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它靠什么赢「周处除三害」?,欢迎阅读。
由于某些坏人的极端发言,导致湾省电影很长一段时间里消失在内地观众的视野。
《周处除三害》的公映与大火,可谓让沉寂多年的湾省电影再次有了鹊起的苗头。
那不妨让我们把眼睛对准宝岛,看看去年的湾省颁奖礼,能否淘到遗珠。
有意思的是,备受好评的《周处除三害》,在金 | 马虽多达七项提名,但最终却连最小的奖都没拿下,就别提染指最佳影片与导演两项大奖了。是什么片子,赢了《周处》?
其中最佳影片是稍显敏感的《Stonewalling》,我们在稍早些时候写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至于斩获最佳导演的作品,就是本文要聊的这部片子《老狐狸》。
《老狐狸》不是一部会受大多观众喜欢的电影。
它是正在热映的电影《哥斯拉大战舰金刚 2》的另一个极端。
没有酷炫特效与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没有激烈打斗和一波三折的戏剧冲突。
这是一部如流水潺潺般的剧情电影。一部文艺片。一部老派的文艺片。一部颇具侯孝贤风格的文艺片。
影片探讨了一个极为普世价值观的主题:
做人是否要善良,为他人着想?
在当下这个人与人赛着拍谁的角色更阴暗、更丑恶的的影视环境,竟然还有电影会讨论这样一个,只会出现在小学思修课里,为人之初就该明白的道理。
用一句说烂了的话去形容就是,它简直像是一部成人童话。
拍出这样作品的导演,一定是个理想主义者。
导演显现了自己最佳导演的功力。他没有借角色之口,将电影搞成一场宣扬自己哲学观念的讲坛,而是通过三个角色的经历与故事,让观众自己去感受个中道理。
说白了,《老狐狸》虽然看着像堂 " 思想品德 " 课,可其中却不含半点说教意味。
对大部分庸才导演来说,这点值得好好学。
影片的故事结构相当简单,以学生小廖的视角出发,分别呈现了小廖的父亲廖父和房东老谢的为人处世之道。
片名 " 老狐狸 " 是房东老谢的绰号。意味明显,这是一个狡诈的商贾形象。廖父与之相反,是个老实善良,总为他人着想的男人。
摆在小廖面前的,要么成为父亲一样无私的人,要么成为老谢一样自私的人。
回到影片。电影一开始就给出了故事背景。
九十年代的台湾,有过一次股市浪潮,两年半内从 2000 点冲到 12000 点,随后又在八个月内跌回 2000 点。
有意思的是,故事中的廖家父子与股票毫无干系,从头至尾他们都没想过通过股票发财。
唯二与他们有关联的,是股市上涨带动经济上行,他们原本要买的房子涨了价。以及廖父的弟弟通过股票赚了钱,并借钱给他们作买房的首付。房子涨价可以与股票无关,弟弟赚钱也并非定要借助股票。影片却将背景設定在这样一个 " 疯狂 " 的时代,不难猜测,为了突出廖父于时代巨浪奔腾中不为金钱利益所动容,守住本心纯善的态度。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片中餐馆的老板,前期靠股票发了小财,加仓大跌后难以承受,落得自缢的结局。
廖父老老实实干着自己服务生的行当,唯一的目标是攒够钱买一套自己的房子。
全片为数不多、较为明显的戏剧冲突,便集中在了这套房子的归属。
餐馆老板死后,房子成了凶宅,廖父可以低于市场价 200 万的价格购买房子。这是小廖跑到忘年交老狐狸那里,为老爸争取来的。
结果廖父听说餐馆老板的家人,也想买下这个他们奋斗了半辈子的房子,他便甘愿让出房子。
期间小廖还催促父亲赶快去买房,父亲说人家还在办丧事,小廖来了一句 " 干我们屁事 ",廖父直接赏了小廖一耳光。
这是全片廖父唯一打儿子的一次。因为儿子没有同情心。
还有一个细节,廖父用完的美工刀茬,会小心包起来后再扔到垃圾桶。就像是生活中将玻璃渣用胶带缠好后再扔进垃圾桶。
以上种种,都是为刻画出善良,会为他人着想的父亲形象。
另一头,老狐狸的形象如站在天平的另一端。
小廖嘴里说出的 " 干我们屁事 " 就是老狐狸教他的生存之道。老狐狸教他断绝同情心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默念 " 干我屁事 "。前两个步骤是喝冰水和闭眼睛。
这里的同情心,可以看做是 " 冷血 "。冷血的老狐狸,的确做到了世俗意义的成功。豪车无数,房产遍地。
片中老狐狸和小廖有过一场谈话,算是正式揭开影片主题。
老狐狸向小廖讲了一个故事,说当年他第一次碰到廖父的时候,那天自己的母亲去世,而廖父刚刚拥有了小廖。
一个悲伤的人和一个快乐的人同处一个电梯内。生了孩子廖母喜形于色,廖父劝阻廖母低调点,因为这是在医院,他觉察到电梯里有伤心的人。
老狐狸从那一刻起就知道廖父和自己的母亲是同一种人。
他向小廖两次解释这 " 同一种人 "。
第一次,这种人是失败的人。
第二次,这种人是在乎别人感受的人。
即在老狐狸看来,在乎别人感受的人等同于失败的人。他能做到今天这一步,成为强大的人,就是因为他永远奉行 " 干我屁事 " 的行事准则。
这其实算是中国自古以来老生常谈的话题。古语云,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说通了就一个意思,太重感情者,难成大事。
是非对错我们不论,因为影片也只是呈现而非审判,一如上文提到,导演并不说教。
电影没有贬斥老狐狸的冷血,亦没有为廖父播撒圣母的光辉,只是将他们的故事摆出来,让观众自己评判。
影片结局,也做了开放式的结尾。
多年以后,小廖成为有名的建筑学家。影片模糊了他究竟是成为了父亲那样的人,还是成为了另一个老狐狸。
一个桥段是,他和父亲一样,会将美工刀茬细心包好再扔进垃圾桶。
另一个桥段是他似乎也成了老狐狸。此时他们正在进行的项目,小廖提出的方案,在同事看来是为了让建筑不遮挡附近小学生的阳光。小廖喝了一口冰水,解释道自己只是为了多赚钱。
那么究竟是考虑到孩子们,还是真为了多赚钱。是成为了父亲,还是又一个老狐狸。
答案交由观众。
最后多提一点。看完影片,我最大的感慨是导演的赤诚之心。
他似乎仍愿相信,一部虚构的作品也可以成为手术刀,精准切割掉社会的瘤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