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OpenAI 重磅推出的 GPT Store,上线 2 个月就要凉了?,欢迎阅读。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爱范儿,作者 | 张成晨,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最近 Sam Altman 接受采访时,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幕。
主持人问,GPT-4 让你最印象深刻的功能是什么?Altman 抬头望天,手指轻摸着喉结,想了一会儿说:「我觉得它有点糟糕。」
Altman 无疑是一位擅长造势的 CEO,一句话提高了预计年中发布的 GPT-5 的期待值。
但不知道此时他的腦海中有没有想起,也曾经由他重磅官宣的 GPT Store。
1 月上线的 GPT Store,过了 2 个多月,渐渐无人在意,只享受了当 15 分钟主角的滋味。
从 GPT Store 淘金,就像开盲盒
GPT Store 里的 GPTs,是 ChatGPT 的自定义版本。
我们无需写代码,用自然语言对话,就可以制作一个拥有专属技能的 ChatGPT,比如「精通数码的媒体主编」,再专业些的玩家,可以上传檔案,或者调用第三方 API。
GPT Store 刚上线时,GPTs 已经超过了 300 万个,但只有 ChatGPT Plus 付费用户才能使用。
不知道是苦等 GPT-4 免费的白嫖党太多了,还是 GPT Store 自己不争气,GPTs 的使用情况有些惨淡。
The Information 的报道提到,一位开发人员分析了 3.6 万多个 GPTs,其中约有 5% 每天有 150 至 500 名活跃用户,但绝大多数每天只有 1 到 2 个用户。
「感觉 OpenAI 已经放弃了 GPT Store。」这位开发人员吐槽道。
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用户体验方面,和 1 月相比,GPT Store 进步了,但不多。
GPT Store 的界面,依然只有写作、编码、生产力等几个类别,每个类别下分别是十几个推荐的 GPTs。
但用户的需求是琐碎和模糊的,2 个多月了,ChatGPT 依然无法提供一个让我们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然后调取所需 GPT 的界面。
倒有开发者发现了这个空白,推出「GPT Finder 」等查找 GPT 的 GPT,通过网页搜索功能,在 Google、Bing、X、第三方 GPT 导航网站等平台,找到相关的 GPT 链接。
山不来就我,我去就山。我刷即刻、小红书等信息流时,偶尔看到某个 GPT 的自荐或者推荐,如果功能戳中了痛点,也会上手用一用。
所以,找到想要的 GPT,过程多少有些随机。然而,找到了只是开始,GPT 究竟有没有用,概率和开盲盒差不多。
大多数 GPTs 做得非常简单,定位也非常鲜明:帮你节省搜索和查找的时间,再给自己的网站和服务引流,登记你的邮箱,吸引你宝贵的订阅。
比如知名设计工具 Canva,当你要求它帮你做一张贺卡,它提供相应的模版,邀请你点击图片,跳转到网站进行编辑。
或许正因如此,Canva 的对话达到百万次,上万人打分,但满分 5 分,评分只有 3.2 分。
那些无需跳转的 GPTs,也不一定省时省心省力。
我想看看 GPTs 能不能帮我制作烦人的 PPT,于是搜索关键词「Powerpoint」,找到了其中使用次数较多的一个。
然而,它只能「纸上谈兵」,根据我的主题,给出一个大纲,不提供数据、图片和表格,只提供抽象的文字指导。
更要命的是,它的细心用错了地方,提醒我用大字体和对比色,甚至建议我某一页可以加个「问号」图片,表示该和观众互动了,不像助手,反而像容易灵光一闪的甲方。
有些场景甚至无需邀请 GPTs 出山,有些「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牛刀不是 GPT,而是我们查找的精力。
比如总结一本书的内容,GPT-4 的结果已经八九不离十,如果找出一个专门总结书本的 GPT 再对话,花费的时间更多,效果还不一定比 GPT-4 好。
上图为某个 GPT,下图为 GPT-4.
