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一年不到卖200万辆!比亚迪佐证中国汽车弯道超车成功?,欢迎阅读。
发展不易。
撰文:许涛
2023 年,是中国汽车工业诞辰七十周年。
1953 年 7 月 15 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奠基,新中国汽车工业由此展开;1983 年,上汽大众 " 桑塔纳 " 在上海下线,外国汽车通过合资的方式的进入中国市场。
1992 年,中国汽车年总产量突破 100 万辆;2009 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 1379.1 万辆和 1364.5 万辆,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2023 年,中国已连续 14 年成为全球第一汽车产销国;连续 8 年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第一;第一季度汽车出口夺得全球第一。
进入新能源时代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更为迅速,今年 7 月 3 日,中国第 20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到了 8 月 9 日,比亚迪第 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车企,这也意味着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比亚迪独占四分之一份额。
在比亚迪的下线发布会现场,比亚迪将一众中国汽车的代表车型摆在了会场中。而且在排位方面,比亚迪也做得十分讲究。
前排中间停放着的都是有着国企背景的中国品牌;比亚迪自己的车型乖巧地停在了两边。后排的两侧是新势力车企以及民营企业的作品;国车代表红旗稳坐后排 C 位。
这既合理地摆放了各家车企的车型,又巧妙地体现出比亚迪 " 会来事儿 " 的特质,特别是这一句" 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更是格局拉满。
而在发布会的现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对 500 万新能源用户、政府部门、媒体朋友、上下游合作伙伴、同行友商及 60 多万员工表达了感谢。
这次代表亚迪第 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是腾势 N7,作为比亚迪的高端子品牌,腾势拿出了傲人的成绩。在 7 月,腾势卖出了 11146 辆,销量再度破万的同时也创下新高。
回顾比亚迪的发展历程,确实颇具传奇色彩。
1995 年,比亚迪在深圳成立,以生产二次充电电池起步; 2003 年,进入汽车行业;2005 年,首款比亚迪品牌汽车 F3 上市。
2008 年,比亚迪 F3DM 上市,率先实现了电动汽车商业化;2021 年,比亚迪发布 DM-i 超级混动技术;2022 年比亚迪宣布停止燃油汽车整车生产,同年,比亚迪第 300 万新能源汽车下线。
比亚迪第 3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场景,我还历历在目,时间仅过去不到一年,比亚迪就迎来了新里程碑。
曾经我对比亚迪也持有质疑的态度,但随着比亚迪的逐渐发展,我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发现比亚迪有着自己的想法,用官方的话来说就是" 做一件正确的事,等待时间的回报 ",而他们确实做对了。
做电池出身的比亚迪,能坚持造车这条道路十分不容易。
在造车之初,比亚迪就受到了各界的质疑和反对,但其仍坚定研制新能源,坚持技术创新。造车赚不到钱,就做代工赚钱,就做电池赚钱,赚到了钱就继续做研发。
而正是比亚迪的坚持,让其获得了成功,本来并不被看好的 DM 混动,在 DM-i 技术出现之后,成为了比亚迪的王牌产品。这项技术使得车辆既没有续航焦虑,又能有效降低能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能当作纯电车型使用,确实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
直至现在,比亚迪已推出刀片电池、DM 混动、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等一系列技术。
除此之外,比亚迪还有一件坚持做的事,让我肃然起敬。
在比亚迪的车型中,所有的按键使用的都是中文。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让中国消费者无需付出过高的学习成本,就能上手车辆。
同时,这样做也带来了一系列优势,中文按键既宣扬了中华文明,也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当然了,在宣扬中国文化上,比亚迪做的不只有这些,从王朝系列的命名到 " 龙颜 " 前脸的设计,比亚迪的车型无一不在坚持展示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
坚持,是比亚迪成功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勇气,是比亚迪成功的第二个原因。
如果是坚持,给比亚迪带来了技术优势,那么勇气就给比亚迪带来了市场优势。被大家戏称为 " 深圳特产 " 的比亚迪,非常有广东地区人民勇于探索的精神,作为 " 第一个吃螃蟹 " 的人,比亚迪勇于将电动汽车商业化,让它早早地占据了市场。
早在 2010 年,比亚迪生产的全球首批纯电动出租车 e6 就已经批量上路运营;同年,比亚迪首款纯电动大巴 K9 也正式下线。
直至今日,你仍然能在深圳街头看到比亚迪 e6 的身影,而其它款式的比亚迪出租车、网约车更是数不胜数。
借用埃安品牌副总经理肖勇的话来说,能广泛应用于网约车市场车型说明产品品质高、小毛病少。从网约车市场开始,比亚迪便打响了新能源汽车的口碑。
关于比亚迪的勇敢,令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比亚迪宣布停止燃油汽车整车生产这件事,这也令比亚迪成为了世界上首个停产纯燃油车生产的车企。
如果对产品没有足够的自信,企业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管理层没有足够的勇气,比亚迪是不可能敢做这个 " 出头鸟 " 的。
事实证明,比亚迪的选择是对的,在新能源领網域,中国汽车实现了弯道超车,无论是体量还是增速都可以称得上是遥遥领先。
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全球有超过60%的新能源汽车由中国生产销售;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的70%;全球有超63%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供应。
中国已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完备的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再被 " 卡脖子 ",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强国。
当然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不只有比亚迪。
刷新过纽北最快量产车圈速纪录的蔚来 EP9。
创造了量产车 0.197Cd 最低风阻系数的昊铂 GT。
在全球 80 多个国家上市的上汽名爵MG MULAN。
......
无数优秀的中国品牌车型,撑起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另外 1500 万辆的份额。
目前,中国汽车已经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数据显示,7 月份,我国汽车出口39.2 万辆,创历史新高,比上月增长 2.7%,同比增长35.1%。1 至 7 月份,汽车出口253.3万辆,同比增长67.9%。
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增速超过了传统燃油车,前 7 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了超过 1.5 倍。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再超日本,跃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功不可没。
曾经的比亚迪,视丰田为学习对象,而现如今却与丰田成立合资公司,为丰田的新能源汽车提供技术支持。
在海外,元 PLUS(ATTO 3)在国际市场上获得销量和市场口碑的双丰收,连续多月蝉联泰国、以色列、新西兰以及新加坡等地的纯电汽车销量第一。日本人甚至拆解了一辆比亚迪海豹来获悉中国目前在电动车领網域的技术优势, 并认为中国车企正以他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向上发展。
奥迪购买智己纯电平台、大众入股小鹏这些事情,无一不在说明着一件事,在新能源领網域,中国汽车就是世界顶级。
在比亚迪第 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上,我看到了比亚迪的坚持、勇敢和格局,也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至今的成就和不易。
虽然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比较晚,但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以及那股不服输的精神,让中国汽车工业 " 卷 " 出了新高度。我不敢说中国汽车实现了弯道超车,但是我坚信中国汽车已经追赶上来了。
2023 年 8 月 9 日,是比亚迪的第一个 "500 万辆 ",也是世界新能源汽车的第一个 500 万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比亚迪会带来 " 第 1000 万辆 "、"1500 万辆 ",也会有更多的中国车企达到 "500 万辆 "、"1000 万辆 "。
至此,向中国汽车工业致敬!
(图片来自网络)
对比亚迪感兴趣?
或者你是比亚迪车主?
记得加入我们的比亚迪专属车友群,
大家一起聊车、吐槽、分享用车心得!
还会有不定时的群友专属福利放送哦。
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