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别再卷“大厂”了,未来“小而美”才是出路!,欢迎阅读。
「宽博士讲书」金句摘要
"办公司第一条就是盈利第一,‘改变世界’那是理想,办企业的出发点,首先是要能够赚钱。"
每年到了秋招季,总是会听到各种声音说 " 史上最难就业季 "。今年也不例外,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让许多毕业生感到非常焦虑。
随着秋招陆续结束,各家大厂的录取率可谓是 " 卷之又卷 ",腾讯录取率 2%;京东录取率 2.5%;阿里巴巴录取率 0.1%;滴滴录取率 2.5% ……
先不说大厂有多难进,就算拿到 offer,入职后分配到某一领網域工作,能突破自我能力的机会少之又少。
比起头部大厂,求职小而美企业,或是自主创业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但不管是求职还是创业,似乎 " 小而美 " 都是近期绕不开的话题。
什么是 " 小而美 " 的企业?
大概定义就是:规模体量不大,每年的营收可能就几千万或几个亿,但保持着极强的战斗力,在细分品类里很有特色,可能不是最大的,但个性却是很鲜明的,可能只做一款或几款产品,但背后都有一大拨铁粉。
01." 小而美 "顺应时代创业背景
如果在互联网宏大叙事的创业背景下,有人说想做一家 " 小而美 " 的公司,那大概率会被认定为格局太小。
回想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钱热饼大。创业者从拿到投资的那一刻起,就是冲着营收快速增长,不计一切成本扩张,成为独角兽,进而上市敲钟的目标去的。
而如今,资金成本变得昂贵,机构保守,环境笼罩着资本泡沫破灭的余悸,这样创业难度陡然上升,要像获得融资,盈利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02."小而美 " 是一种价值观
通过规模经济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掌握议价权,取得更多市场份额,最终的马太效应会让胜利者遥遥领先,这是工业时代最广泛的竞争逻辑。而且是很多创业者与企业家们,毕生追求的梦想。
在许多创业者的经验中,似乎伟大的公司必然是 " 大公司 ";似乎只有把公司 " 做大 ",才能 " 做强 ";似乎在商业计划书中写上 " 我只想做一家小公司 ",是一件缺乏理想,甚至让人抬不起头来的事情。
追求 " 小而美 " 的人,他们有另外一种价值观,满怀激情而且执着坚定;独具个性,但对市场判断又极为敏锐;他们还懂得拒绝多元的诱惑,专心致志只做一个产品,或者是全力以赴地去经营一个项目;他们是小公司,但怀有充满情怀的梦想。
03."小而美 " 创造持续健康发展
" 小 " 意味着可控," 美 " 是产品追求的方向。但是并不意味着 " 小而美 " 是目标,它是一种创业路径,是追寻健康发展,不刻意扩张,不好大喜功,在利润尚可的情况下,探寻做更大事情的可能。
04.做大不等于做强
在《小而美》这本书中,作者萨希尔 · 拉文吉亚(Sahil Lavingia)是一位极简创业者。他 15 岁开始创业,上大学第一个学期,就作为创始团队的一员,成为了 Pinterest(图片社交媒体巨头)的二号员工,而后放弃手上期权,开始了他的追逐独角兽之旅。
2012 年,他创立了 Gumroad。2015 年,由于增长达不到预期,裁掉了 75% 的员工,只剩下 5 位核心员工。到 2016 年,公司只剩下萨希尔一人。
2019 年,他在网络上发了一篇文章,叫《打造 10 亿美元级企业梦想破灭后的自我反思》,当时有数百万人转发,迅速在网上传开,引发了很多共鸣。
05.极简创业经营理念
萨希尔 · 拉文吉亚(Sahil Lavingia)在创办 Gumroad 之初,可不是朝着年入百万、千万这种 " 小目标 " 去的,而是奔着做 10 亿美元级 " 独角兽企业 "。一开始,他进展很顺利,但是后来,现实给了他沉重的打击,经历挫折之后他没有选择躺平、放弃。
他开始重新思考企业规模、速度与利润,理顺、简化经营逻辑,提出极简创业经营理念,认为创业者和经营者应该关注 " 尽一切力量盈利 ",而不是 " 不计一切成本扩张 ",专注解决客户问题,把自己热爱的、世界需要的与能赚钱的和擅长的结合起来,创造持续盈利这一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当下对于很多正在开拓新事业的人来说,其实都要思考类似的问题:当经济不再高速增长的时候,我怎么能实实在在地把钱挣了,而不是一味地只看到 " 大而强 " 的表象被此蒙住了双眼。
宽博士独家领读《小而美》从作者亲身创业经历出发,对规模、速度、利润以及经营等进行了反思,帮助大家剖析企业的持续增长能力的本质,帮助大家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点击加入「宽博士书友会」,观看《小而美》,完整版精读视频,理解企业持续盈利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