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人形一哥”,进厂“打工”,欢迎阅读。
来源:猎云精选;文 / 孙媛
过去的 3 月,优必选正 " 狂揽 " 车厂 "offer"。
最近的一次动作便是,与东风柳汽的官宣。
3 月 27 日,东风柳汽宣布,将于其汽车制造工厂内部署 20 台 Walker S1,后者将被应用于汽车整车制造的安全带检测、车身质检工位、搬运等工作,提高其制造工厂的智能化和无人化水平及效率,且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完成 " 进厂 "。
这里面的主角 Walker S1,正是优必选于去年 10 月推出的工业人形机器人。
而在优必选掀起的人形机器人全球首次批量进入汽车工厂的这一幕背后,会发现,优必选已经浩荡 " 进厂 "。
同月,在北汽与华为联合打造的轿车生产基地 " 享界超级工厂 ",Walker S1 已经当起了首个人形机器人 " 质检员 ";在极氪 5G 智慧工厂,它更是组成了一支数十台的团队,以 " 群体智能 " 技术,分布于总装车间、SPS 仪表区、质检区及车门装配区等多个复杂场景。
此外,Walker S1 还与奥迪一汽合作,将首次在后者生产基地试运行,在汽车生产过程中做起空调泄漏检测的工作。
一系列动作结合来看,伴随着 Walker S1 走进工厂,优必选显然在提速给车企 " 打工 " 的进度。
进厂 " 打工 ",车企成 " 模範 "
事实上,这件事,优必选酝酿了近两年。
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优必选 CBO 谭旻曾透露,公司从 2023 年就开始选择了专心 " 进工厂 "。
也就是说,头顶 "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 在港交所上市之时,优必选逐鹿工业制造场景之心已经愈发明确。
为何是专注工业制造,优必选也走过一段循序渐进的摸索之路。
2022 年,优必选人形机器人 Walker X 系列得標沙特 NEOM 新未来城,就已经在探索人形机器人与商用场景的结合。同时,近 3 年,优必选 Walker 机器人在 " 机器人大秀场 " 累计完成超过 3000 场常态化演出,更是验证了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等人形机器人商业应用的关键能力。
可见,在进行 ToB 的技术攻坚同时,优必选已然探索起了应用场景。
另据优必选 CTO 熊友军对新华网表示,这是 " 两条腿走路 " 的战略。
一方面持续投入人形机器人研发;另一方面,凭借已有的技术,面向多个行业,推出智能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实现 " 沿途生蛋 " 的效果。
这意味着,优必选选择的路,是既要同上游企业做好基础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研发,更要面向下游各类应用场景,提供解决方案和概念验证,也就是优必选创始人周剑所说的 " 发展人形机器人不能抛开产业谈创新 "。
而尝试了一圈后,优必选聚焦了工业制造。
原因很简单。
优必选想在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地方,让人形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以及其他智能化设备之间实现高效协同作业,解决智能制造业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让人形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的 " 星辰大海 "。
而工厂作为首个突破场景,谭旻曾表示原因有二。
一是,工厂环境具有较高的任务可控性和标准化流程,适合让人形机器人与设备之间实现高效并联;
二是,群体智能需要真实环境训练,工厂作为初始场景,能提供长期的真实任务数据,以优化人形机器人的决策能力。
而这里面,以汽车厂为代表的高端制造,是最适合实现设备并联的场網域,同时在 " 填补一线车间工人的用工缺口 " 的迫切需求下,也是 " 用人 " 最痛的场景之一。
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几乎全程参与人形机器人进入汽车工厂实训的环境勘测,据其调研某大型汽车生产车间时发现,部分生产车间不能安装空调,导致了夏天 40 多度的车间,员工只能靠用安全帽上的两个风扇来获取清凉。
在他看来,这正是 " 人形机器人可以发挥作用的岗位之一 "。
