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游戏经验:触乐夜话:切片型快乐,欢迎阅读。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 / 小罗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游戏直播俨然已经成为玩家,尤其是 90 后、00 后年轻玩家成长过程中最常见的事物之一。哪怕不看,不关注,它仍然展示着极为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一定程度上也对游戏产生了反作用,比如说,我在玩到一些游戏时,会下意识地作出 " 很适合直播 " 的判断," 适合直播 " 体现在各个方面,可能是美术出色,易于吸引观众;可能是剧情好、演出佳,像是看了一场电影;还可能是段子密集,易于整活,适合那些心思活络的主播顺势发挥。
因为时间有限,我平时直播看得不多,大部分时候,我会挑几个自己关注的,或是觉得适合直播的游戏,找些时长较短、主题明确的片段来看,用更常见一点的词来说,就是 " 切片 "。这类视频并不难找,如果是大主播,自然有粉丝去做,如果是普通主播,自己把精彩操作或搞笑时刻剪出来发在视频平台上的作品也有很多。它们大多有着吸引眼球的标题,但和另外一些地方的 " 标题党 " 不一样,点进视频之后,内容确实是那么一回事。
音游是我最近观看切片的一大快乐来源——对于这种 " 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 的游戏类型,我总是不吝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真正的高手。不过,音游之间也有差别,我更喜欢看的,是自带诙谐与节目效果,兼具操作与搞笑的游戏,它们总能轻轻松松地让我开心起来。
比如《Headbangers: Rhythm Royale》,这款游戏似乎一直没有正式中文译名,有人叫它 " 摇头鸽 ",有人叫它 " 节奏天鸽 " ——总之就是这么个意思。顾名思义,它把音游和 " 吃鸡 " 结合到了一起,30 个玩家以各种音乐、节奏的方式相互竞争,最后只有 1 名胜利者。
我自己也玩这个游戏,起初还能在新人局里占些便宜,但随着高手越来越多,我 " 吃鸡 " 的次数越来越少,如果运气不好,碰上那种人人打扮得花里胡哨的场面(饰品通过等级解锁,身上越花说明等级越高),连进决赛圈也难。更何况,游戏里鸽子的造型给我一种既呆萌又贱兮兮(褒义)的感觉,一旦遇到手速跟不上腦子的情况,不光对手,就连自己操纵的角色都像是在嘲笑我。
看切片可就完全不同了。出于一些隐秘的乐趣,我最喜欢看主播们玩 "The Battle Box" 关卡。在这一关里,2 只鸽子扮演正在 "Battle" 的说唱歌手,记住裁判的节奏,用 4 个词(比如 You can fly now 或者 This was your dream)跟着对方一起唱出来,歌词和节拍更准确的一方得分更高。本质上,这是个考验记忆力和节奏感的游戏,而随着裁判的演示越来越复杂,玩家出现失误,乃至乱玩一通都是很正常的,此时,螢幕上的鸽子和主播们的反应就都很有看头了——虽然我也菜,但看别人以同样的方式破防,总感觉既亲切又有趣。
输给对手时,主播脱口而出的那个词,发音可不是 " 放克 "
《长号冠军》(Trombone Champ)则是另一种乐趣。它属于那种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打通一首曲子就很有喜剧效果的类型。从选曲到玩法,这款游戏都注定与 " 正经音游 " 无缘,而经过了夸张处理的长号音色也为玩家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问题——有些乐器确实不太适合单独做成游戏。对此,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是某位网友在一则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为主题的视频下方留言:贝多芬可能听不到,但他应该能闻到……
游戏玩法是把左边的游標对准音符,但不论是用滑鼠还是搖桿,都很难做到完全准确
《Bits & Bops》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游戏虽然还未上线,Demo 已经颇受主播欢迎。它的玩法不复杂,但可爱的画风和欢快的剧情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值得一提的是,《Bits & Bops》有着此类音游的共同特点:看似容易上手,难度却一点不低,许多连续空拍、反拍让我想到了自己在《节奏医生》里吃瘪的经历,直到看了高手视频,我才把 Demo 里两只小鸟的对话看完整。
Demo 展示了野生小鸟和家养小鸟的对话,内容是它们各自的生活
总的来说,主播和他们的视频切片给我带来了和游戏相似的快乐。换个角度看,这样的内容是游戏和玩家共同创造的。对此,在互联网用语里还有个专门的词——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不过,我更愿意把它看成开发者与玩家之间的一种沟通和互动,有点类似 " 我提供了材料,你能作出什么菜 " 的感觉。我喜欢这种感觉,对于双方来说,类似的行为不一定都是刻意的,但大多是出于有趣、有创意以及不那么功利的理由——我之所以喜欢看切片,这可能也是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