣不平?她还有机会上奥运女单吗?
还有早就不堪饭圈骚扰的樊振东(至少他本人在电视采访中默认了是饭圈的问题)……
这就使得国乒的 " 反饭圈 " 成为了一种暂时的 " 政治正确 ",尽管 " 该如何去定义饭圈 "," 什么样的行为才算饭圈 ",以及 " 是谁在引导饭圈 " 这些个更为深入的问题似乎根本大家就选择性地避而不答了。
事实上,在一些死忠的乒迷群体看来,分明是国乒把自身这两年来青训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失误,全部甩给了所谓的 " 饭圈群体 "(尽管这个群体也确实做了一些到总局门口拉横幅之类的破事儿),并且有意无意地对 " 饭圈群体 " 的定义扩大化,甚至还隐隐展现出了要切割的趋势 ……
结果呢?票价高昂的 WTT 门票,靠谁来买单?靠那些只看电视转播的 " 懂球侠 " 吗?
这一切的举动,让这些死忠的球迷群体感到了背叛和愤怒,尤其是当 WTT 中国大满贯的宣传视频在网上放出后,这种怒火达到了顶点。
这则宣传视频中,其余参赛选手的台词都是 " 我们北京见 ",偏偏孙颖莎和王楚钦的台词却是 " 快来买票吧 "
好嘛,原来赛事主办方也是懂怎么搞 CP、炒热度的,这到底谁才是饭圈啊?
而且说实在的,在乒迷看来,这吃相也确实有点不太好看——敢情要我们掏钱的时候,就拿莎头出来遛粉丝;出了问题的时候,就是饭圈影响国家队?
更不用说就在 10 天前,WTT 官方刚刚为莫雷加德和陈梦呐喊助威,而众所周知,这两位在奥运会里击败的恰好正是 ……
这骚操作真是让乒迷们头皮发麻,也难怪他们会生气地说不想买票了。
话又说回来,WTT 本来是目的就是要仿效职业网球,进一步将乒乓球比赛市场化和商业化,以期待有一日可以做到让 WTT 的四大满贯影响力平齐甚至是超越三大赛。
但有雄心壮志是好事,起步艰难又是另一回事,原本打算設定的四个 WTT 大满贯,最终也只有新加坡大满贯顺利落地。
甚至于各种冠军赛、挑战赛也因为赛程紧、奖金低而被球员吐槽过。
若不是刘国梁进入了 WTT,一力拉来了新乡、兰州、太原这些中国城市作为主办地撑住了场面,恐怕 WTT 都很难熬过疫情后的艰难时光。
到了最近这两年,随着新加坡大满贯的逐渐常态化(可见主办方应该是赚到钱了),沙特大满贯和中国大满贯也加了进来。
可以说,从球员、到主办方、再到市场,WTT 赛事当中的 " 中国元素 " 几乎是不可磨灭的——相比之下,在世界乒坛当中占据第二梯队的德日韩,就显得对 WTT 赛事兴趣缺缺,尤其是日乒协自己捣鼓的 T 联赛如今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尽管赚得很少),更是不会轻易让出富得流油的日本市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WTT 的中国大满贯能否顺利落地,事实上是关系到了中国乒坛许多人和许多大计划的一系列后续展开——也怪不得主办方稍微动了点心思,搞了点 " 歪门邪道 " 的擦边宣传。
但,正如笔者在此前文章中说过的,乒乓球这个项目,在转播上有一定的先天限制,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很难做到像足球、篮球和网球那样将收益的大头堆在电视转播费当中,自然也很难把赛事 IP 当做项目的核心资产。
所以才有了看上去高价的门票,以及确实是高价的纪念品。
老实说,商业化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儿,甭管定价多少,人家只要能够卖得出去,也只能赞一声好本事。
而且,通过过去十来年的摸索,国乒推出的运动偶像战略可以说是在商业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无论场外因素如何,你也必须承认,国乒目前的商业影响力,的确让球员们获得了远超前辈的收入水准。
问题在于,大家都很喜欢问的那句话——可是,代价呢?
代价就是赛事 IP 只能靠与明星球员的深度绑定,这也导致了 WTT 弃赛就强制赋 0 分的骚操作,毕竟,一旦没有了明星球员,赛事本身的吸引力就下降了许多。
可密集的赛程、相对偏低的奖金,也导致了 WTT 赛事对于那些真正的大咖缺乏吸引力,比如陈梦和樊振东这次就义无反顾地退赛了(2000 个积分啊),特别是樊振东这样浑身伤病的老将,WTT 赛事体系对于他来说,绝对是不友好的——毕竟他要是想划水养伤去冲击三大赛的话,说不定到时连入场积分都凑不齐。
而对于孙颖莎、王楚钦这些偏新生代一些的球员来说,他们却反而更习惯于这样的偏商业化的环境。
至少,在央视的冠军面对面节目中,面对主持人提出的如何看待自己的粉丝这一问题,樊振东和孙颖莎给出的完全是两种不同思路的回答。
更不用说,WTT 赛事的火热,在事实上必然对国内的乒超联赛热度进行了分流(这两年谁还记得有乒超吗)……
以及,为了给 WTT 赛事搭台子,国乒好不容易做起来的、口碑和商业效果都不错的 " 地表最强直通赛 " 系列 IP,如今已基本属于半弃养状态 ……
所以,这一次的 WTT 中国大满贯舆论风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球迷宣泄怒火的舆论事件,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未来国乒转型道路的踌躇不定。
是彻底商业化,还是两条腿并行?
还有刚刚培养出的死忠乒迷市场,后续应当如何运营?
国内的乒超联赛,应当以何种方式与 WTT 赛事体系接轨?
国内原有的青训体制,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这些都是影响到国乒未来十年、甚至是数十年的关键性问题,接下来要怎么去走这条路,恐怕需要慎之又慎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