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復星系再現大手筆減持,旗下多家公司經營承壓,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雷達财經,作者|李亦輝,編輯|深海
新的一年中,復星系的減持仍未間斷。
1 月 5 日晚間,中糧科工發布公告稱,公司持股 7.38% 的股東上海復星惟實一期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簡稱 " 復星惟實 ")計劃以大宗交易和集中競價的方式,減持公司股份合計不超過 1536.82 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 3%。
天眼查資料顯示,復星惟實基金執行事務合夥人為上海復星惟實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後者層層穿透後最頂層控股股東為港股上市的復星國際,復星國際實控人則為郭廣昌。
近年來,復星系頻頻出售資產 " 瘦身 "。有媒體統計顯示,自 2022 年以來,通過一系列資產騰挪,復星系累計回籠資金或超過 350 億元。
相比之下,那些還留在復星系旗下的部分資產,經營情況并不穩定。去年 12 月份,陷入持續虧損的寶寶樹前 CFO 突發長文,稱遭到了大股東復星的不公平對待,并 " 在線 " 讨債。同一時間,作為復星系重要金融資產的德邦證券傳出裁員的消息,而該公司的業績壓力也不小。
對于已經歷一輪危機的復星來說,未來或許會放緩擴張的步伐。新年致辭中,郭廣昌稱,過去復星已經探了很多礦,2024 年要在 " 探好礦的基礎上去深挖礦,挖有高附加值的礦。"
在業内看來,目前復星系的資產版圖依舊龐大,如果能激活這些投資組合的增長動能,或能為整個復星系打造出新的增長引擎。
繼續減持中糧科工
新年伊始,復星便展開大舉減持。
根據中糧科工公告,持有公司股份 3781.71 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 7.38%)的股東復星惟實基金計劃在本公告披露之日起 3 個交易日後的 3 個月内,以大宗交易和集中競價的方式減持本公司股份合計不超過 1536.82 萬股(不超過本公司總股本比例 3%)。
公告顯示,復星惟實拟減持原因為自身經營需要,股份來源為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前持有的股份。
上述減持信息公告後,1 月 8 日,中糧科工低開低走,盤中一度跌逾 6% 至 9.42 元 / 股,股價創歷史新低。截至收盤,該股收跌 5.67%,收報 9.49 元 / 股。以此最新收盤價計算,復星惟實本次拟減持金額約 1.5 億元。
天眼查顯示,復星惟實基金成立于 2012 年,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成員,實繳資本 40 萬人民币。股權穿透後,復星國際為復星惟實實際控制人。
中糧工科是我國糧油食品及冷鏈物流等領網域一流的綜合性工程服務商及設備制造商,業務覆蓋糧油專業工程服務行業、糧油機械制造行業以及冷鏈專業工程服務行業。2021 年 9 月,中糧工科登陸創業板。
根據申報資料,2015 年 12 月份,中糧集團批準了中糧工科的混改方案,同意優先引入上海復星創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復星惟實、中糧資本投資有限公司或其旗下明誠金融等中糧資本關聯企業、美亞光電或其關聯企業等三家外部投資者增資入股工科有限,其中上海復星創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增資額約為 2.4 億元。
中糧工科上市之後,復星惟實位居中糧工科第二大股東之位。但 2022 年 9 月 9 日解禁期一到,復星惟實便開始減持。至 2023 年 3 月份減持完畢時,復星惟實減持金額約 3.76 億元。
随後 4 月 17 日,復星惟實計劃在公告披露日起 3 個交易日後的 6 個月内,拟再次減持不超過 6% 的股份。這輪減持到了 11 月初減持期滿,復星惟實基金累計減持 2053.07 萬股,減持金額約 2.69 億元。
雷達财經注意到,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復星系的減持動作有所放緩。但對于南京南鋼百億股權的出售,卻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12 月 5 日,復星國際發布公告稱,新出售事項的所有先決條件均獲達成,并于 2023 年 12 月 4 日完成交割。于交割後,集團不再持有南京南鋼任何股權,因此南京南鋼不再為公司的合營企業。
而南鋼股份也在公告中表示,公司間接控股股東由復星高科變更為南鋼集團,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由郭廣昌變更為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
回顧這場百億股權 " 争奪戰 ",2022 年 10 月,復星國際旗下公司復星產投與沙鋼集團籤署投資框架協定,将南京鋼聯 60% 股權轉讓給後者。今年 4 月,這筆交易遭到了中信系的 " 截胡 "。
随後,沙鋼集團一紙訴狀将復星國際旗下公司告上法庭。直到 2023 年 10 月份,經江蘇省高院主持,沙鋼、復星、南鋼三方達成調解協定,沙鋼在收到南鋼集團方面的補償款後,退出了這場交易。
旗下多家公司經營承壓
不斷賣賣賣的復星系,雖然旗下的資產版圖仍然龐大,但其中的部分标的經營情況卻不甚理想。
2023 年 11 月底,知名動力電池企業天津市捷威動力工業有限公司發布的一份内部通知顯示,天津捷威計劃自 12 月 1 日起停工停產,原因為 " 受市場及上下遊產業鏈等客觀因素影響,以保證業務可持續發展 "。
網傳截圖顯示,通知稱停工停產期間,天津捷威即捷威動力總部 ( 包含技術中心 T6 產品線、工程中心儲能先期工程部、銷售與市場拓展中心儲能業務部 ) 非基層員工統一放假,基層員工統一組織離職培訓。
