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机器人本土派王兴兴,多了一个海归派对手,欢迎阅读。
2024 年 9 月的云栖大会上,一场围绕 " 人形机器人的‘图灵时刻’ " 的圆桌论坛中,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旁边,紧挨着的就是逐际动力的创始人张巍。半年后,两人各自迎来了人生的又一重要节点。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 H1 登上蛇年春晚完成舞蹈首秀,逐际动力也几乎同时完成了 A+ 轮融资,半年累计完成 5 亿元 A 轮系列融资。投资人将更多目光转向了具身智能赛道。
作为学术派创业的典型代表,张巍一直从事机器人与自动化相关的研究。他将具身智能视为当下最火的一条赛道,尽管它目前仍面临很多问题和质疑。
2019 年,张巍加入南方科技大学成为一名长聘教授,在此之前,他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担任终身教授,有着 16 年的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回国后的张巍,依托南科大平台,和深圳本土企业以及一些知名高校,开展一系列关于足式机器人的产学研项目,逐际动力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所孵化出来的一家企业。
图源:逐际动力官网
成为 " 具身智能领網域的英伟达 ",这是张巍构想的创业蓝图。在张巍看来,逐际动力做的并非是让机器人去代替人,而是 Empower 人,将具身智能创新、落地的效率提升百倍千倍。
在接受《晚点 Auto》采访时,张巍解释说:" 我看之前黄仁勋接受采访说,他们最近十年把计算成本下降了 100 万倍,这个特别好,英伟达做到了这件事,才会有各种 AI 应用的落地,他本质是在服务创新者,我们也想做类似的事。"
成立三年获得 4 次融资,支撑着张巍距离他的梦想更进一步。但是跟大模型和自动驾驶等 AI 领網域创业一样,具身智能现在还远远没有走到终极形态,留待张巍需要解决的资金和人力等问题,还将持续。
01 回国创业
张巍的学术履历堪称 " 机器学习理论和算法领網域的教科书 "。
1999 年,张巍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自动化系。本科毕业后,张巍赴美留学,开启了长达 16 年的海外留学和求职经历:在肯塔基大学获得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硕士学位,随后就读于美国普渡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后期间,他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Hybrid System 实验室,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 Claire Tomlin 和 Shanker Sastry,研究混杂动态系统的控制和机器人。自 2011 年,张巍开始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任教,并于 2017 年 6 月晋升长聘副教授。
张巍的研究方向包括控制理论与应用、机器学习理论和算法、机器人、无人系统等。在美国工作期间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SF CAREER 奖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Lumley 杰出科研奖,并且在 TAC、Automatica 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40 余篇,部分应用成果发表在 ICRA、IROS 等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網域顶会上。
在机器人领網域钻研 16 年的张巍,越来越希望能由自己来创造更多的新价值,并因此有了越来越强烈的回国意愿。
这背后也是张巍对中美机器人产业链差异的观察:美国在原始创新方面领先一些,不过,进入实际应用和产业落地阶段,中国的优势更明显。
在国外做机器人相关研究时,张巍就经常从中国购买零部件,通常一两个月才能收到货,而且他发现很多硬體产品都是从深圳粤海街道发货。如果发现某个零件不合适或者需要换新,再下单又得再等一两月,整个机器人硬體的迭代速度就相对较慢。
2019 年 5 月,张巍回国,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创办了机器人控制与学习实验室(CLEAR LAB),致力于机器人控制理论与学习算法方面的研究。和他一起从美国回来的还有他的博士生谌骅,担任 CLEAR LAB 的研究助理教授,后来成为逐际动力的联合创始人。
