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當年輕人開始不随份子錢,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開菠蘿财經,作者 | 蘇琦,編輯 | 金玙璠
今年五一,你要出多少份子錢?
随着年齡增長,年輕人發現每逢節假日,需要自己代表家族出席的場合逐漸變多,從婚喪嫁娶到喬遷過壽,随之而來的,是一筆又一筆的份子錢。越來越多 " 人不到錢也得到 " 的場合,讓年輕人直呼 " 實在繃不住了 ",還有網友調侃," 份子錢成了自己的‘工資回收機’ "。
有經驗的小夥伴都知道,如何體面地随份子,是一門學問,而五一前後過于密集的請帖,也更考驗人情世故——異地的請帖随不随、親疏遠近随多少等等。很多人發現,為了禮數周全,父母一輩甚至有專門的禮金賬本,一筆筆記錄得清清楚楚。
被份子錢 " 折磨 " 得苦不堪言的年輕人,開始拒絕份子錢,為此,有的人和朋友們約定 " 互免 " 禮金,接到多年不聯系的老同學的請帖也不随份子,對于領導的邀約甚至直接拒絕。
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自己不會辦婚禮,不想參與叫不上來名字的同學的婚禮,也不會在一家公司待很長時間。他們并不想把辛辛苦苦賺來的工資,變成 " 有去無回 " 的禮金。
怎麼送份子錢,沒有标準答案,年輕人好奇的是,如今的份子錢究竟還值不值得自己掏空錢包?
不過,拒絕份子錢的年輕人可能會失望,因為在代代相傳的循環裡,很難因為一部分人的斷鏈而停止運作。但他們可能更想讓周圍的人明白,自己并不是給不起份子錢,而是比起份子錢的面子,這些年輕人更在意的是情誼的裡子。
這屆年輕人,逃避送份子
幾乎每到長假," 份子錢 "" 請帖 " 相關的話題就會登上熱搜。繼去年 " 國慶前收到 21 份結婚請帖 " 的話題登上熱搜後,今年五一,再次迎來舉辦婚禮的高峰期。
木木就收到了 5 份五一期間的婚禮請帖,地點分散在 4 個城市,包含了 2 個發小、大學同學、研究生同學以及同事,都得随份子錢。其中 2 個發小分别要給 1000 元紅包,剩下 3 場各給 600 元紅包,加在一起約 4000 元。
今年尤其難搶票,她的出行安排中,包含了順風車、高鐵、租車等各種交通方式,再加上住宿費用,她的總花費超過 7000 元。
木木在杭州工作,工資每月 1 萬多元,沒有太多積蓄," 整個四月都是在給份子錢打工 "。她算了一筆賬,到了下半年,9 月扎堆升學宴,10 月又是婚禮高峰,算上喬遷、過壽等各種需要出份子錢的場合," 都快随不起份子錢了 "。
有一批和木木有相同心境的年輕人,開始拒絕随份子,并視其為成為 " 社會人 " 的必修課。
禾濤就經歷過幾個階段。剛畢業的前幾年,他當時收到很久不聯系的同學和親戚的結婚邀請函鏈接,自己收入又少,就經常委婉地 " 哭窮 ",并常以 " 正好在出差 "、" 部門不讓請假 "、" 已經有别的安排 " 為由推辭,不随禮,只祝對方新婚快樂。
直到有一次,一個之前删了自己聯系方式的小學同學,突然重新加回微信,寒暄幾句後發來一條婚禮邀請函的鏈接,禾濤就再也沒有回復消息。從那次開始,禾濤就開始很坦然地拒絕點頭之交的婚禮邀約。
" 這主要是因為,我跟他們之間的關系,并不值得我從北京千裡迢迢的趕去參加婚禮,并且要随份子。" 禾濤稱。
面對公司同事和領導的邀約,今年剛工作兩年的歡歡也選擇直接拒絕。今年 2 月開始,她已經拒絕了 4 位同事的随禮邀請,其中一位是直屬領導,後續這些同事會請随禮的同組人一起吃飯,因為她沒有随禮,也就沒有參加飯局。
為了不造成誤會,她會在平時聊天時就不經意透露出自己的随禮原則——不僅同事不随禮,朋友之間也會 " 互免 "(互相不随禮)。她也相信,同事 " 應該不至于因為不随禮就區别對待自己 "。
老家在四川宜賓的慧茗,則是從去年開始,徹底放棄了向親戚朋友随份子。
去年,她的父母不幸過世,辦葬禮時,她生怕哪個環節出岔子,嚴格遵照母親留下的 " 随份子記錄 " 去邀請人,最後收回來的份子錢數額不到 2 萬元。" 我爸媽随了一輩子,同一戶人家可能反復随過七八次,但我還沒結婚、生孩子,最後只收回這些。"
