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中国P2P鼻祖,还未塌方,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巨潮 WAVE,作者 | 谢泽锋,编辑 | 杨旭然
史上最严金融监管之下,过去几年里 P2P 行业全面覆灭,彻底崩塌。
然而,堪称中国 P2P 鼻祖,业内第一股的宜人贷,当下的日子过得好像还相当滋润。在 2022 年收获 12 亿元的净利润后,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再次达到近 10 亿元。
这些数据预示着,走过行业死亡谷后,唐宁执掌的宜信系似乎看到了复苏希望。
作为曾经一款炙手可热的理财产品,被看作金融创新的划时代典范,P2P 从创立到野蛮生长再到重拳整治,全面归零,在中国仅仅用了短短的 13 年时间。
拍拍贷、宜人贷、团贷网、陆金所 …… 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企业,有些已经死去,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残留的企业艰难转型,寻找活下去的希望。
其中,最早成立的宜信(2006 年)也遭到了残酷的洗礼,虽然因为劳务纠纷公司成为被执行人,创始人唐宁也两次被限制高消费,尽管声誉不佳,甚至被舆论贴上过诈骗的标签。但由于早期集齐了多个金融牌照,宜信似乎还有继续活下去的资本。
至少目前,还未出现塌方的迹象。
01 炙热的疯狂
2014 年,正是 P2P 狂飙突进的激情年代。
唐宁在致宜信全体员工的信中写道:宜信已经发展成世界排名第一的 P2P 公司,在全国拥有几百家线下网点。而这距离宜信创立才过去 8 年的时间。
2013 年,宜信完成了近 400 亿的 P2P 贷款,甚至让业内标杆 LendingClub 侧目和震惊。彼时,宜人贷是宜信的现金奶牛,助推宜信完成从 " 快鱼 " 到 " 鲨鱼 " 的进化。
2015 年 12 月 18 日,唐宁迎来他的人生巅峰,宜人贷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成为名副其实的 "P2P 第一股 "。
宜人金科股价表现(自上市至今)
彼时,宜人贷 CEO 方以涵称按照公司的规划,宜人贷 2020 年将达到千亿的规模,那时宜人贷股价至少是三位数。
上市后,宜人贷迎来它最黄金的三年时光,2015 年至 2017 年,其新增贷款金额从不足百亿飙升到 414.06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 164.86%。
所谓 "P2P" 即 "Peer to Peer,person to person",指不经由传统金融机构存款放款,而是个人之间直接建立债权债务关系。P2P 公司以中介身份撮合借贷投融资需求,并收取一定费用。
这也就意味着,贷款规模就是 P2P 机构的利润池,规模越大,就可以旱涝保收,躺着赚钱。2015 年到 2017 年,宜人贷营收从 13.58 亿元上升至 55.43 亿元,复合增速高达 102.06%;同期的净利润也从 2.85 亿狂涨到 13.72 亿元。
公司股价经历 2016 年初的回调后,便如同火箭般蹿升,从最低的 1.78 美元暴涨到最高的 53.22 美元,期间涨幅高达 29 倍。宜人贷总市值也一度超越了业内最有名的 LendingClub,在网贷上市公司中排名全球第一。
宜人贷俨然那个年代的 " 支付宝 ",披着金融创新和普惠金融的华丽外衣,获取 " 世界第一等 " 的市值。
然而深扒其财报可以发现,宜人贷的核心收入源于服务费,最大头就是向借款人收取的前期服务费,事实上就是臭名昭著的 " 砍头息 "。
所谓 " 砍头息 ",就是机构在放款前一次性预先扣除的服务费。而这笔钱当然要从借款人的本金中扣除。粗略计算,宜人贷的 " 砍头息 " 费用率在 20% 以上,也就是说想要借款 10 万元,需要付出超过 2 万元的提前预支费用。
网络流传黑猫平台上关于宜人贷的投诉截图