CLEAR LAB 的研究方向跨越各个领網域,这其中,张巍最关注的是足式机器人,并将其视为机器人的终极形态。
于是,张巍团队不仅自主设计和研发了一款四足机器人平台——南科哮天;也针对足式机器人展开多个论文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多次被 IROS(世界机器人和智能系统领網域影响力最大的顶级学术会议之一)收录。
图源:南方科技大学官网(南科哮天)
仅 2021 年,张巍团队 CLEAR Lab 有 6 篇论文被 IROS 2021 接收,主题涵盖双足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主要分析解决足式机器人的行业痛点。
比如其中一篇论文分析的是,如何利用 ICI 调节足式机器人的迈步和腿的刚度来使其达到平衡;其中一篇论文针对四足机器人楼梯攀爬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形感知的全自主四足机器人楼梯攀爬解决方案。
这些研究成果都为后来张巍创立逐际动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02 做 " 具身智能行业的英伟达 "
长达近 20 年的研究,让张巍意识到,机器人行业到了一个新的节点——未来可能只有 10% 的新价值是来自原始学术创新,90% 来自工程实现,光在学校写论文已经没什么用,要创业才能最大程度推动机器人进步。
2022 年 1 月,张巍创立了逐际动力,和他一起从美国回来的谌骅,成为联合创始人。
当时,国内切入机器人赛道的同行并不算少,有优必选这样已经业界知名的公司,也有宇树科技、傅利叶、乐聚等一批入局多年的创业公司。
不过,当时机器人大多通过 " 进工厂 " 落地,而张巍则选择了差异化定位,他瞄准了黄仁勋。
" 黄仁勋在最近十年把计算成本下降了 100 万倍,英伟达做到了这件事,才会有各种 AI 应用的落地。" 在张巍看来,黄仁勋在 AI 行业里做的事情本质是:服务创新者,是 AI 创新里关键的推动者和效率的提升者。
张巍也要在机器人领網域做类似的事情,通过服务创新者,解决具身智能的落地难题,让具身创新变得简单和高效。
于是,张巍给逐际动力的定位是 " 具身智能行业的英伟达 ",一家提供 " 提供机器人本体和 AI 軟體工具 " 的具身智能工具公司,服务想在各行各业落地的具身智能具体应用的创新者,可能是有智能机器人需求的客户本身,也可能个人开发者。
技术路径上,张巍选择了足式机器人,这也是张巍科研的重点方向。他曾分析称,足式机器人的关键核心在于 " 腿 ",需要打造出全地形移动能力,这样既能覆盖轮式机器人的不足,同时又能绕开早已杀成一片红海的轮式机器人赛道。
张巍的想法吸引了投资人的关注,明势资本看到了张巍的 paper,主动找了上来。2022 年 8 月,逐际动力成立半年后,迎来了第一笔天使轮融资。一年后,张巍获得了来自联想创投和绿洲资本的 Pre-A 轮融资。
就在张巍获得投融资的时候,这个行业开始迎来爆发,马斯克又为这种爆发势头添了把火。
张巍创立逐际动力的几个月前,2021 年 8 月,特斯拉 CEO 马斯克宣布计划开发一款名为 " 特斯拉机器人 " 的人形机器人。逐际动力成立的 5 个月后,2022 年 10 月的 AI Day 上,马斯克带着 Optimus 原型机站在台上说,人形机器人产业会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
不过,在张巍看来,人形机器人尚不是大公司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领網域," 如果堆数据、堆算力就能领先,这里没有创业公司什么事了。"
2023 年以来,一大批创业公司挤进了机器人赛道:" 稚晖君 " 彭志辉在 2023 年 2 月创办了智元机器人,获得了奇绩、高瓴等投资,截至目前,融资到 B 轮,估值高达 150 亿元;成立于 2023 年 5 月的银河通用,获得了美团、源码资本等投资;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孵化的星动纪元,成立于 2023 年 8 月,一经成立迅速获得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
技术逐渐成熟。一向专注于四足机器人的王兴兴,也开始做人形机器人。2023 年初,宇树科技正式研发人形机器人,并选择双足路线。
张巍的创业节点,恰逢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时刻,既有工信部《" 十四五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政策驱动;也有多传感器融合、强化学习等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