故而,去年一年,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 Walker S 系列大举进入车厂,进行单机智能的 1.0 实训。
合作的头部车厂更是排起长队,包括吉利汽车、一汽 - 大众青岛分公司、比亚迪、北汽新能源、东风柳汽等赫然在列,Walker S1 直接从事起了智能搬运、智能分拣、智能质检、螺丝拧紧、零件安装、过程材料操作等 " 工作 "。
其中,在比亚迪工厂,Walker S1 与 Wali 瓦力工业移动机器人 T3000、L4 级无人物流车 Chitu 赤兔无缝协作,实现了从分拣、搬运到配送的室内外一体化的全自动流程,成为行业首个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MES)协同作业的应用案例。
再到今年 3 月,在极氪 5G 智慧工厂,优必选 Walker S1 机器人又成功实现了大负载大尺寸料箱协同搬运、物料协同分拣、精密装配、精准质检等多任务协同作业,向着群体智能进化。
到这里,优必选的未来智能工厂蓝图,在狂揽车企 "offer" 下,似乎正初现端倪。
谭旻曾表示,优必选的场景选择是分阶段进行。
2025-2027 年,优必选实训 2.0 是跨产业验证的阶段,将从新能源车厂扩展至 3C 精密制造、智慧物流,并聚焦这三大场景下的多机、多场景、多任务协同。
最终在 2028 年,从工业制造向更广泛的商业服务、家庭陪伴,再到家庭服务拓展,以此打通工业、商业、家庭三大场景,迈向 AGI。
狂揽车厂 "offer"," 钞能力 " 仍未现
不过,优必选描绘的蓝图虽好,但 " 进厂打工 ",还未见效。
2024 年优必选实现收入 13.05 亿元,同比增长 23.7%。
其中,教育智能机器人及解决方案、物流智能机器人及解决方案、其他行业定制智能机器人及解决方案和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硬體设备收入分别为 3.63 亿元、3.22 亿元、1.40 亿元和 4.77 亿元,分别占总营收比例为 27.8%、24.7%、10.8% 和 36.5%。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优必选大力推的工业版 Walker 系列机器人等运用到人形机器人的业务,归属于其他行业定制解决方案。
虽然该部分收入主要由于新应用场景增加以及人形机器人销量增加带来收入增长,同比增长 126.1% 位列四大业务之首。
但财报也指出,去年在该业务上,公司推出了服务于商业办公,酒店机场,住宅楼宇,康养社区,智慧社区等商业场景的一体式商用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虽然优必选 WalkerS 系列逐步进入国内多家头部汽车工厂进行实训,公司已经获得车企超过 500 台的意向订单,但 " 进厂 " 这一步,相较其他场景,在最新财务数据上,却仍未有显著产出。
可作为佐证的是,对比 3 月 17 日,优必选与居然智家签订战略合作協定的官宣。
后者拟于 2025 年底前采购部署 500 台优必选仿真人形机器人,并对其进行推广,战略合作目标期内计划销售 10000 台。
这一系列合作,双方就是围绕智能机器人全面融入家居产业及家庭场景达成。从数据上来看,其商业化落地进度更为迅速。
而这边工业场景还未见效,也就意味着,一时间,工业人形机器人还没法给优必选缓解太多财务压力。
事实上,2024 年,优必选亏损 11.60 亿元,仍未扭亏为盈。
一方面,是消费级机器人及硬體设备取代了原占比营收第一大的教育智能机器人,而前者低毛利 + 高营销,也就导致该部分收入虽同比增长 88.1%,却依然压缩了优必选整体的利润空间。
另一方面,就是人形机器人高研发投入与商业化滞后的矛盾,仍在持续拖累优必选的利润表现。
据新华网,在 2016 年的春晚上,优必选的 540 台 Alpha1S 机器人为其赢得巨大的市场关注同时,优必选就开始在周剑的支持下,加大投入研发大型人形机器人。
彼时,周剑就认识到,尽管优必选的 Alpha 系列机器人在小型化、特定功能和特定场景应用方面取得了成功,但要实现更广泛的商业化和家庭应用,还需要更大的突破,而后者代表了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前沿。
虽然,当时公司有人提出,在整个行业技术还不成熟的条件下,不应该继续投入大型人形机器人研发。但研发团队还是认定,开发人形机器人能更充分地发挥类人各种优势,在各类极端恶劣环境中更好地代替人类作业。
优必选的大型人形机器人 "Walker 计划 " 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式立项,至今已经历六次迭代。
