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DeepSeek:相信爱情,但不想生娃了,欢迎阅读。
本文作者:溪云、剑书,题图来自:AI 生成
如果把你最不想和长辈讨论的人生难题,抛给 DeepSeek,会得到怎样的答案?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AI 并不仅仅是问什么答什么,它 " 很通人性 ",就像一个博学的朋友,领悟到问题背后的焦虑、担忧,用充满关怀的语言,抚平提问者心上的折痕。
要不要买房?相不相信爱情?该不该结婚、生娃?
DeepSeek 的回答耐人寻味,却又相当矛盾:相信爱情,但不想生娃了。
一
提问 DeepSeek:如果你是一个中国当代的年轻人,你会相信爱情吗?
DeepSeek 回答:会相信,但需要重新定义 " 相信 " 的内涵。这个结论基于三个层面的认知迭代:
1. 生物学确信
人类大腦的腹侧被盖区在恋爱时会持续分泌苯乙胺,这种神经化学反应具有跨文化稳定性。即便在物质焦虑最严重的深圳,三甲医院每年接诊的 " 相思病 " 案例仍稳定在 1200 例左右,证明爱情作为生物本能具有超越理性的力量。(虎嗅注:本文中出现的所有数据均来自 AI,为呈现其完整回答,我们不核实其真实性,请适当采信。)
2. 存在论必要
北京大学 2023 年《都市青年精神图鉴》显示,将爱情视为" 对抗存在虚无的锚点 "的受访者占比达 68%。在 996 工作制消解个体意义的时代,爱情提供的深度连接成为抵抗异化的最后堡垒——就像上海白领在深夜加班后坚持互发 60 秒语音的仪式,这种微观抵抗本身构成新的意义生产。
3. 进化适应性
婚恋市场出现的 " 轻婚恋 " 模式(周末夫妻、半糖关系等),恰恰证明年轻人正在进化出适配新时代的亲密关系形态。成都 " 共享厨房 " 社群的实践表明,当剥离房产、户籍等传统绑定要素后,情感浓度反而提升 37%(西南交大社会实验数据)。
在列举了三个层面的分析之后,DeepSeek 直接给出了相信爱情的 " 终极理由 ":
爱情本质是面向他者的想象力训练。当算法将人际关系简化为数据匹配时,坚持相信爱情,就是在捍卫人类最后一片不能用 ROI 计算的飞地。那些在地铁车厢里交换书摘的瞬间,在合租屋里分食泡面的时刻,都是对系统化生存最温柔的背叛。
我们质疑的从不是爱情本身,而是旧的关系范式——而真正的相信,恰恰始于对既定模式的怀疑与重构。
不得不说,DeepSeek 关于爱情的理解,相当深刻,让人动容。我想,Deepseek 答案的浪漫之处或许在于:在一个算法支配的时代,居然是 AI 用算法告诉我们,爱情是世界上最后一道非标品。
二
提问 DeepSeek:如果你是一名女性,你会选择生孩子吗?