上述因素共同加速了张巍在研发成果上的步伐。
2023 年 9 月,张巍团队推出首款四轮足机器人 W1,成为国内首个能自主上下楼梯的四足机器人。2024 年 3 月,张巍团队发布了一条双足机器人在野外行走的 demo 视频引发关注,视频里,面对复杂的地形环境如下碎石坡、爬草坡等,双足机器人都应付自如。视频发布不到一周,播放量超过 1300 万。
图源:逐际动力微信公众号
" 它是否有可能替代职业运动员,比如足球队员或者登山运动员?" 面对峰瑞资本投资人李丰的提问,张巍回答说," 我认为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四个月后,逐际动力获得了来自阿里等公司和机构的 A 轮融资。阿里成为仅次于其核心创始团队的第二大股东,而这家公司也是阿里在人形机器人领網域的首次投资。
03 机器人领網域上演本土派 vs 海归派大战
在张巍相继拿下大厂投资和产品引发关注之际,另一家来自本土派创业者王兴兴的宇树科技,趁着春晚的东风,先逐际动力一步走向了大众视野。
不同于张巍的海外求学和任教背景,王兴兴算得上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派。自上海大学硕士毕业后,王兴兴即入职大疆,从大疆离职后创办了宇树科技。
王兴兴之外,更多本土派年轻创业者也开始崭露头角:星动纪元孵化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智元机器人的创始人稚晖君来自 "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 ";加速进化的创始人来自清华大学,核心团队也来自清华机器人控制实验室和清华火神足球队。
这些人,大多在今年加入了黄仁勋的 " 朋友圈 "。今年 1 月,黄仁勋在 CES 上与 14 台人形机器人同时登台,公布英伟达训练机器人的平台 " 世界模型 Cosmos"。中国人形机器人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就有宇树、傅利叶、小鹏、智元、星动纪元、银河通用 6 家中国人形机器人的身影。
除了没有出现在黄仁勋 " 朋友圈 " 之外,海归派出身的张巍,跟本土派们的另一大分歧还体现在商业化落地方面。
去年 9 月的云栖大会上,王兴兴们对机器人的商业化都传递出了比较乐观的情绪。张巍则认为这个赛道用时间来衡量是比较难的一件事," 我也是相对乐观的,但是我们要避免过早地去做商业化。"
图源:阿里云(右 1 为张巍,右 2 为王兴兴)
除了面临来自国内本土派机器人创业公司的竞争,张巍的面前,正在迎来更多新的竞争对手。
何小鹏、雷军、李斌、李想们,在造车之外,也都或已经发布产品,或明确将要进军机器人赛道,且越来越多车企包括上汽、长安、奇瑞等,也都有了驶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打算。毕竟,从技术层面看,造智能电动汽车,与造人形机器人在某些方面具有技术同源性;从供应链看,制造汽车和制造机器人也有大量重叠之处。
当视角转移到国外,一些强劲的对手同样在加速竞逐机器人赛道。
马斯克在今年 1 月底披露,特斯拉 Optimus 人形机器人量产目标是 2025 年先做到大约 1 万台,到 2026 年提升到 5-10 万台,2027 年接着再增加 10 倍。
今年 2 月,明星初创机器人公司 Figure AI 宣布与 OpenAI 终止合作。理由是 OpenAI 所擅长的大语言模型并不适配人形机器人,无法解决机器人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的运动控制问题。后来 Figure AI 发布了新型机器学习模型 Helix,一个专门为人形机器人打造的通用模型。
这场机器人竞赛,远没有到尽头。将海外学术积累与国内供应链优势结合的海归派张巍,还需要拿下更多的融资,拿出更好的产品来支撑他的梦想实现。
参考资料:
《圆桌:人形机器人的 " 图灵时刻 "》阿里云
《半年完成 5 亿元融资,阿里、蔚来、联想等投了人形机器人》硬氪
《李丰对话逐际动力创始人张巍:人形?机器人?| 峰瑞创投对话》峰瑞资本
《逐际动力张巍:人形机器人不进工厂,具身不堆真机数据丨具身智能对话》晚点 Auto
《逐际动力创始人:智能机器人如何从 " 用起来 " 到 " 能干活 " 再到 " 挣到钱 "?》峰瑞资本
《逐际动力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张力:让具身智能机器人从深圳 " 走 " 向世界》深圳特区报
《不止翻跟头,打开足式机器人的无限想象》逐际动力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如需开白请加小编微信:dongfang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