当然,也有特别好用的、不可或缺的 GPTs,比如翻译科技文章的、给文生图 AI 写提示词的,但这些都不是我在 GPT Store 发现的,都是在社交媒体口口相传而来的。
这两个月来,GPTs 最有意思的新增功能应该是「@」,类似在微信群聊 @ 某人,在聊天框输入 @,就能在同一个聊天界面召唤多个 GPT,让用户做老板,对 AI 员工点兵点将。
然而,@ 的范围也局限在已知的 GPT,要么是最近使用过的,要么是已经添加到侧边栏的,并且需要你主动选择,不存在你输入需求、帮你挑选 GPT 的好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找到好用的 GPTs 是情分,忘记使用 GPTs 是本分。
为爱发电的 GPT 开发者,心情是淡淡的
推出 GPT Store 时,OpenAI 承诺,开发者可以通过 GPT 的使用情况赚钱,先从美国开始,今年第一季度就应该能看到更多细节。
然而,很多 GPT 开发者不是为了赚钱,他们把 GPTs 作为最小可行产品(MVP),吸引种子用户,测试产品的可行性和市场需求,然后对产品进行迭代。
不过目前,GPTs 给予大多数开发者的反馈并不多。
最明显地,将 GPTs 限制在 ChatGPT 付费用户,直接限制了使用人数。
2023 年 11 月,ChatGPT 的每周活跃用户数已达 1 亿。热闹归热闹,付费率没有想象得高。有人估计,ChatGPT 付费用户大概在 500 万到 800 万之间。
天花板肉眼可见,同时后来的开发者也很难弯道超车,因为 GPT Store 几乎不会给新上线的 GPTs 流量和反馈。
GPT Store 遵循马太效应,前期使用次数更高的 GPT 权重更高,在我们进行搜索的时候,GPTs 最显眼的指标就是使用次数。
这样的淘汰机制对于 OpenAI 来说简单粗暴,但那些没法刷榜的个人开发者,为爱发电的动力也就降低了。新鲜血液没有了,也不利于 GPT Store 的长久发展。
另外,因为提示词很容易泄露,GPTs 的抄袭依然是问题,OpenAI 至今没能出面解决,在搜索框输入一个词,出现一堆东施效颦的,只能根据使用次数,自觉判断李逵和李鬼。
有些开发者另辟蹊径,借助社交媒体宣传自己的 GPT,但效果也有限。
一位创建文本逃學生游戏 GPT 的开发者,和 TikTok 百万粉丝的小网红合作宣传,让 GPT 在 GPT Store 顶部出现了 2 周,只增加了 5 万次新对话,远低于他的预期。
用户基数少了,开发者便期待着更高质量的反馈。
从用户视角看,GPT 的「第一印象」比以前更加丰富了,开始和 GPT 聊天之前,可以看到简介、评分、类型排名、对话次数,以及同一开发者的其他 GPT 等信息。
当我们和某个 GPT 对话 6 轮左右,评价入口会主动在聊天界面跳出来,让你像在豆瓣打分电影一样,打出 1 星到 5 星。
另一个评价方式则藏得比较深,点击 GPT 的名字找到评价入口,不仅能打星,甚至可以给开发者留言,并发到对方的邮箱。
然而,开发者接收到的评价可能比较粗糙。
The Information 的报道提到,GPT Store 只为开发者提供了用户满意度、参与度等数据的一小部分信息。同时,OpenAI 每 24 小时重置一次用户 ID,开发者无法跟踪有多少重复用户。
退而求其次,很多开发者在 Reddit 等社区,分享、宣传自己的 GPT 并接收反馈。
截至目前,个人开发者们既无法分一杯羹,又不能得到更有用的反馈,看待 GPT Store 的态度就变得淡淡的,和当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同频了。
代替插件的 GPTs,等待被代替
最近,OpenAI 低调地宣布了一件事:ChatGPT Plugins(插件)从 4 月 9 日起彻底下线。
插件去年 12 月已经宣告死亡,只是 4 月才埋。当时,OpenAI 宣布用 GPTs 代替插件,并称 GPTs 从插件中吸取了经验。
可以说,插件是 GPTs 的前身,同时也被 GPTs 拍死在了沙滩。从插件到 GPTs 的过渡,反映了 OpenAI 对 AI 时代应用的理解。
插件在 ChatGPT 外部使用代码构建,并通过 API 连接到 ChatGPT。
GPTs 则通过 ChatGPT 内部的无代码聊天界面创建,同时它的「Actions」基于插件,可以调用一个或多个 API,实现更多自定义的操作,和外部数据或现实世界互動。
从门槛上说,GPTs 当然更友好,不懂代码的用户可以上手,优秀的开发者则更懂提示词怎么写,让 GPTs 搜索互联网、调取 API、对上传的知识文档进行语义搜索。
去年 6 月,Sam Altman 谈到插件时说:插件不适合产品市场。
他解释道,很多插件的开发者,看似是将自己的应用集成到 ChatGPT,其实是想将 ChatGPT 集成到自己的应用。
某种程度上,插件还是按照传统的思路,开发 AI 时代的应用,有些不合时宜了。插件在前期测试时,用户体验也非常不好,调用 API 时经常崩溃。
相比之下,GPTs 更加轻巧、稳定,也更符合我们对于「互联网入口」的想象,改变检索、获知、处理信息的流程,而不必在不同的应用程式之间切换。
GPTs 代替了插件,或许未来它也会被代替。
乔布斯有句名言:「人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你向他们展示。」他还拿福特汽车举了例子,如果问顾客想要什么,可能他们只想要更快的马。
相比 ChatGPT,GPTs 也是「更快的马」,并非革命性的改变,它的意义在于,在模型的参数之上,和用户的日常生活结合,解决更加具体的问题,只是很多时候没那么有用。
就像 OpenAI 自己所说:「GPT Store 扩大了 ChatGPT 的积极影响和创造性用途。」
与此同时,GPT Store 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试验场,让开发者发现用户的需求,也让普通人找到创造的感觉。
The Verge 记者 Emilia David,自己做了一个同义词替换 GPT,她以前会通过 Google 搜索,或者在 Thesaurus 等网站查找,GPT 帮她节省了 30 秒的时间,还不用看广告。
同时她也发现,GPTs 并没有完全集成到她的工作流,因为它基于 ChatGPT Plus,而不是她写文章的文档,如果她没有为 ChatGPT 付费,那么用回 Google 搜索也没有什么。
GPTs 略显尴尬的处境,说明我们对 AI 应用的需求在进化。它就像一个过渡性的容器,所承载的经验可以沿用。
一个星期前,世界上第一位完全自主的 AI 程式员面世,AI Agent(智能体)的热潮再次在硅谷掀起。
The Information 在今年 2 月爆料,OpenAI 也在开发自己的 AI Agent,接管用户的设备,自动执行复杂的任务,和 ChatGPT 不是一回事。
与 AI 聊着天,就能把工作给完成,是 AI Agent 们的宣传口吻。这一天没到来之前,让用户们扶额皱眉苦笑的 GPTs,或许正因不完美,蕴藏着 AI 时代应用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