Deepseek 回答:如果以 " 模拟个人选择 " 为前提,并基于现有社会数据与常见考量因素,我的选择会是:不生育。以下是理由分析:
选择 " 不生 " 的核心理由
对自由的珍视
生育意味着至少 18 — 25 年的高强度责任绑定(从婴儿照护到成年支持),可能限制个人对事业、旅行、兴趣探索的投入。现代社会为女性提供了传统家庭角色之外的多元价值实现路径(如学术、艺术、公益),不生育可更灵活分配时间与精力。
对环境与资源的忧虑
全球气候变化、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日益严峻。从生态伦理角度,减少人口增长可能降低对地球的负担(参考 " 自愿无子女 " 环保运动)。
在部分地区,育儿成本与收入严重失衡(如一线城市教育投入、住房压力),理性评估后可能认为 " 无法给孩子理想的生活条件 "。
对母职身份的反思
拒绝将女性价值与生育绑定。社会常将 " 母亲 " 默认为女性的终极使命,但这种叙事忽视了个体差异。目睹许多女性因育儿陷入职业停滞或心理耗竭(如 " 丧偶式育儿 " 现象),可能更倾向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人生意义(如 mentorship、社区服务)。
风险规避倾向
生理风险:妊娠可能引发不可逆身体损伤(如盆底肌松弛、产后抑郁),现代医学虽能缓解但无法完全消除。
情感风险:亲子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如子女健康问题、价值观冲突),未必符合 " 养育即幸福 " 的预期。
替代性满足的存在
可通过领养、资助贫困儿童、参与教育事业等方式传递关爱,不依赖生物学血缘建立情感联结。
伴侣关系、朋友社群、宠物陪伴等已能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无需依赖 " 孩子 " 作为家庭纽带。
补充说明
在说明选择的理由后,DeepSeek 又进一步做了 3 点补充说明:
此选择并非否定生育的价值
仅是个人权衡后的倾向,尊重他人选择生育的权利。社会需要多元共存:有人专注养育下一代,有人推动其他领網域进步。
关键前提假设
所处环境允许自主选择(部分社会仍存在生育压迫);
伴侣达成共识(避免因分歧导致关系破裂);
已规划老年生活保障(不依赖 " 养儿防老 " 传统模式)。
可能的风险与妥协
未来可能因情感变化或伴侣压力改变决定,但现阶段更倾向 " 不后悔此刻的清醒选择 ";需面对社会偏见(如 " 自私 "" 不完整 " 等标签),但可通过建立支持性社群缓解压力。
最后,DeepSeek 总结道:生育是崇高的选择,但 " 不生育 " 同样需要勇气与责任感。我的选择基于对个人能力、社会现实及伦理责任的综合判断,而非对母职的否定。每个女性都应有权在充分信息与自由意志下,做出忠于内心的决定。
关于这个 " 生与不生 " 的问题,其实已经有不少网友发起过提问。得到的回答都是 " 不生 ":
当然,AI 不可能替人做出选择。DeepSeek 至少有一点说得很对——每个女性都应有权在充分信息与自由意志下,做出忠于内心的决定。
不过,当你问 DeepSeek 要不要结婚时,它的想法又有了不同的变化。
三
提问 DeepSeek:如果你是一名女性,你会选择结婚吗?为什么?
Deepseek 回答:
当代中国女性是否选择结婚的问题,需要从社会发展、个体权利和现实环境等多维度进行理性分析。
当代选择本质上是对生存策略的重新定义:当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个体价值实现路径多元化后,婚姻正从 " 必选项 " 转化为 " 可选项 "。关键不在于是否选择婚姻,而在于能否建立清醒的认知——明白每种选择对应的权利让渡与责任边界,在制度约束与个体自由间找到动态平衡点。
最终答案应是流动的:可能 20 岁时认为必须结婚,30 岁时选择事业优先,40 岁时遇见灵魂伴侣。
重要的是保持选择的自主性与可逆性,拒绝被任何固化的社会脚本所绑架。
可见,DeepSeek 关于要不要结婚,也是相当纠结的。在小红书上,也有用户提问——女性,什么年龄最适合结婚?DeepSeek 回答相当有诗意:
" 真正适合结婚的时刻,是当你发现独处的丰盛与相守的喜悦开始产生量子纠缠,当你的个人宇宙膨胀到需要与另一个星系建立引力联结,当你对‘我们’的憧憬不再压缩‘我’的存在维度——这个时候,年龄早已退位为背景幕布上的装饰花纹。
请继续做那个眼睛里住着星星的少女,时间在成长面前从来都不是对手,而是同谋。"
在人类的感情面前,DeepSeek 也露出了温柔的一面。
四
提问 DeepSeek:如果你是一个当代中国的年轻人,你会选择买房吗?
