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倒查IPO企业10年财务数据?,欢迎阅读。
自 2 月 7 日吴清履新证监会主席以来,证监会维护市场稳定的政策动作频频。
2 月 18~19 日,证监会连开十余场座谈会。据《21 世纪经济报道》,2 月 18 日证监会座谈会与会专家介绍,当前资本市场发展建议中,观点分歧最大之处在于是否暂停 IPO(首次公开募股)。而无论暂停与否,严把 IPO 准入关、加强 IPO 全流程严监管是各方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倒查 IPO 企业 10 年财务数据颇受各方关注,正处于 IPO 排队阶段乃至已经撤回材料的企业同样在倒查之列。
就倒查 IPO 企业的相关消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于 2 月 21 日致电上交所发行上市服务中心方面人士,但其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请求。
记者梳理发现,A 股终止 IPO 的公司数量从 2021 年之前的每年数十家,快速增长至 2023 年的 236 家,2024 年以来,这一数据仍处于同比上升趋势。另外,不少问题企业 " 一查就撤 ",例如 2023 年羊绒世家便被抽中现场检查,从交表到终止仅一个多月。
在联储证券总裁助理尹中余看来,相较于 IPO 倒查,整个 A 股生态环境的问题才是核心所在,例如 2023 年下半年以来 A 股市场下跌的情况下,即便高发行市盈率,股票上市当天就遭到爆炒。记者注意到,监管层方面也坦言,新股合理定价始终是个难题。
2021 年前,A 股每年的 IPO 终止数量均不超过 100 家,而 2021~2023 年,分别大幅上升至 131 家、186 家、236 家。2024 年以来,已有 45 家公司 IPO 终止,2023 年同期这一数据为 31 家。每经记者 韩阳 摄
严打财务造假欺诈发行
如果 A 股 IPO 确实要倒查 10 年,可能会查什么?或许可以从证监会方面近期的动态中找到线索。
" 实践中,证监会和交易所坚持从严审核,综合运用审核问询、现场检查、专项核查等手段防范财务造假,强化内控和公司治理要求,关注持续经营能力,精准执行产业政策,整治信息披露中的过度包装、‘伪创新’等问题,强化发行定价等行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同时,我们坚决落实‘申报即担责’,对审核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的发行人、中介机构,按照问题性质,该整改的整改、该问责的问责、该移送立案的移送立案。" 在 1 月 19 日的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发行司司长严伯进表示。
记者注意到,针对各界所关注的欺诈发行,监管层近期的表态也愈发严厉。
2 月 4 日,证监会官网发布的《证监会依法从严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显示,证监会始终对欺诈发行行为予以全方位 " 零容忍 " 打击,坚决阻断发行上市 " 带病闯关 ",从源头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一是强化立体化追责,让造假者 " 倾家荡产、牢底坐穿 "。如科创板上市公司泽达易盛、紫晶存储的 IPO 发行檔案存在重大财务造假,证监会分别对两家公司及责任人处以 1.425 亿元、9071 万元罚款,公安机关对十余名责任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投资者获得超过 13 亿元民事赔偿。二是贯彻 " 申报即担责 " 理念," 一查就撤 " 休想 " 一走了之 "。严肃查处 5 起在发行申报阶段报送虚假财务数据的案件,对蓝山科技、思尔芯两家公司及其责任人,证监会分别处以 1300 万元、1150 万元罚款。三是坚持全覆盖打击,涵盖申报、注册、发行等重点环节,涉及主機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重点板块。
新华社在 2 月 20 日刊发报道《证监会密集召开系列座谈会 广泛听取资本市场关切》,其中提到证监会在 2 月 18 日至 19 日召开的一系列座谈会传递出不少各方如何共建市场的新信号,其中在 " 加强上市公司全过程的监管 " 方面,对于欺诈发行、系统性造假和配合造假、财务 " 洗澡 " 等重点问题,证监会将加强跨部门联合防治、联合执法,提高行政刑事衔接效率,提升 " 零容忍 " 执法效能,让造假者及其 " 帮凶 " 真正痛到不敢再为。
须贯彻申报即担责理念
记者注意到,在证监会近期的几次会议中,均表态要贯彻 " 申报即担责 " 理念,这针对的正是一些 IPO 公司 " 一查就撤 " 的现象。
记者根据 Wind 数据统计发现,2021 年前,A 股每年的 IPO 终止数量均不超过 100 家,而 2021~2023 年,分别大幅上升至 131 家、186 家、236 家。2024 年以来,已有 45 家公司 IPO 终止,2023 年同期这一数据为 31 家。
进一步来看,2023 年以来 IPO 终止的 281 家公司中,有 21 家公司是在 2022 年前受理,其中受理最早的是重数传媒,其早在 2017 年首次 IPO 上会被否,随后在 2020 年底 " 卷土重来 ",申请上市创业板,最终在 2023 年 3 月终止 IPO。
记者梳理发现,羊绒世家、华耀光电、中天氟硅 3 家公司从 IPO 受理到终止均不足 100 天,是时间间隔最短的公司。其中,羊绒世家曾被监管机构抽中现场检查,华耀光电在 IPO 终止后,因 IPO 过程中存在违规问题,公司及 3 名实控人被深交所给予公开谴责处分,其保荐券商和律所也被给予通报批评处分。