她也将家中父母去世的消息告訴了自己的朋友,對方收到消息後回復安慰與鼓勵的話語居多,幾乎沒幾個人主動來參加葬禮或出份子錢。但她想,如果僅憑有沒有随禮去判斷關系的親疏又有些不妥,因為這些朋友平時都與自己來往密切。
自此之後,慧茗感覺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不應該再因為人情世故給自己徒增煩惱,于是決定以後都不再參與随份子的活動。" 不一定非要所有人都認可你,你的朋友自然會理解你。" 慧茗說。
年輕人為什麼不想随份子?
該不該随份子、怎麼随份子、随多少份子,這些讓人頭疼的難題,逐漸形成了一套復雜難懂的 " 份子學 "。
随禮不只是親疏關系,對方所在的城市、工作,以及對方上一次給你的禮金數額、中間間隔的年數、其他人的随禮數量等,都是份子錢的重要參照物。
在木木的記憶中,父母有一個賬本,每次随完禮都會記錄,眼看着記錄的數字從五十一百變成 500 元以上,現在有時随 500 元可能也不夠;更難受的是,有一次她和另外三位同學說好了一起随 600 元,其中一個人臨時變卦發了 1000 元,她莫名成了 " 關系不親 " 的那個。
還有不少人因為份子錢問題產生隔閡甚至翻臉,這也直接導致年輕人不想随份子。
禾濤有一位朋友今年辦婚禮,就遇到了兩件尴尬事:這位朋友 5 年前随出去 400 元份子錢,對方卻在今年只回了 200 元禮金,同時表示 " 找不到當年的聊天記錄了,意思一下 ";這位朋友 3 年前随出去了 600 元禮金,對方卻在今年只回了一份标價 1000 元的公司禮品兌換券。随後,這位朋友拉黑了兩人。
還有一些 " 不婚主義 " 的年輕人,出于不回本因素的考慮,份子錢被看作是 " 單身稅 ",遭到他們的反對。
" 一旦開始随份子,很多決定會被牽制。到時候即使我不想辦婚禮,父母也會讓我辦一場,不然随出去的份子錢收不回來,所以從一開始我就不摻和。" 歡歡稱,對于不打算結婚、辦婚禮的人來說,份子錢顯然是一種不明智的投資,自己近兩年也開始勸說父母不要随太多份子錢,免得虧太多,但兩代人之間的觀念,差異實在太大。
如今的份子錢,随着物價飛漲而數額漸長,但其中包含的情誼卻被認為在逐漸貶值,摻雜着目的性甚至功利性," 人不到錢也得到 ",日漸成了一場友誼親情的情感綁架和圈子之間的 " 付費社交 "。
慧茗就提到,自己家鄉份子錢的風俗裡,回禮需适當貼一點,不然就顯得不懂禮節。
前年一個表叔家辦白事,她随了 300 元,去年她家辦白事的時候對方随了 600 元,半年後,表叔家重新裝修舊房辦 " 喬遷酒 "。" 如果我随 600 元,顯得我小氣,還可能被七大姑八大姨議論,随多了又有壓力。有些酒席顯得有些目的性,最終沒去也沒随。"
禾濤則觀察到,日常不來往的、甚至連名字都叫不出來的同學親戚,一旦要辦宴席就會突然聯系,份子錢仿佛有一種 " 還人情 " 的強制意味。後來,他本人幾乎算是和親戚們斷了情感連接,爸媽若不提起,自己絕不追問。
随着城市化的發展,遠離家鄉、不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在擇友、工作、搬家、親密關系等選擇上,更加追求自由。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Elaine 稱,他們居住的環境和空間不斷變化,也不依賴于傳統的熟人社會,這也使得他們變得更加獨立、自主。
随着廣泛意義上的 " 斷親主義 "(年輕人越來越疏于與親戚產生情感聯系)的流行,年輕人認為随禮成了一種綁架,拒絕出份子錢,成了他們反向篩選社交圈和職場圈的機會,某種程度上也在幫助他們重新獲得某種遠離世俗人情的自由。
" 不管社交還是工作,都是一個相互選擇、相互篩選的過程,如果我的同事、朋友、親戚因為我沒有送這筆錢而對我有了嫌隙,我也不願意讓他們成為我的圈子裡面的人,我會因此主動把他們篩出去,而不是讓他把我篩出去。" 禾濤稱。
我們還需要份子錢嗎?
