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1-8月只卖出1.05万辆,飞凡汽车“飞”不动了!将回归上汽乘用车,欢迎阅读。
关键行业资讯,第一时间送达!
投稿 /爆料 :[email protected] @飞灵汽车
- 作者:张佳 来源:飞灵汽车 -
9 月 12 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汽集团正计划将飞凡汽车的部分业务部门整合到上汽乘用车体系,以解决飞凡品牌独立运作后市场表现不佳的问题。其中,飞凡汽车的经销商管理、采购等部门则会被整合到上汽乘用车体系内,但用户发展中心、用户运营中心和新零售中心将仍然保持独立运作。上述报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此轮整合预计将在本月完成,但最终决定尚未在内部正式公布。
对此,飞凡汽车方面在 9 月 12 日进行了否认。但是一位接近上汽集团的知情人士表示:" 合并是肯定的,只是具体如何合并还在讨论。" 飞灵汽车就此向上汽求证,但未获得准确回应。
飞凡汽车是上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其经历了三次换名的曲折历程。2018 年 4 月,上汽集团为了冲击高端新能源市场,推出了定位 " 纯电动高性能豪华 SUV" 荣威 MARVEL X,这款产品汇集当时上汽的斑马智行 3.0-MARVEL 专属系统、AR-Driving 实景驾驶辅助系统等尖端技术,起售价为 26.88 万元,对标特斯拉 Model 3,目标成为 " 将成为消费者除 BBA 之外的另一种豪华车选择 ",但是该车的销量却不及预期。
随后的 2020 年 5 月,为了跳出荣威的品牌限制,荣威启用 " 新狮标 " 和 "R 标 " 双标战略,Marvel 系列化身 "R 标 " 与消费者见面。在上汽乘用车的体系内,R 牌与荣威、MG 并列,但 R 标车的表现依旧距离预期很远。为了将 R 标盘活,2021 年 10 月,上汽乘用车又宣布 R 品牌命名为飞凡汽车独立运作,并设立飞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对新品牌进行公司化运作。由此,飞凡汽车也成为与上汽乘用车、智己汽车并列的一级子品牌。
据上汽集团当时发布的公告,飞凡汽车定位于 " 用户导向的数据驱动型科技公司 ",以 " 科技兑现想象 " 为品牌主张,通过提升 " 汽车智能化体验和用户场景挖掘能力 ",并探索运用创新的公司运营方式、商业运作模式和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独立运营、自负盈亏,努力成为上汽创新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从目前的飞凡汽车的处境来看,完全未能实现上述的目标。
在独立的近两年的时间里,飞凡汽车先后推出了 F7 和 R7 两款车型,但两款车型销量难以拿出手。其中,首款车型 R7 市场声量微乎其微,今年 8 月仅卖出 400 辆。在首款车型失利过后,其二款车型 F7 从舒适性入手,打造了 " 巴赫智能座舱 ",目标做最舒适的汽车品牌,这款车在今年 8 月销量也仅 902 辆。今年 1-8 月,飞凡汽车累计销量为 1.05 万辆。这个销量,甚至比起智己汽车来,都差了一大截。但智己产品的价格是飞凡的两倍左右。
为了刺激销量,飞凡汽车此前推出限时优惠,至 9 月 30 日截止,购买 F7 车型可享立减 1.5 万 -2 万元不等的限时优惠,优惠后售价区间为 21.49 万 -28.19 万元。不过以目前 F7 的市场声量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来看,此次降价对飞凡汽车销量提振的效果有限。另外,由于飞凡的存在,上汽在新能源品牌上存在定位重叠的情况。
在上汽集团内的品牌定位中,智己明显要高于飞凡汽车。此前,智己汽车主打 30 万元以上的高端新能源市场,而飞凡汽车则主打 20 万 -30 万元的中高端新能源市场。但随着智己后续产品的推出,飞凡的空间已经被挤占干净。智己首款车型 L7 售价 36.88 万 -40.88 万元,而第二款车型 LS7 售价为 30.98 万 -45.98 万元,是目前智己旗下的主销车型。而智己旗下第三款车型 LS6 也已经开启预售,预售价在 23 万 -30 万元,这直接与飞凡汽车所在的市场重合。此前刚上市的飞凡 F7 的售价 20.99 万 -30.19 万元。
可以看出,飞凡和智己的定位和产品存在严重的重复性,而考虑到智己目前在市场、品牌上都比飞凡更有成长性,让飞凡回归上汽乘用车也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除此之外对上汽而言,在飞凡独立之后,其在内部拥有了 MG、荣威、飞凡和智己四个自主乘用车品牌,其中飞凡和智己都是新品牌,处于前期投入之中。这种多品牌战略也会影响上汽的财务表现。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团营收为 3265.55 亿元,同比增长 3.34%;归母净利润为 70.85 亿元,同比微增 2.54%。
在这种情况下,收缩在飞凡上的投入也可以理解,但是当飞凡重归上汽乘用车后,下一步要怎么走这才是关键。而同期,像比亚迪、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等传统民营车企,在品牌上也执行的多品牌战略,不断的新增加品牌。比如长安,今年 8 月又增加了启源,在定位上也和深蓝非常相似。目前,长安已经有长安、深蓝、启源、阿维塔、欧尚等多个品牌,相信此后的压力也不会小。
即便是新造车企业,也在推动多品牌。比如蔚来就有蔚来、阿尔卑斯、萤火虫三个品牌,而小鹏近期收购了滴滴造车项目也会推出新品牌,按照其规划后续还将有一个品牌。
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在增加品牌数量,比如在去年底长城此前收缩了其在品牌上的布局,对高端品牌沙龙进行整合与欧拉并入一个团队,这是第一家重新进行品牌整合的自主。而此次飞凡的回归虽还未证实,但也展现了上汽对品牌进行了裁减的迹象。这是否意味着,自主品牌的多品牌已经进入新阶段?
行业新闻跟踪,技术热点解读,精准招聘服务
投稿 /爆料 :[email protected] @飞灵汽车
下拉【写下你的留言】,让评论来的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