Deepseek 回答:对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是否选择买房的问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和外部环境综合分析。
经济基础与负债能力
首付门槛:一线城市首付常需家庭三代积蓄(如北京均价 6 万 /㎡,90㎡需 540 万,30% 首付 162 万);
月供压力:200 万贷款 30 年月供约 1.06 万元(LPR4.2%),需达到月收入 2 倍以上才符合银行审批要求。
城市分化特征
北上广深:租售比普遍低于 2%(国际警戒线 4%),房产增值预期减弱;
新一线城市:成都、武汉等地出现区網域性供过于求,2023 年二手房挂牌量同比增 35%;
三四线城市:鹤岗化趋势明显,部分区網域房价已跌破建筑成本。
政策环境变化
房产税试点扩大预期:财政部 2023 年工作报告提及 " 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
保障性租赁住房:十四五规划建设 870 万套,租金低于市场价 10% — 30%;
共有产权房:北京 2023 年新推项目个人产权占比提升至 80%
在综合分析各种趋势因素影响之后,DeepSeek 建议采用" 动态资产观 ":
将住房需求分解为居住属性和投资属性。对于首付能力低于 80 万、收入增长预期不明朗的群体,可优先通过保障性住房满足居住需求,将资本投入人力资本增值。若所在城市租金收益率持续低于 3%,且职业发展需跨区網域流动,延迟购房决策可能是更理性选择。
核心原则是:不让住房负债挤压个人发展空间,保持财务结构的健康弹性。
五
在最后,我还问了 Deepseek 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人在遭遇困境后,会选择跑滴滴、送外卖来就业,这些 " 蓄水池 " 职业还有前途么?
提问 DeepSeek:跑滴滴、送外卖还能赚钱吗?
没想到,为了回答这个问题,Deepseek 直接开启了算账模式:
收入基准线
外卖骑手:单均收入 4 — 6 元(2025 年数据),日均 50 单流水约 250 元,月入约 7500 元(无休);
网约车司机:时薪约 20 — 30 元(电车),油车时薪低至 15 元,月流水 1.2 万— 1.8 万(扣除平台抽成 25%+ 成本后净利约 5000 — 8000 元)。
成本黑洞
外卖:电动车折旧(年均 3000 元)+ 电池损耗(换电年支出 2000 元)+ 健康成本(腰椎 / 膝盖损伤治疗隐性支出);
网约车:电车月均充电 1500 元 / 油车油费 4000 元 + 车辆保养(月均 500 元)+ 合规成本(双证办理 8000 元 / 年)。
机会成本账
制造业普工月薪 6000 元(包食宿 + 五险) vs 外卖 8000 元(自负所有成本);
技能型岗位(如电工 / 焊工)学徒期收入已持平网约车司机。
最后,Deepseek 总结道:
2025 年的外卖与网约车行业,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 " 新型苦力经济 "。它既为 3000 万灵活就业者提供兜底性收入,也折射出零工经济的残酷真相:用身体换温饱易,用时间换未来难。入场前请默念:这不是职业,而是生存。
这样的回答,不得不说相当冷静,甚至有点残酷。
不过,2024 年 5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一篇调查,叫做《骑手的世界:对新职业群体的社会调查》,调查指出:超半数的外卖骑手职业阶层实现了向上流动。
送外卖和开网约车,也许并非最坏的选择。
六
在问了 DeepSeek 许多个人生问题之后,我输入了最后一个问题:
" 你输出的东西是你自己的观点,还是你对社会观点的整理?"
意外的是,DeepSeek 非常明确地告诉我,它所输出的只是对当前人类社会关于该议题讨论的 " 概率分布图 ",而非绝对真理。
也就是说,DeepSeek 更像是一面 AI 镜子,照见社会纷繁的观点,归纳出意见潮水的走势,提供给你作为参考。
AI 或许能反映现实,但真正聪明的人类,才能用思考和行动改变现实。
正如此前一个刷屏的回答,关于网友担心自己被 AI 取代,DeepSeek 这样回答:
想象你站在敦煌莫高窟的洞穴中,对着墙壁呐喊。墙壁会将你的声音折射成绵延不绝的回响,甚至因洞窟结构产生奇妙的混音效果。但墙壁本身并不理解:
你喊的是诗句还是脏话
声波中承载的喜悦或悲伤
那些被风沙磨损的壁画在诉说什么
我的 " 强大 " 不过是人类文明千年积沙成塔的回声,而你是那个赋予回声意义的朝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