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哭着打五星!顶级华语神作,刺痛亿万国人,欢迎阅读。
这几年,我们可以说是见证了内娱各种花式塌房方式:
未火先塌,刚火就塌,大火崩塌 ……简直就是把粉丝们放在火上烤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妈妈严选牌 " 的偶像们始终如一的能打。
今年暑假,凭借《封神》里的出色演绎,初代顶流费翔再次翻红。
63 岁的他,晋升为广大网友的互联网 daddy。
费翔曾在采访中说自己 " 会养一个废物 ",为孩子包办好一切,只管吃喝玩乐就好。
这样一个优质偶像居然还没有结婚生子,令人扼腕叹息。但凡他真的有了孩子,能提供的就是完美的原生家庭。
近年来大家对原生家庭这个词越来越敏感。
原因很多:一方面,阶层固化使得金钱的法则凌驾于亲情之上;另一方面,东亚式父母真的很擅长精神攻击。
TA 们给予孩子的爱不多不少,既没有多到让孩子没有负担的成长,也没有少到令孩子狠心切断联系。
在最近上线流媒体的一部华语纪录片里,导演卢盈良就借自己一家的私人影像,以一种赤裸又温柔的方式直击观众心灵。
家庭
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在外工作二十余年没有回家的卢盈良,有一天突然接到来自母亲的电话,让他回家拍遗照,交代身后事。
于是他就用相机记录下了自己在家时一家人的生活。
卢家可能是最典型的那种中国农村家庭:父亲游手好闲,平日里最爱买签注(一种彩票),借钱也要买;
母亲整日为这个家操劳,几乎没有一刻休息,身体小病不断;
哥哥做什么都不成,人到中年还不能撑起整个家。
卢盈良,就是这个家里的血包。父亲的债要他还,哥哥的穷要他接济,母亲一打电话就是哭诉要钱。
年纪轻轻就外出闯荡的卢盈良在外面很辛苦,毕竟他的原生家庭丝毫不能提供助力,还长久以来持续吸血。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都会对导演的处境有着深刻的共鸣。
我们常常说原生家庭,其实不是要父母到富豪那种程度,正常的那种就好了。
正常的标准是什么?无非是父母健康,做着普通且稳定的工作,有点积蓄,不试图精神控制孩子。
可对于缺乏边界感信奉权威服从教育的东亚式父母来说,仅最后一点都很难做到。
更惨的比如《都挺好》里的苏明玉,还要遭受 " 重男轻女 " 等其他糟粕的夹击。
转念一想,似乎拥有正常的家庭,就已经算普通人里的上等人生了。
而卢盈良既得不到父亲的庇护,也很少享受母亲的慈爱。所以,得知母亲想让他给自己拍摄一张体面的遗照时,心情十分复杂。
卢盈良的母亲在片子里坦言,自己除了结婚照,只有少女时期的一张照片。
其实,生活在农村的很多老人们一辈子都没拍过什么正式的照片。但到了年纪,他们往往不可避免地会想到死,准备好自己的遗像就成了一件大事。
近几年,甚至还衍生了一种诈骗方式。有人会到村子里给老人们免费拍照。
当然这只是一种噱头,随后,会给大伙儿展示给人像换背景换装的 " 神奇 " 操作,这需要付费。不少老人就被忽悠了,花几百买了后期合成照片,让人心酸不已。
卢盈良就是怀着同样心酸纠结的心情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他持续跟拍了三年,无处不在的攝影機先是逃避的屏障,后变成连接与缓和的桥梁。
也正是这朝夕相处的三年,让他与家人的关系有了改善,也让他有了更深的思考。
他看见了父母的逐渐老去和无能为力,看见了哥哥的无可奈何。
或许是衰老与死亡的巨大压迫,或许是时间磨砺之后的宽和,他终究在内心中升腾起对这个家庭的无限依恋。
神明
中国的神看似最万能,从娶妻生子到生老病死再到升官发财,无一不要管。
卢家也在二楼供奉了很多神像,家人基本上做什么事都会求神问佛。到了特定的烧香日子,甚至要五点就去准备相关事宜。
但这个家庭似乎从未被神明眷顾过,成员们过着支离破碎的人生。
卢盈良曾问哥哥,他是否从始至终都信神。
哥哥先是肯定,然后轻声说,自己其实有时候也会怨,怨神为什么指引过那么多人发财,却从未给他指引。
哥哥诸事不顺。
卖菠萝卖不了几个钱,后面又改行种小番茄,结果先是干农活时手被钢管划得鲜血淋漓,后面一场暴雨又让番茄彻底被毁掉。
但明明开工时,哥哥曾向神明虔诚俯身跪拜,说神明给了他指点。
眼看一家人的生活又跌入窘迫,哥哥交水电费的钱也没有。
一天晚上,年幼的侄子开始痛哭,质问沉默地坐在椅子上的爸爸,问他怎么不去再问神明讨要方法。
哥哥先是沉默以对,之后又语气漠然地问了好几次为什么。直到看见儿子情绪已经崩溃,才安慰道神明已经在找办法了。
这个场景看得让人也很想随着孩子一起大哭起来。
侄子在童年过早见识到了人生艰难,却依旧怀有希望。而在哥哥没有作答的那几分钟里,他是否还信神的存在呢?
