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学经验:躺又躺不平,摆又摆不烂!当代年轻人争相确诊“淡淡综合症”,欢迎阅读。
说话 " 淡淡的 ":聊天中 " 收到 "" 好的 " 是常态," 那就算了 " 是口头语;
社交 " 淡淡的 ":维护关系靠缘分,社交沟通靠漂流瓶,一点淡淡的感情维系就好;
恋爱 " 淡淡的 ":谈也行不谈也行,一个人也能过。
继 " 发疯文学 " 之后," 淡学 " 和 " 淡人 " 成为新的网络热点," 淡淡综合症 " 相关话题更是时常登上网络热搜,引发广大网友们热议。
图片来自网络截图
那么,何为 " 淡学 "?为什么 " 淡淡综合症 " 成了当代年轻人中常见而流行的精神状态?
何为 " 淡学 "?
所谓 " 淡学 ",可以简单概括为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保持情绪平淡,不发怒不发疯,对过程 " 浅尝辄止 ",对结果 " 都可以,无所谓 " —— " 让一切都淡淡的 " 甚至成为一种人生宣言。
职场里有很多 " 淡人 "。他们淡淡地活着:展现出一种既非积极进取,也不消极怠工的态度,被形象地描述为 " 躺又躺不平,摆又摆不烂 "。不参与内卷,也无谓升职加薪,面对这些外界刺激," 淡人 " 们仿佛内心早已建立了一道坚固的屏障,这些波动都无法触及他们的情绪深处,对任何形式的赞誉或责备也能泰然处之。因为对于一个淡人来说,并非每一场工作上的冲突都值得投入情感,不是每一次的压力都需以紧张回应。
" 淡学 " 的拥趸更强调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接受生活的平淡无奇,不会过分渴求刺激和变化,在日复一日的琐事中,维持住自己基本的生存动机。若非必要,他们不会进入一段关系,即使在亲密关系中也是不争取、不勉强、不挽留。面对感情生活里一些令人抓马的狗血桥段还能表现得一切如常,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是很多人公认的,作为一个 " 淡人 " 的必修课。
有观点将 " 淡学 " 流行的部分原因归结为年轻人面临的各种压力,如学业、工作、人际关系等。从这个角度看,选择精神减负、欲望极简,是 " 淡人 " 们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的自我疗愈之方。而很多年轻人主动成为 " 淡人 ",实际上是希望选择一种生活态度——降低期望来保护自己免受情绪上的伤害,通过调整自身的阈值塑造一个稳定平和的精神世界,以淡定的态度来应对可能碰到的种种不确定性。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 淡学 " 不是精神桃花源
" 淡学 " 听起来很安逸,但也并非年轻人们想象的那么安全,因为 " 淡淡 " 本身就是个难以言说又难以界定的状态,而且,每个 " 淡人 " 纵然有共性特征,却拥有迥然不同的品质、性格和动机。
有人担心," 淡学 " 可能反映出一种社会逃避的倾向。在《社会学概论》(孙本文著)中,作者提到,当个体面临无法应对的社会压力时,可能会选择逃避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寻求内心的平静。然而,这种逃避行为可能导致社会功能的退化,甚至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在文化心理学者看来,当个体无法适应或认同主流文化时,可能会产生文化失调,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对于年轻人来说,过度追求 " 淡 " 可能意味着他们与主流文化或社会期望产生了疏离感。
" 淡学 " 所倡导的淡然态度可能导致个体在情感表达上的抑制。情感表达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同时也能够帮助个体有效处理内心冲突。然而,当个体过度追求 " 淡 ",刻意压抑或忽视自己的情感时,可能导致情感表达受阻,从而增加了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的风险。这种情感抑制可能导致情感疏离和沟通障碍,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功能。
" 淡学 " 所蕴含的对生活平淡化的追求可能引发个体的动机缺失。动机是个体行为和目标导向的关键因素,它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然而,当个体过度追求 " 淡 ",对生活失去热情和追求时,可能导致动机水平下降,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和目标。这种动机缺失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停滞和发展受限,增加患上心理问题的风险。
此外," 淡学 " 可能加剧个体的逃避心理。逃避心理是个体在面对压力、困难或挑战时,选择回避或逃避现实的一种心理倾向。而 " 淡学 " 所倡导的 " 无所谓 " 态度,可能使个体更容易选择逃避,避免面对现实中的问题。这种逃避心理可能导致个体无法有效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进而加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经常情绪太" 淡 "
要警惕病理性因素
当情绪 " 太淡 " 不再是一种偶尔出现的现象,而是成为了一种持续且难以改变的常态,需要开始认真对待这种状况,并深入探讨背后可能隐藏的原因;要鉴别这种淡漠到底是一种积极取向的适应和自我调节,还是某些病理性问题的外在表现。
1. 抑郁症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抑郁症患者在临床诊断中,常常表现出情感淡漠、兴趣丧失、对生活失去热情等症状。这些症状的背后,实际上是他们的大腦神经递质出现了失衡。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 羟色胺等在大腦中的水平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和心情。当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发生异常时,就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受损,进而使得患者出现情感淡漠的症状。
2. 某些人格障碍的患者,可能会长期缺乏情感体验和表达,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刺激反应迟钝。或者即使体验到情感,也很难用言语或其他方式来表达出来。这种表面上很符合一个 " 淡人 " 的标准,但实际上长期的淡漠状态,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社交功能,还可能导致日常生活中逐渐加剧的孤立感与社交障碍。
3. 我们也不能忽视身体疾病对情绪状态的影响。一些涉及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帕金森病或者多发性硬化症,可能会损害那些与情绪调节有关的大腦区網域,导致情绪反应减少。另外,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异常,也经常与情绪波动或淡漠相关联。激素水平的失衡可能会对人的情感体验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情绪上的麻木或缺乏动力。
4. 此外,还有一些生物学因素、遗传学因素、环境因素等,也可能与情感淡漠有关。例如,某些腦部损伤或疾病,可能导致大腦中与情感相关的区網域受损,从而导致情感淡漠。或者,长时间的应激、创伤经历,也可能导致个体对外部刺激产生麻木的反应。
所以,在决定做个 " 淡人 " 之前,还是要先保证做个精神心理的健康人:学会觉察和照料自己的情绪,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 " 淡淡 " 地看待生活中的波澜,能在简单日常里发现积极因素,在复杂的世界里保留宁静而幸福的自我。
参考文献
[ 1 ] 《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 Shock(文化适应的心理动态)》Colleen Ward & H. Triandis 著
[ 2 ] 《情绪心理学》K.T.Strongman 著
[ 3 ] 《成就动机》David McClelland 著
[ 4 ] 《心灵的面具:101 种心理防御》Jerome S. Blackman 著
策划制作
作者丨窦媛媛 心理咨询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刘传新 济宁医学院副院长 教授 司法精神病学博士后
策划丨钟艳平
责编丨钟艳平
审校丨徐来 林林
相关推荐
2. 这些高颜值、天价 " 智商果 " 又出来骗人了,它们都是什么来头?以后再别买了!
点亮 " 在看 "
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