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倒查IPO企業10年财務數據?,歡迎閱讀。
自 2 月 7 日吳清履新證監會主席以來,證監會維護市場穩定的政策動作頻頻。
2 月 18~19 日,證監會連開十餘場座談會。據《21 世紀經濟報道》,2 月 18 日證監會座談會與會專家介紹,當前資本市場發展建議中,觀點分歧最大之處在于是否暫停 IPO(首次公開募股)。而無論暫停與否,嚴把 IPO 準入關、加強 IPO 全流程嚴監管是各方共識。
值得注意的是,倒查 IPO 企業 10 年财務數據頗受各方關注,正處于 IPO 排隊階段乃至已經撤回材料的企業同樣在倒查之列。
就倒查 IPO 企業的相關消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于 2 月 21 日致電上交所發行上市服務中心方面人士,但其婉拒了記者的采訪請求。
記者梳理發現,A 股終止 IPO 的公司數量從 2021 年之前的每年數十家,快速增長至 2023 年的 236 家,2024 年以來,這一數據仍處于同比上升趨勢。另外,不少問題企業 " 一查就撤 ",例如 2023 年羊絨世家便被抽中現場檢查,從交表到終止僅一個多月。
在聯儲證券總裁助理尹中餘看來,相較于 IPO 倒查,整個 A 股生态環境的問題才是核心所在,例如 2023 年下半年以來 A 股市場下跌的情況下,即便高發行市盈率,股票上市當天就遭到爆炒。記者注意到,監管層方面也坦言,新股合理定價始終是個難題。
2021 年前,A 股每年的 IPO 終止數量均不超過 100 家,而 2021~2023 年,分别大幅上升至 131 家、186 家、236 家。2024 年以來,已有 45 家公司 IPO 終止,2023 年同期這一數據為 31 家。每經記者 韓陽 攝
嚴打财務造假欺詐發行
如果 A 股 IPO 确實要倒查 10 年,可能會查什麼?或許可以從證監會方面近期的動态中找到線索。
" 實踐中,證監會和交易所堅持從嚴審核,綜合運用審核問詢、現場檢查、專項核查等手段防範财務造假,強化内控和公司治理要求,關注持續經營能力,精準執行產業政策,整治信息披露中的過度包裝、‘偽創新’等問題,強化發行定價等行為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同時,我們堅決落實‘申報即擔責’,對審核和現場檢查發現問題的發行人、中介機構,按照問題性質,該整改的整改、該問責的問責、該移送立案的移送立案。" 在 1 月 19 日的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發行司司長嚴伯進表示。
記者注意到,針對各界所關注的欺詐發行,監管層近期的表态也愈發嚴厲。
2 月 4 日,證監會官網發布的《證監會依法從嚴打擊欺詐發行、财務造假等信息披露違法行為》顯示,證監會始終對欺詐發行行為予以全方位 " 零容忍 " 打擊,堅決阻斷發行上市 " 帶病闖關 ",從源頭上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一是強化立體化追責,讓造假者 " 傾家蕩產、牢底坐穿 "。如科創板上市公司澤達易盛、紫晶存儲的 IPO 發行檔案存在重大财務造假,證監會分别對兩家公司及責任人處以 1.425 億元、9071 萬元罰款,公安機關對十餘名責任人員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投資者獲得超過 13 億元民事賠償。二是貫徹 " 申報即擔責 " 理念," 一查就撤 " 休想 " 一走了之 "。嚴肅查處 5 起在發行申報階段報送虛假财務數據的案件,對藍山科技、思爾芯兩家公司及其責任人,證監會分别處以 1300 萬元、1150 萬元罰款。三是堅持全覆蓋打擊,涵蓋申報、注冊、發行等重點環節,涉及主機板、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等重點板塊。
新華社在 2 月 20 日刊發報道《證監會密集召開系列座談會 廣泛聽取資本市場關切》,其中提到證監會在 2 月 18 日至 19 日召開的一系列座談會傳遞出不少各方如何共建市場的新信号,其中在 " 加強上市公司全過程的監管 " 方面,對于欺詐發行、系統性造假和配合造假、财務 " 洗澡 " 等重點問題,證監會将加強跨部門聯合防治、聯合執法,提高行政刑事銜接效率,提升 " 零容忍 " 執法效能,讓造假者及其 " 幫兇 " 真正痛到不敢再為。
須貫徹申報即擔責理念
記者注意到,在證監會近期的幾次會議中,均表态要貫徹 " 申報即擔責 " 理念,這針對的正是一些 IPO 公司 " 一查就撤 " 的現象。
記者根據 Wind 數據統計發現,2021 年前,A 股每年的 IPO 終止數量均不超過 100 家,而 2021~2023 年,分别大幅上升至 131 家、186 家、236 家。2024 年以來,已有 45 家公司 IPO 終止,2023 年同期這一數據為 31 家。
進一步來看,2023 年以來 IPO 終止的 281 家公司中,有 21 家公司是在 2022 年前受理,其中受理最早的是重數傳媒,其早在 2017 年首次 IPO 上會被否,随後在 2020 年底 " 卷土重來 ",申請上市創業板,最終在 2023 年 3 月終止 IPO。
記者梳理發現,羊絨世家、華耀光電、中天氟矽 3 家公司從 IPO 受理到終止均不足 100 天,是時間間隔最短的公司。其中,羊絨世家曾被監管機構抽中現場檢查,華耀光電在 IPO 終止後,因 IPO 過程中存在違規問題,公司及 3 名實控人被深交所給予公開譴責處分,其保薦券商和律所也被給予通報批評處分。