这类砍头息是我国明令禁止以及监管的重点,在相关法律和监管要求中明确指出:借款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禁止 P2P 平台从借贷本金中先行扣除利息、手续费、管理费等等。
然而 " 聪明 " 的宜人贷玩了一个花招,它将用户申请的借款额称为申请金额(实际到账金额);申请金额加上前期服务费等合称为合同金额,也就是最终的本金金额。所以借款金额普遍都是带着零头的。
尽管如此,宜信仍在光天化日之下打着法律的擦边球。最巅峰的 2017 年,宜人贷促成借款总额为 414 亿元,其贡献了包括前期服务费(砍头息)在内的高达 73 亿元的收入。那不仅是宜人贷的高光时刻,也是中国 P2P" 行业 " 风光无限的时期。
因此,理论上只要贷款维持高速扩张,宜人贷的收入和利润将同步飙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躺赚。
02 带血的庞氏
P2P 的初衷是普惠金融,但最终演变为一场血淋淋的庞氏骗局。
1976 年,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尤努斯发现,一位名叫苏菲亚的农妇每天贷 22 美分的高利贷用于购买竹子,编织好竹凳后再交给高利贷者还贷,但每天只能赚取 2 美分的收入。
然而,这微薄的 2 美分收入,使苏菲亚和她的孩子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 " 贫困循环 "。尤努斯极为震撼,他尝试寻求一些银行给这些穷人贷款,但由于没有稳定收入和任何抵押物,结果可想而知。
尤努斯随即萌发了创建一个专门服务穷人的金融机构的想法,在他的推动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1983 年,世界上第一个专业服务穷光蛋的金融机构——格莱珉银行问世。
此后,孟加拉的贫困率从 1972 年的 82% 降低到 2018 年的 11.3%,尤努斯因此在 2006 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普惠金融的理念也由此在全球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唐宁还曾经人引荐,师从尤努斯教授,并考察格莱珉银行的运作模式,从而确立起 " 穷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 " 的信念,并立志要将 " 世界上最先进的信用理念和模式带到中国 "。2006 年,回国后的唐宁在北京创立了宜信。
所以,唐宁实际上属于最早一批把 P2P 引入国内的人,甚至获得了 " 普惠金融布道者、金融创新教父 " 的美誉。
但正当宜信狂飙突进之时,一位名为 " 夏风 " 的媒体人连发四封公开信向宜信发难,直指其以所谓的 "P2P" 为幌,行 " 资金 - 资产池 + 资产证券化 " 之实,以 " 普惠金融 " 行 " 民间高利贷暴利 " 之实。
信中所述的 " 恶行 "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其一,资金错配,理想的规范模型下,出借人 -P2P- 借款人之间应该设立一个独立的监管第三方。所有资金都存放银行的三方账户,中介监督交易。每一笔资金都有清晰的去处,每一个债权都有对应的标的,即使出借人一起兑付,由于债权和资金的一一对应,也不会出现问题。
但理想终归是理想,现实的情况是投资人不愿承担风险,还要求刚性兑付,P2P 机构又要付出高昂的资金获取成本。因此,P2P 平台干脆把资金全部归拢,形成巨大的资金池,进行一系列超越经济常规的操作,或是投资,或是偿还旧投资人的钱,或者干脆大肆挥霍掉。这就出现了 E 租宝的老板买空奢侈品店,团贷网唐军购买私人飞机、操纵股价等等令人咋舌的、没有丝毫风控概念的行为。
唐军的团贷网是 " 资金池模式 " 的代表
其二,掩盖真实贷款利率。名义上,宜信宣称参照国家政策对民间借贷的保护利率 ( 即基准贷款利率的 4 倍 ) 。但宜信实际上又做了个 " 数字游戏 ",不计算初期 " 服务费 ",实际放贷利率可达 30% 以上。
