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车企不想再当“打工人”,磨刀霍霍向电池!,欢迎阅读。
近年来,在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车企们不再只满足于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而是开始对新能源车产业链的话语权 " 虎视眈眈 "。
车企自研电池成趋势
过往,在新能源车市高需求的背景下,碳酸锂价格暴涨给车企们带去了巨大的成本压力,行业 " 电池荒 " 也一度上演。
面对突如其来的行业危机,无论是新能源车企,还是传统车企都不约而同地向自研电池挥起 " 大刀 ",表示不想再当 " 打工人 "。
一时间," 汽车圈 " 变得热闹非凡,车企的加速入局也将行业卷向新高度。
具体来看,今年 11 月份初,长安在 2023 年广州车展上宣布将打造自研电池品牌长安 " 金钟罩 ",重点突破电芯技术瓶颈,并预计到 2030 年,推出液态、半固态、固态等 8 款自研电芯,形成不低于 150GWh 的电池产能。
当月底,长安 " 金钟罩 " 首款标准电芯就在长安、深蓝与宁德时代合资的工厂投产下线,当前已上车长安启源、深蓝汽车等多款产品。
12 月 12 日,广汽埃安旗下因湃电池首款量产电芯 "P58 微晶超能电池 " 正式下线,助力新能源汽车加速走进 700km 续航里程时代。
同日,脱胎于长城汽车的蜂巢能源举办第四届电池日,并发布了 2.2C-5C 短刀快充电池,有望供应宝马集团。
12 月 14 日,吉利旗下极氪品牌正式发布全球首款量产 800V 磷酸铁锂超快充 " 金砖电池 ",将事态推向白热化。
据悉," 金砖电池 " 体积利用率达到 83.7%,它不仅是目前全球体积利用率最高的动力电池,还是全球量产充电速度最快的磷酸铁锂电池,可实现充电 15 分钟,补给续航超过 500km,最高充电倍率达到 4.5C,于即将上市的极氪 007 上首发搭载。
而在此前,极氪汽车曾宣布,极氪 007 预售开启仅仅 30 分钟,预订就已经突破了 5000 台;48 小时后,预订量超 2 万辆。可以想象,极氪 007 有望成为该公司的下一个爆款。
12 月 17 日,蔚来 CEO 李斌用一场长达 14 小时的直播成功挑战 1000+km 续航,进而将 "150 度超长续航电池包 " 推上热搜。
李斌表示,此次随车搭载的 150 度超长续航电池包是全球首款无热失控软包 CTP 电池,电芯能量密度高达 360Wh/kg(瓦时 / 千克),是目前国内可量产动力电池包电量最高、能量密度最高的产品,计划明年上车。
当然,除上述车企外,越来越多的车企如宝马、大众、现代、丰田等都有通过自研、自建、合建、入股等方式切入动力电池领網域。
光大证券指出,在电池厂价格战、行业出清洗牌期,技术产品实力欠缺、资金实力不强的电池企业或将面临风险,车企自研电池、整合电池厂将成为趋势。
不过,值得提醒的是,由于对技术难点、耗资大、规模效应等一系列问题的担忧,现阶段打开自研电池大门的还是以传统车企为主,而多数新势力多为 " 画饼 "。
行业格局或生变?
要知道,动力电池的龙头老大之一比亚迪(002594.SZ)早从 1996 年就开始研发电池,而宁德时代(300750.SZ)用 9 年时间才成为动力电池销冠,无论是时间长度还是技术难度上都足以见得并非一蹴而就。
抛开基本无钱可烧的绝大部分新势力不说,对刚入局自研电池赛道的传统车企而言也绝非易事。
众所周知,在燃油车时代,传统车企通常只需要延伸产业链至自建发动机(三大件之一)这一步,一般很少再向上游扩充,产业链合作方式基本是专业分工,互惠共赢。
但来到汽车电动化时代,逻辑就不同了,车企们为自建动力电池工厂都纷纷加入抢矿大军," 造车 "、" 挖矿 " 两手抓,不但保供还降本,看似美好但也存在极大的风险。
譬如,锂矿从勘探到产出一般需要 8-9 年时间,从设计开采到产品交付又需要 3 年左右的时间,时间成本太高,更何况又不是专业出身,必将会面临资金、人员、技术、产能、规划等棘手问题。
但对传统车企来说,风险即是机遇,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当下,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变化,汽车行业的竞争模式已从单一的拼产品转变为拼生态。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三电系统(电机、电控、电池)无疑是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仅动力电池的成本占比约 4 成,若能掌控在自己手上,能极大程度得降低投入、提高毛利,这也是车企下场造电池的共同想法。
在金砖电池发布会上,极氪 CEO 安聪慧就曾表示,他们自研电池的一大原因为节约成本。
德勤在一份报告中亦指出,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无论是軟體,还是芯片、技术平台等硬體,传统车企并不想交割造车的主动权。所以亲自下场,掌握核心领網域的关键技术已成为目前传统车企转型的大势所趋,而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也将成为传统车企应对产业转型和新入局者的根本竞争力。
总体而言,自研动力电池已经成为寻求新能源汽车增量市场下的必然选择,不过当前来看,因为车企想要成功研发并实现大规模装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的市场份额短时间内仍旧不可撼动。
后语: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碳酸锂的价格在经历 " 跌跌不休 " 之后,下降到了 10 万元 / 吨左右。截至 12 月 19 日,碳酸锂(99.5%,电池级 / 国产)报价 10.19 万元 / 吨,创逾两年新低。
而今年前三季度,动力电池的价格也同比下降了 40%,从曾经的 1 元 /Wh 降到了 0.6 元 /Wh 左右。
锂价格下降,对动力电池降本有着重要影响。那么,车企自研电池的步伐是否会因此放缓,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