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复星系再现大手笔减持,旗下多家公司经营承压,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雷达财经,作者|李亦辉,编辑|深海
新的一年中,复星系的减持仍未间断。
1 月 5 日晚间,中粮科工发布公告称,公司持股 7.38% 的股东上海复星惟实一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简称 " 复星惟实 ")计划以大宗交易和集中竞价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 1536.82 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 3%。
天眼查资料显示,复星惟实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为上海复星惟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后者层层穿透后最顶层控股股东为港股上市的复星国际,复星国际实控人则为郭广昌。
近年来,复星系频频出售资产 " 瘦身 "。有媒体统计显示,自 2022 年以来,通过一系列资产腾挪,复星系累计回笼资金或超过 350 亿元。
相比之下,那些还留在复星系旗下的部分资产,经营情况并不稳定。去年 12 月份,陷入持续亏损的宝宝树前 CFO 突发长文,称遭到了大股东复星的不公平对待,并 " 在线 " 讨债。同一时间,作为复星系重要金融资产的德邦证券传出裁员的消息,而该公司的业绩压力也不小。
对于已经历一轮危机的复星来说,未来或许会放缓扩张的步伐。新年致辞中,郭广昌称,过去复星已经探了很多矿,2024 年要在 " 探好矿的基础上去深挖矿,挖有高附加值的矿。"
在业内看来,目前复星系的资产版图依旧庞大,如果能激活这些投资组合的增长动能,或能为整个复星系打造出新的增长引擎。
继续减持中粮科工
新年伊始,复星便展开大举减持。
根据中粮科工公告,持有公司股份 3781.71 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 7.38%)的股东复星惟实基金计划在本公告披露之日起 3 个交易日后的 3 个月内,以大宗交易和集中竞价的方式减持本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 1536.82 万股(不超过本公司总股本比例 3%)。
公告显示,复星惟实拟减持原因为自身经营需要,股份来源为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前持有的股份。
上述减持信息公告后,1 月 8 日,中粮科工低开低走,盘中一度跌逾 6% 至 9.42 元 / 股,股价创历史新低。截至收盘,该股收跌 5.67%,收报 9.49 元 / 股。以此最新收盘价计算,复星惟实本次拟减持金额约 1.5 亿元。
天眼查显示,复星惟实基金成立于 2012 年,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成员,实缴资本 40 万人民币。股权穿透后,复星国际为复星惟实实际控制人。
中粮工科是我国粮油食品及冷链物流等领網域一流的综合性工程服务商及设备制造商,业务覆盖粮油专业工程服务行业、粮油机械制造行业以及冷链专业工程服务行业。2021 年 9 月,中粮工科登陆创业板。
根据申报资料,2015 年 12 月份,中粮集团批准了中粮工科的混改方案,同意优先引入上海复星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复星惟实、中粮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或其旗下明诚金融等中粮资本关联企业、美亚光电或其关联企业等三家外部投资者增资入股工科有限,其中上海复星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增资额约为 2.4 亿元。
中粮工科上市之后,复星惟实位居中粮工科第二大股东之位。但 2022 年 9 月 9 日解禁期一到,复星惟实便开始减持。至 2023 年 3 月份减持完毕时,复星惟实减持金额约 3.76 亿元。
随后 4 月 17 日,复星惟实计划在公告披露日起 3 个交易日后的 6 个月内,拟再次减持不超过 6% 的股份。这轮减持到了 11 月初减持期满,复星惟实基金累计减持 2053.07 万股,减持金额约 2.69 亿元。
雷达财经注意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复星系的减持动作有所放缓。但对于南京南钢百亿股权的出售,却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12 月 5 日,复星国际发布公告称,新出售事项的所有先决条件均获达成,并于 2023 年 12 月 4 日完成交割。于交割后,集团不再持有南京南钢任何股权,因此南京南钢不再为公司的合营企业。
而南钢股份也在公告中表示,公司间接控股股东由复星高科变更为南钢集团,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由郭广昌变更为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
回顾这场百亿股权 " 争夺战 ",2022 年 10 月,复星国际旗下公司复星产投与沙钢集团签署投资框架協定,将南京钢联 60% 股权转让给后者。今年 4 月,这笔交易遭到了中信系的 " 截胡 "。
随后,沙钢集团一纸诉状将复星国际旗下公司告上法庭。直到 2023 年 10 月份,经江苏省高院主持,沙钢、复星、南钢三方达成调解協定,沙钢在收到南钢集团方面的补偿款后,退出了这场交易。
旗下多家公司经营承压
不断卖卖卖的复星系,虽然旗下的资产版图仍然庞大,但其中的部分标的经营情况却不甚理想。
2023 年 11 月底,知名动力电池企业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发布的一份内部通知显示,天津捷威计划自 12 月 1 日起停工停产,原因为 " 受市场及上下游产业链等客观因素影响,以保证业务可持续发展 "。
网传截图显示,通知称停工停产期间,天津捷威即捷威动力总部 ( 包含技术中心 T6 产品线、工程中心储能先期工程部、销售与市场拓展中心储能业务部 ) 非基层员工统一放假,基层员工统一组织離職培训。
相关媒体了解到,捷威动力这次并非全部员工放假,只是对于(需要)精简部分的人员,采取了放假处理," 因为最近公司有一些战投可能要年底进来,所以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采取了放假的处理方式。"