令年輕人苦惱的份子錢,有久遠的歷史。
現在流傳最廣的說法是,份子錢的發起人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在《教民榜文》中提到:" 今後本裡人戶,凡遇此等,互相周給。" 比如,以後誰家結婚但錢不夠,就鄰裡鄉親每戶出一貫錢,以後家家戶戶輪流支援,大家都能結婚辦事。可以看出,份子錢的本質是一種眾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用 " 融資工具 " 來形容古代的份子錢。" 對于辦事缺錢的人來說,這幾乎是用一種不傷面子的互助方式解決了燃眉之急。同時,這中間又是一個隐含的契約關系,這次我給你錢,将來我辦事的時候你要把錢給我。"
但到了今天,人們幾乎不再需要鄰裡支援才能辦得起婚禮,份子錢的實用價值正在減弱,那麼,現在還需要份子錢嗎?
Elaine 指出,當代的年輕人個體意識越來越強,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變化,份子錢維護社交關系的作用大幅度降低,它與年輕人的生活狀态已經不再契合,以利換利的份子錢勢必會逐漸消失。
另一方面,過去的社交關系相對穩定,份子錢更像是一種等價交換的社交維護方式,有進有出,而現在社交關系本身也變得動态,維護感情和發展社交的方式更加多樣,份子錢現在更像是習俗人情下的約束,過度強調份子錢,容易帶給親朋好友造成負擔。
實際上,在一些地區,不收禮金正在成為一種新的風俗。例如廣東不少地區結婚時不收份子錢,主人家接到客人的紅包,摸一摸或者折個角,表示收到了祝福,接着直接退還。
現在,不少年輕人也開始流行 " 互免 ",朋友輕輕松松赴宴即可。慧茗就提到,以後即使自己要結婚,也會辦一個不需要親戚朋友随禮的婚禮," 我的婚禮只是用來官宣幸福的,如果大家都來随禮,和前來吃個自助餐再 AA,有什麼區别?"
不過,不少年輕人深知,不送份子短期内不會成為主流趨勢,因為這種 " 你來我往 " 的習俗有很強的慣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會被老一輩幹預,想要徹底不随份子,還需要時間。
" 尤其是我哥哥的轉變,讓我很吃驚。" 禾濤稱,他之前是完全不接受随禮這種行為的,我也是受他影響才決定不随份子,沒想到去年他結婚之後,在父母的影響下,也被迫卷入到送禮的循環中。
Elaine 認為,不随份子錢一定程度上會促進人們建立更加真誠、良好和健康的人際關系,未來在年輕人中間會成為一種趨勢。
說到底,現在的年輕人更在乎的是互相之間的情感鏈接,情誼比禮金更重要。慧茗提到,自己不希望以随禮的方式去維護情感,而是把感情聯絡放到日常,不要把情感和禮金的多少劃等号。
" 對方可能不會記得某某年他結婚的時候你随了他多少錢,但他可能會跟孩子講,這套睡了 10 年的被子,是我結婚的時候某某送我的。" 禾濤稱。
*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木木、慧茗、歡歡、禾濤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