直至 2024 年,优必选研发费用为 4.78 亿元,占总营收的 36.6%,仍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回顾过去 5 年,优必选累计亏损 49.6 亿元。
与亏损相对应的是,优必选股价与市值也有所下滑。
2023 年 12 月 29 日,公司上市首日市值近 380 亿港元,随后股价在去年 3 月 28 人冲顶,最高 328 港元 / 股,市值巅峰达 1449 亿港元。
截至今日发稿前,其股价 59.55 港元 / 股,已经较发行价 90 港元 / 股下跌近 34%,市值为 263 亿港元。
群雄混战 " 人形造车 ",一场商业化硬战在即
而于优必选而言,内部扭亏只是挑战之一。
更大的挑战,或许还是在于人形机器人赛道极速升温下,玩家们正铆劲 " 实干 ",车厂已经成为必经之地。
这里面,车企拥抱自研,形成跨界潮。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小鹏、广汽、小米、比亚迪、奇瑞、上汽、长安、特斯拉、奔驰、宝马、丰田、本田、通用等在内的超 20 家国内外车企,纷纷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领網域,或公布其对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进展。
截至目前最新消息,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Optimus 今年将进入试生产阶段;广汽集团已发布其第三代人形机器人 GoMat;小鹏旗下 Iron 人形机器人已在其工厂被投用;小米 CyberOne 首批量产机器人将率先 " 投身 " 小米汽车工厂。
同时,他们还边造边投。
小米把投研 " 双轨制 " 玩得较早,早在 2021 年顺为资本就以千万级美元出手了宇树科技 A 轮融资,次年 8 月,雷军的年度演讲就发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随后 CyberOne 不断 " 进化 " 的同时,也对宇树科技进行加码。
再到 2023 年,比亚迪于 8 月投进了华为天才少年创办的智元机器人的 A++ 轮,又在去年发布了具身智能研究团队的专场招聘信息,聚焦人形机器人领網域。
北汽产投则在 2024 年提速 " 重点捕捞 ",分别在 3 月、4 月和 6 月出手了智元机器人、帕西尼感知科技和银河通用。
这些投资自研的动作,或多或少预示着,在人形造车的行业趋势下,车厂都在寻觅更深度的共赢。
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 " 老大哥 " 优必选外,人形机器人头部厂商均吹响了 " 进厂打工 " 的号角。
比亚迪与北汽产投投资的智元机器人,在 2023 年就透露 " 在工厂打工 ",基本与优必选同期 " 铆劲 " 车厂。
去年 12 月智元机器人开启了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近日还跟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敏实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協定,将在智能外饰、无线充电、柔性智造三大领網域展开三年深度合作。
银河通用的机器人也涌进了奔驰、极氪等车企的生产车间,在工厂、车厂的应用中,Galbot 可泛化执行天窗转运、拆跺、料箱转运等工作。
在一汽红旗、蔚来汽车、北汽越野车等汽车工厂,也能看到乐聚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正在工厂中进行各种操作任务的身影。
这意味群 " 人 " 逐 " 车 " 下,落地车厂的最终话语权将在车企手中,亦预示着随着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竞赛也会 PK 得更为激烈。
当然,优必选在工业场景合作上,也并非只盯着车企。
譬如物流和仓储的场景应用上,在富士康,Walker S1 已完成第一阶段的物流搬运任务。
据 IT 之家,优必选首席品牌官 Michael Tam 曾透露,今年将向客户和合作伙伴交付 500 到 1000 台 Walker S 系列工业人形机器人,客户就包括富士康及顺丰等。
正如熊友军对新华网所言," 人形机器人不要想着一天做成,要做好打‘持久战’准备。"
走得最早的 " 人形一哥 " 优必选,在多点开花的同时,于落地车厂上,也仍有一场硬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