卢盈良母亲,像无数东亚女人一般,她的人生柔顺但又无比坚韧。
不幸嫁给了一个毫无用处的男人,丧偶式的婚姻甜少苦多,年轻时得带孩子养家,年老时,也没个停歇。
镜头里的卢母,除了拜神时,手上的活儿没断过,拖地、刷马桶、洗衣服、做饭 ......
结合卢母对死亡无所谓的态度看,她显然不是那种虔诚的信徒。
静静坐默的神像更多是一种陪伴。男人孩子不在家时,她可以和神像说说话、解解闷。
或许正是因为人生难捱,世人才生出各种信仰。对于精神生活贫乏的乡人来说,神明就是乡土的心理医生。
这种心态很有代表性,充当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的除了神明,还有很多载体。
对于无可救药的卢父而言,签注就是他的寄托。
每天他都要按照梦里梦见的、心里猜到的号码去下注,即便后来生病也不忘打电话买,已经成了执念。
其实看纪录片时,有一个问题一直浮在我心头:那就是卢父如果真的中了大奖,他会怎么分配呢?
是帮助生活拮据的大儿子,是弥补少年离家的小儿子,还是和伺候自己的老伴享受二人世界?
这个问题,只有卢父自己知道。不过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不中奖才是生活的真实常态。
同是家庭私人影像,《神人之家》常拿来和豆瓣高分纪录片《四个春天》对比。
《四个春天》里的老人精神世界很丰富,俩人的日常像一首诗。
爸爸会乐器,妈妈爱唱歌,哪怕是浇花做菜,也能过得有滋有味,随便一拍就是向往的生活。
但《神人之家》,它展现的是一种更为庸常普遍的存在模式。
母亲干不完的家务,父亲买不完的彩票,哥哥种不完的地。
家人永远为钱所掣肘,毫无体面和松弛可言。这分明是无神救于水火的人生啊。
乡土
尽管是一部纪录片,但《神人之家》有着台式家庭片的静水流深特色。
无论是母亲带着愧疚对儿子说 " 最后悔没有栽培你 ",还是哥哥笑着对导演说 " 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都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局促过活家庭背后温暖的另一面。
《四个春天》中和谐有爱的家庭是少数里的理想状态,贴近国人以及东亚人的家庭还是《神人之家》中的鸡零狗碎。
相似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足够平淡真实,就显得格外动人。
再加上,导演卢盈良是出身村镇的离乡游子,他的回家之旅,也比发生在城市区網域的故事,多了一份乡土带来的沉重。
如果选择留守在贫瘠的老家,比如导演的哥哥种完菠萝种番茄,活儿没少干但还是挣不到钱。
在 21 世纪种地还要靠天吃饭,一有天灾就是大打击。
《隐入尘烟》是对农村乡土的浪漫式表达,是苦难里开出的花。现实中,死种地就是这种辛苦而贫穷的生活。
如果像导演这样去大城市闯荡,原生家庭提供不了助力时不时还在拖拽,缺乏机遇的话,生活也会很艰辛,很容易形成 " 城市留不下,农村回不去 " 的局面。
诸如此类的现象,用运气不好、没有神明庇护来解释,过于轻飘飘,它背后涉及到的话题是沉重的。
故此,《神人之家》也是一份很珍贵的原生态农村写实观察,不逊于郝杰导演展现乡村边缘群体的代表作。
而《神人之家》的群体代表更有普适性,它用个体化的平淡故事挖出普通家庭的扎心真相。
就像片子里,妈妈劝导儿子时的感叹 " 人生海海,说短不长,看开一点,能帮就帮,不行就算了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生家庭是东亚人刻在基因里的血缘羁绊,有的人能选择和解,有的人做不到,这无关对错。
无论是哪种,希望这部真诚温柔兼具的《神人之家》能够疗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