相關媒體了解到,捷威動力這次并非全部員工放假,只是對于(需要)精簡部分的人員,采取了放假處理," 因為最近公司有一些戰投可能要年底進來,所以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支出,采取了放假的處理方式。"
按照原計劃,捷威動力要在 2022 年申報 A 股 IPO,2023 年實現上市的。公開資料顯示,這家公司成立于 2009 年,總部位于天津市,是國内率先開發并量產三元體系锂離子動力電池的企業,2017 年曾在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出貨量排名中位列全國第 7。
該公司創始人郭春泰曾坦言,捷威動力此前因存在一些資金方面的困難,未能及時加大投資、進行擴建,因此錯過了争奪行業前幾名的機會。
因此在 2018 年 7 月,復星集團入股捷威動力,成為控股股東。引入復星資金後,捷威動力在嘉興秀洲區總投資約 108 億元,計劃分期建設年產 20GWH 三元軟包動力锂電池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
但如今,放眼整個動力電池行業,產能過剩成為繞不過去的困擾。有統計顯示,2023 年 1-6 月,我國動力電池產量達 293.6GWh,但累計裝車量僅為 152.1GWh。
這一背景下,類似捷威動力這樣的二三線電池廠,正面臨着如何 " 過冬 " 的難題。
除此之外,復星系另一重要資產德邦證券,也在去年底傳出了裁員的消息。根據爆料消息,德邦證券被指大幅裁員,涉及投行、财富、研究所等多個部門,以經紀條線為例,裁員目标逾百人。
對此,德邦證券方面向财聯社表示,根據 2023 年全年數據,在自然流動和績效調整兩方面看,全年人數減少不足 10%。
從業績情況來看,德邦證券的壓力确實不小。根據公司在中國貨币網披露的半年報,2023 年上半年營業收入 6.04 億元,同比增加 13.58%;歸母淨利潤為 -7397 萬元,由盈轉虧。
拉長時間來看,2020 年德邦證券實現歸母淨利潤 0.87 億元後,2021 年度歸母淨利潤轉為虧損 4.58 億元;2022 年雖然盈利了,但利潤規模僅有 1010 萬元。
天眼查顯示,郭廣昌通過上海興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間接持有德邦證券 83.54% 的股份,為實際控制人。
然而,目前德邦證券或在等待它的接盤方。2023 年 4 月份起,上海興業投資曾将數筆德邦證券的股權質押給了山東國企山東省财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及濟南市财政局、濟南市歷下區财政局實控的幾家公司。
對此,外界普遍認為,德邦證券或将 " 易主 " 山東國資。當時,證券時報還從多個信源核實,包括山東省财金投資集團在内的多家山東地方國企,拟從復星系收購德邦證券部分股權,以最終控股德邦證券。
對于這筆市場猜測中的交易,從公開信息來看,目前暫沒有最新進展。
除此之外,復星旗下的寶寶樹集團,也深陷虧損等風波。去年 12 月 22 日,寶寶樹原 CFO 徐翀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自己遭到了來自大股東復星的不公平對待,并稱寶寶樹仍欠其 2.1 億元本金未歸還," 我将采用一切合法手段,維權到底 "。
次日,寶寶樹發布了一則聲明,回應稱徐某在互聯網及社交平台發布的一系列信息皆為不實信息,将他的行為定義為 " 不滿公司此前對其的職務罷免行為,故散播謠言以洩私憤 "。
徐翀與寶寶樹的糾葛到底孰是孰非仍難有定論,但公司的經營狀況卻堪憂。東方财富 Choice 數據顯示,2018 年全年,寶寶樹實現歸母淨利潤 5.26 億元,此後該指标急劇惡化,連續四年虧損,合計超 18 億元。
從找礦轉向 " 深挖礦 "
" 三年疫情,再加上今年是復星國際創業 31 年來所經歷過最大的一個周期,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我們信心的恢復是需要時間、需要耐心的。" 復星國際 2023 年上半年業績會現場,郭廣昌如此表示。
财報顯示,去年上半年,復星國際歸母淨利潤下跌了 40.15% 降至 13.59 億元;同期,公司實現總收入 970.6 億元,同比增長 10.9%。
這份成績單算不上亮眼,但對于 " 大病初愈 " 的復星來說,郭廣昌已顯得心滿意足。" 我們已經穿越了周期,復星國際的現金流壓力已經得到很好的解決。"
回顧 2022 年,復興系經歷了一輪流動性危機。當年 6 月份,穆迪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截至 2022 年 3 月底,復星系最核心的上市平台復星國際在控股公司層面的現金不足以償付未來 12 個月内到期的短期債務,因此将復星國際列入評級下調觀察名單。
具體的壓力指向房地產行業。穆迪認為,國内房地產行業低迷将加大信用蔓延風險,并增加復星核心房地產子公司的流動性壓力。
這份報告帶來了巨大的市場衝擊,復星系不得不開始 " 減負瘦身 ",包括對旗下復星醫藥、豫園股份、復星旅遊文化等核心資產的減持。有媒體統計,截至 2023 年 3 月份,通過一系列資產騰挪(包括出售南京南鋼 60% 股權),復星系累計回籠資金或超過 350 億元。
資產出售,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復星的資金流動性,也獲得市場的認可,标普給予其 " 穩定 " 評級。
而郭廣昌的認知也有所轉變。上述業績會上他坦言,復星國際不再以擴張作為主要方向," 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最根本核心 "。
在 2024 年新年致辭中,郭廣昌又用了一個更形象的比喻來形容這種戰略調整," 復星原來是探礦與挖礦并行,現在我們已經探了很多礦,也找到了可以形成優勢的產業。2024 年,我們要聚焦到這些產業上來,在探好礦的基礎上去深挖礦,挖有高附加值的礦。"
有市場人士認為,穿越風暴之後,復星的產業運營戰略從找礦、挖礦轉變為 " 深挖礦 ",郭廣昌或許想給市場傳遞一個追求高質量發展的信号。但是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復星能否跳出周期,做出多大力度的反彈,還有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