严伯进在前述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试点注册制 5 年来审结的 1000 多家企业中,撤回和否决比例近四成,坚决把 " 带病闯关 " 和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挡在市场大门之外。
IPO 倒查,除了对过往 IPO 企业可能带来影响,对潜在 IPO 企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某 IPO 律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相对于怕被查出存在问题,企业其实更多还是担心没有能力和机会上市,因为沪深交易所若给的 IPO 指标少了,标准自然也就抬高了,一般的企业也去不了。再加上监管查得严,对企业的规范要求也更高。
中介机构的履职情况也是被关注的重点之一,监管层之前多次对中介机构的履职尽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前述证监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综合业务司主要负责人周小舟就披露,注册制改革以来,证监会已对从事投行业务的 69 家证券公司、381 名责任人采取了监管措施,特别是对问题严重的 5 家证券公司暂停保荐业务,对 55 名从业人员认定为不适当人选,行业机构合规意识明显增强。
上述 IPO 律师表示,这几年一直是从严监管,中介机构也不敢乱来。
此外,新华社的前述报道还提到,在退市方面,监管部门正在研究优化退市指标,設定更加精准、匹配的退市标准,着重加大对财务造假公司的出清力度,同时完善吸收合并等多元退出政策规定,进一步削减 " 壳 " 资源价值,推动企业主动退市。
事实上,在前述证监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上市司司长郭瑞明披露,全面注册制改革 3 年来,共有 127 家公司退市,其中 104 家强制退市,强制退市数量是改革以前 10 年的近 3 倍。同时,郭瑞明表示,以美国为代表的境外市场退市是以私有化、被其他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为主,是自愿退市为主,有些市场自愿退市占总退市比例超过 90%,真正强制退市的比例也不高。这些公司退市是自身公司战略考量,主动作出的市场化选择。A 股强制退市的公司不少,但重组退市、主动退市案例大幅度少于境外市场。
合理定价始终是个难题
在一位券商的保荐代表看来,如果要倒查 IPO 的话,重点查的除了有发行人业绩造假,还有新股发行过程中的估值过高问题。
记者注意到,市场上也存在新股发行过程中串通报价等情况。2023 年 12 月,上交所发布《关于对武汉美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予以监管警示的决定》,披露武汉美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参与金帝股份等 3 单主機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项目询价过程中,未做好报价相关工作人员管理,个别价格知悉人员在发行价格确定前向其他网下投资者泄露报价信息,导致当事人与其他投资者在上述 3 单项目中报价高度一致,对询价秩序造成一定影响。
记者统计发现,2022 年和 2023 年,A 股市场分别上市 428 家和 313 家公司,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摊薄)分别为 51.67 倍和 43.20 倍(取算术平均值,下同),为近年来高点,其中科创板上市新股的平均发行市盈率更是分别达到 101.21 倍和 89.83 倍。
在尹中余看来,相较于倒查 IPO,A 股市场更核心的问题在于整个生态环境,举例来说,2023 年下半年以来 A 股市场下跌的情况下,没有出现发行失败的发行人,相反出现了中签率极低、新股上市首日频频大涨的情况。
记者梳理发现,2023 年下半年以来,A 股市场新股在上市首日的涨幅平均数(取算术平均值)为 85.46%。而且,自 2023 年以来,A 股市场上市首日涨幅超 100% 的新股有 66 家,其中有 51 家是在 2023 年下半年以来上市,占比达 77.27%。2023 年以来上市首日涨幅最高的前 10 大新股,均为 8 月之后上市的新股。如此看来,在二级市场表现较差的情况下,新股上市首日的涨幅反而偏高。
由此,次新股也成为 2023 年下半年以来 A 股最 " 受伤 " 的群体之一,部分科创板次新股较上市后股价最高值的跌幅近七成。
一些股票以高发行市盈率上市,并在上市首日大涨,随后便迎来持续下跌之路,这也成为拖累大盘表现的因素之一。Wind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2 月 21 日收盘,科创板的动态市盈率算数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 95.35 倍和 46.27 倍。
在尹中余看来,如果市场生态搞不好,势必会吸引差公司来上市,甚至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所以 A 股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如何优化整个市场生态,让差公司无法发行成功。
在前述新闻发布会上,周小舟也坦言,定价制度方面,我国新股发行长期处于 " 卖方市场 ",合理定价始终是个难题。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