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觸樂夜話:切片型快樂,歡迎閱讀。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圖 / 小羅
不論國内還是國外,遊戲直播俨然已經成為玩家,尤其是 90 後、00 後年輕玩家成長過程中最常見的事物之一。哪怕不看,不關注,它仍然展示着極為強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一定程度上也對遊戲產生了反作用,比如說,我在玩到一些遊戲時,會下意識地作出 " 很适合直播 " 的判斷," 适合直播 " 體現在各個方面,可能是美術出色,易于吸引觀眾;可能是劇情好、演出佳,像是看了一場電影;還可能是段子密集,易于整活,适合那些心思活絡的主播順勢發揮。
因為時間有限,我平時直播看得不多,大部分時候,我會挑幾個自己關注的,或是覺得适合直播的遊戲,找些時長較短、主題明确的片段來看,用更常見一點的詞來說,就是 " 切片 "。這類視頻并不難找,如果是大主播,自然有粉絲去做,如果是普通主播,自己把精彩操作或搞笑時刻剪出來發在視頻平台上的作品也有很多。它們大多有着吸引眼球的标題,但和另外一些地方的 " 标題黨 " 不一樣,點進視頻之後,内容确實是那麼一回事。
音遊是我最近觀看切片的一大快樂來源——對于這種 " 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 的遊戲類型,我總是不吝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真正的高手。不過,音遊之間也有差别,我更喜歡看的,是自帶诙諧與節目效果,兼具操作與搞笑的遊戲,它們總能輕輕松松地讓我開心起來。
比如《Headbangers: Rhythm Royale》,這款遊戲似乎一直沒有正式中文譯名,有人叫它 " 搖頭鴿 ",有人叫它 " 節奏天鴿 " ——總之就是這麼個意思。顧名思義,它把音遊和 " 吃雞 " 結合到了一起,30 個玩家以各種音樂、節奏的方式相互競争,最後只有 1 名勝利者。
我自己也玩這個遊戲,起初還能在新人局裡占些便宜,但随着高手越來越多,我 " 吃雞 " 的次數越來越少,如果運氣不好,碰上那種人人打扮得花裡胡哨的場面(飾品通過等級解鎖,身上越花說明等級越高),連進決賽圈也難。更何況,遊戲裡鴿子的造型給我一種既呆萌又賤兮兮(褒義)的感覺,一旦遇到手速跟不上腦子的情況,不光對手,就連自己操縱的角色都像是在嘲笑我。
看切片可就完全不同了。出于一些隐秘的樂趣,我最喜歡看主播們玩 "The Battle Box" 關卡。在這一關裡,2 只鴿子扮演正在 "Battle" 的說唱歌手,記住裁判的節奏,用 4 個詞(比如 You can fly now 或者 This was your dream)跟着對方一起唱出來,歌詞和節拍更準确的一方得分更高。本質上,這是個考驗記憶力和節奏感的遊戲,而随着裁判的演示越來越復雜,玩家出現失誤,乃至亂玩一通都是很正常的,此時,螢幕上的鴿子和主播們的反應就都很有看頭了——雖然我也菜,但看别人以同樣的方式破防,總感覺既親切又有趣。
輸給對手時,主播脫口而出的那個詞,發音可不是 " 放克 "
《長号冠軍》(Trombone Champ)則是另一種樂趣。它屬于那種什麼都不用做,只要打通一首曲子就很有喜劇效果的類型。從選曲到玩法,這款遊戲都注定與 " 正經音遊 " 無緣,而經過了誇張處理的長号音色也為玩家生動地說明了一個問題——有些樂器确實不太适合單獨做成遊戲。對此,我覺得最有代表性的是某位網友在一則以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為主題的視頻下方留言:貝多芬可能聽不到,但他應該能聞到……
遊戲玩法是把左邊的遊標對準音符,但不論是用滑鼠還是搖桿,都很難做到完全準确
《Bits & Bops》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遊戲雖然還未上線,Demo 已經頗受主播歡迎。它的玩法不復雜,但可愛的畫風和歡快的劇情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值得一提的是,《Bits & Bops》有着此類音遊的共同特點:看似容易上手,難度卻一點不低,許多連續空拍、反拍讓我想到了自己在《節奏醫生》裡吃癟的經歷,直到看了高手視頻,我才把 Demo 裡兩只小鳥的對話看完整。
Demo 展示了野生小鳥和家養小鳥的對話,内容是它們各自的生活
總的來說,主播和他們的視頻切片給我帶來了和遊戲相似的快樂。換個角度看,這樣的内容是遊戲和玩家共同創造的。對此,在互聯網用語裡還有個專門的詞——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成内容),不過,我更願意把它看成開發者與玩家之間的一種溝通和互動,有點類似 " 我提供了材料,你能作出什麼菜 " 的感覺。我喜歡這種感覺,對于雙方來說,類似的行為不一定都是刻意的,但大多是出于有趣、有創意以及不那麼功利的理由——我之所以喜歡看切片,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