按照原计划,捷威动力要在 2022 年申报 A 股 IPO,2023 年实现上市的。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公司成立于 2009 年,总部位于天津市,是国内率先开发并量产三元体系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企业,2017 年曾在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出货量排名中位列全国第 7。
该公司创始人郭春泰曾坦言,捷威动力此前因存在一些资金方面的困难,未能及时加大投资、进行扩建,因此错过了争夺行业前几名的机会。
因此在 2018 年 7 月,复星集团入股捷威动力,成为控股股东。引入复星资金后,捷威动力在嘉兴秀洲区总投资约 108 亿元,计划分期建设年产 20GWH 三元软包动力锂电池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但如今,放眼整个动力电池行业,产能过剩成为绕不过去的困扰。有统计显示,2023 年 1-6 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达 293.6GWh,但累计装车量仅为 152.1GWh。
这一背景下,类似捷威动力这样的二三线电池厂,正面临着如何 " 过冬 " 的难题。
除此之外,复星系另一重要资产德邦证券,也在去年底传出了裁员的消息。根据爆料消息,德邦证券被指大幅裁员,涉及投行、财富、研究所等多个部门,以经纪条线为例,裁员目标逾百人。
对此,德邦证券方面向财联社表示,根据 2023 年全年数据,在自然流动和绩效调整两方面看,全年人数减少不足 10%。
从业绩情况来看,德邦证券的压力确实不小。根据公司在中国货币网披露的半年报,2023 年上半年营业收入 6.04 亿元,同比增加 13.58%;归母净利润为 -7397 万元,由盈转亏。
拉长时间来看,2020 年德邦证券实现归母净利润 0.87 亿元后,2021 年度归母净利润转为亏损 4.58 亿元;2022 年虽然盈利了,但利润规模仅有 1010 万元。
天眼查显示,郭广昌通过上海兴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德邦证券 83.54% 的股份,为实际控制人。
然而,目前德邦证券或在等待它的接盘方。2023 年 4 月份起,上海兴业投资曾将数笔德邦证券的股权质押给了山东国企山东省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济南市财政局、济南市历下区财政局实控的几家公司。
对此,外界普遍认为,德邦证券或将 " 易主 " 山东国资。当时,证券时报还从多个信源核实,包括山东省财金投资集团在内的多家山东地方国企,拟从复星系收购德邦证券部分股权,以最终控股德邦证券。
对于这笔市场猜测中的交易,从公开信息来看,目前暂没有最新进展。
除此之外,复星旗下的宝宝树集团,也深陷亏损等风波。去年 12 月 22 日,宝宝树原 CFO 徐翀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自己遭到了来自大股东复星的不公平对待,并称宝宝树仍欠其 2.1 亿元本金未归还," 我将采用一切合法手段,维权到底 "。
次日,宝宝树发布了一则声明,回应称徐某在互联网及社交平台发布的一系列信息皆为不实信息,将他的行为定义为 " 不满公司此前对其的职务罢免行为,故散播谣言以泄私愤 "。
徐翀与宝宝树的纠葛到底孰是孰非仍难有定论,但公司的经营状况却堪忧。东方财富 Choice 数据显示,2018 年全年,宝宝树实现归母净利润 5.26 亿元,此后该指标急剧恶化,连续四年亏损,合计超 18 亿元。
从找矿转向 " 深挖矿 "
" 三年疫情,再加上今年是复星国际创业 31 年来所经历过最大的一个周期,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们信心的恢复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的。" 复星国际 2023 年上半年业绩会现场,郭广昌如此表示。
财报显示,去年上半年,复星国际归母净利润下跌了 40.15% 降至 13.59 亿元;同期,公司实现总收入 970.6 亿元,同比增长 10.9%。
这份成绩单算不上亮眼,但对于 " 大病初愈 " 的复星来说,郭广昌已显得心满意足。" 我们已经穿越了周期,复星国际的现金流压力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
回顾 2022 年,复兴系经历了一轮流动性危机。当年 6 月份,穆迪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截至 2022 年 3 月底,复星系最核心的上市平台复星国际在控股公司层面的现金不足以偿付未来 12 个月内到期的短期债务,因此将复星国际列入评级下调观察名单。
具体的压力指向房地产行业。穆迪认为,国内房地产行业低迷将加大信用蔓延风险,并增加复星核心房地产子公司的流动性压力。
这份报告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冲击,复星系不得不开始 " 减负瘦身 ",包括对旗下复星医药、豫园股份、复星旅游文化等核心资产的减持。有媒体统计,截至 2023 年 3 月份,通过一系列资产腾挪(包括出售南京南钢 60% 股权),复星系累计回笼资金或超过 350 亿元。
资产出售,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复星的资金流动性,也获得市场的认可,标普给予其 " 稳定 " 评级。
而郭广昌的认知也有所转变。上述业绩会上他坦言,复星国际不再以扩张作为主要方向,"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最根本核心 "。
在 2024 年新年致辞中,郭广昌又用了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这种战略调整," 复星原来是探矿与挖矿并行,现在我们已经探了很多矿,也找到了可以形成优势的产业。2024 年,我们要聚焦到这些产业上来,在探好矿的基础上去深挖矿,挖有高附加值的矿。"
有市场人士认为,穿越风暴之后,复星的产业运营战略从找矿、挖矿转变为 " 深挖矿 ",郭广昌或许想给市场传递一个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信号。但是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复星能否跳出周期,做出多大力度的反弹,还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