嚴伯進在前述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上就表示,試點注冊制 5 年來審結的 1000 多家企業中,撤回和否決比例近四成,堅決把 " 帶病闖關 " 和不符合條件的企業擋在市場大門之外。
IPO 倒查,除了對過往 IPO 企業可能帶來影響,對潛在 IPO 企業來說又意味着什麼?某 IPO 律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相對于怕被查出存在問題,企業其實更多還是擔心沒有能力和機會上市,因為滬深交易所若給的 IPO 指标少了,标準自然也就抬高了,一般的企業也去不了。再加上監管查得嚴,對企業的規範要求也更高。
中介機構的履職情況也是被關注的重點之一,監管層之前多次對中介機構的履職盡責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前述證監會的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綜合業務司主要負責人周小舟就披露,注冊制改革以來,證監會已對從事投行業務的 69 家證券公司、381 名責任人采取了監管措施,特别是對問題嚴重的 5 家證券公司暫停保薦業務,對 55 名從業人員認定為不适當人選,行業機構合規意識明顯增強。
上述 IPO 律師表示,這幾年一直是從嚴監管,中介機構也不敢亂來。
此外,新華社的前述報道還提到,在退市方面,監管部門正在研究優化退市指标,設定更加精準、匹配的退市标準,着重加大對财務造假公司的出清力度,同時完善吸收合并等多元退出政策規定,進一步削減 " 殼 " 資源價值,推動企業主動退市。
事實上,在前述證監會的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上市司司長郭瑞明披露,全面注冊制改革 3 年來,共有 127 家公司退市,其中 104 家強制退市,強制退市數量是改革以前 10 年的近 3 倍。同時,郭瑞明表示,以美國為代表的境外市場退市是以私有化、被其他上市公司吸收合并為主,是自願退市為主,有些市場自願退市占總退市比例超過 90%,真正強制退市的比例也不高。這些公司退市是自身公司戰略考量,主動作出的市場化選擇。A 股強制退市的公司不少,但重組退市、主動退市案例大幅度少于境外市場。
合理定價始終是個難題
在一位券商的保薦代表看來,如果要倒查 IPO 的話,重點查的除了有發行人業績造假,還有新股發行過程中的估值過高問題。
記者注意到,市場上也存在新股發行過程中串通報價等情況。2023 年 12 月,上交所發布《關于對武漢美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予以監管警示的決定》,披露武漢美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參與金帝股份等 3 單主機板首次公開發行證券項目詢價過程中,未做好報價相關工作人員管理,個别價格知悉人員在發行價格确定前向其他網下投資者洩露報價信息,導致當事人與其他投資者在上述 3 單項目中報價高度一致,對詢價秩序造成一定影響。
記者統計發現,2022 年和 2023 年,A 股市場分别上市 428 家和 313 家公司,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攤薄)分别為 51.67 倍和 43.20 倍(取算術平均值,下同),為近年來高點,其中科創板上市新股的平均發行市盈率更是分别達到 101.21 倍和 89.83 倍。
在尹中餘看來,相較于倒查 IPO,A 股市場更核心的問題在于整個生态環境,舉例來說,2023 年下半年以來 A 股市場下跌的情況下,沒有出現發行失敗的發行人,相反出現了中籤率極低、新股上市首日頻頻大漲的情況。
記者梳理發現,2023 年下半年以來,A 股市場新股在上市首日的漲幅平均數(取算術平均值)為 85.46%。而且,自 2023 年以來,A 股市場上市首日漲幅超 100% 的新股有 66 家,其中有 51 家是在 2023 年下半年以來上市,占比達 77.27%。2023 年以來上市首日漲幅最高的前 10 大新股,均為 8 月之後上市的新股。如此看來,在二級市場表現較差的情況下,新股上市首日的漲幅反而偏高。
由此,次新股也成為 2023 年下半年以來 A 股最 " 受傷 " 的群體之一,部分科創板次新股較上市後股價最高值的跌幅近七成。
一些股票以高發行市盈率上市,并在上市首日大漲,随後便迎來持續下跌之路,這也成為拖累大盤表現的因素之一。Wind 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 2 月 21 日收盤,科創板的動态市盈率算數平均值和中位數分别為 95.35 倍和 46.27 倍。
在尹中餘看來,如果市場生态搞不好,勢必會吸引差公司來上市,甚至可能造成劣币驅逐良币,所以 A 股最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如何優化整個市場生态,讓差公司無法發行成功。
在前述新聞發布會上,周小舟也坦言,定價制度方面,我國新股發行長期處于 " 賣方市場 ",合理定價始終是個難題。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