考虑到宜信资金成本约为 10%,也就是说其拥有 20% 的毛利差。但相比银行,P2P 机构并不需要 10% 的存款准备金、约 75% 的存贷比等等风险准备,资金杠杆率可以高达惊人的 50 倍。
也就是说,宜信举着 " 金融脱媒 " 的大旗,实际上更像是阴暗角落里的影子银行。
类似的是,数量庞大的 P2P 平台,早已经不再是什么 "Peer to Peer,person to person",而是形成资金池,脱离常规监管体系,最终形成兑付危机。这个危害社会稳定的定时炸弹,在过去几年里已经被大量引爆,形成的各种问题,至今仍无法完全解决。
03 涅槃式的转型
2020 年底,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宣布,全国此前运营的所有的 P2P 平台已经在该年 11 月中旬完全清零。当巨幕落下,P2P 背后的血泪现实仍然触目惊心,只是其鼻祖宜信已经开始 " 华丽转型 "。
2020 年最后一天,宜信宣布停止宜人贷业务,上市公司更名为宜人金科。业务转型为信用科技、财富管理科技和保险科技三大板块。
8 月 18 日,宜人金科发布了 2023 年第二季度报告,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近 10 亿元,同比增长 117.27%。
可以看出,宜人金科的利润呈现一轮过山车的走势,在 2020 年亏损 7 亿元后,开始逐步回暖。
而宜信之所以能够在行业整体死亡的背景下,起死回生,关键就在于唐宁早期对金融牌照的搜罗。
早在 2011 年,宜信就拿下保险代理牌照,成立宜信博诚保险代理。此后,又收购了合翔保险经纪,进一步押宝保险经纪业务。宜信还于 2013 年获得基金销售资格。
财富管理方面,2017 年获得美国注册投资顾问 RIA 牌照;两年后,购了香港券商 Varengold Capital Securities,拥有了香港 Type1 ( 证券交易 ) 和 Type2 ( 期货合约交易 ) 的券商牌照。
今年,宜人金科还以 2 亿多元收购了重庆金通,获得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
P2P 在中国从出现到消亡,宜人贷也变成了宜人金科。宜信换了个名号,又重上战场。起初,唐宁将财富管理作为主攻方向,在唐宁看来,万亿财富管理市场,正是机会所在。
而已经拥有保险、基金代销、财富管理等牌照,宜信拥有了转型的基础。但从最新的财报来看,宜享花为主的消费贷、合翔保险经纪的 " 卖保险 " 撑起了收入的主力军,而所谓的财富管理,仅仅是一帮人筛选理财产品的宜人优选,收入占比不到三成。
P2P 全线崩塌后,宜人金科股价自高点暴跌了 95%。唐宁用 P2P 跃进大时代里赚取的金钱,未雨绸缪地购进了多个金融牌照,让宜信拥有了活下去的资本。
但当这场带血的庞氏骗局落幕后,宜人贷的资本财富神话也随之湮灭。即便业绩还在回升,当前的宜人金科再也无法复制宜人贷的 " 黄金岁月 "。
04 写在最后
2015 年,宜人贷上市后的唐宁踌躇满志,他曾意气风发地说:" 宜人贷选择此时上市,是希望在乱象丛生的网络借贷中,塑造一个标杆示范作用,互联网金融第一股不是谁想当就能当成的。"
显然,日后几年的事实证明了,宜人贷并没有起到 " 第一股 " 的标杆示范作用,它高达 30% 的贷款利率,实在无法和普惠金融沾上半点关系。
P2P 从狂野到幻灭的血泪史中,多少人哭天抢地,多少人财富归零,多少人家破人亡;而一些借贷平台的创始人开始就从未想过要服务大众,他们汇集庞大的资金池,大肆挥霍,卷款跑路,出国避难。许多魔幻色彩浓烈的事件层出不穷。
如今,在饱受非议,名誉不佳,几近消失的 P2P 领網域,曾经的行业第一股居然还活着,也是一桩奇事。其实并非它本身有多大本事,而是要感谢中国金融服务的巨大缺失,金融创新的巨大不足,以及各个级别监管部门的缺位与放任,政策的不完善。而这所涉及的层面,远非几个唐军或者唐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