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哭着打五星!頂級華語神作,刺痛億萬國人,歡迎閲讀。
這幾年,我們可以説是見證了内娛各種花式塌房方式:
未火先塌,剛火就塌,大火崩塌 ……簡直就是把粉絲們放在火上烤啊。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媽媽嚴選牌 " 的偶像們始終如一的能打。
今年暑假,憑借《封神》裏的出色演繹,初代頂流費翔再次翻紅。
63 歲的他,晉升為廣大網友的互聯網 daddy。
費翔曾在采訪中説自己 " 會養一個廢物 ",為孩子包辦好一切,只管吃喝玩樂就好。
這樣一個優質偶像居然還沒有結婚生子,令人扼腕嘆息。但凡他真的有了孩子,能提供的就是完美的原生家庭。
近年來大家對原生家庭這個詞越來越敏感。
原因很多:一方面,階層固化使得金錢的法則凌駕于親情之上;另一方面,東亞式父母真的很擅長精神攻擊。
TA 們給予孩子的愛不多不少,既沒有多到讓孩子沒有負擔的成長,也沒有少到令孩子狠心切斷聯系。
在最近上線流媒體的一部華語紀錄片裏,導演盧盈良就借自己一家的私人影像,以一種赤裸又温柔的方式直擊觀眾心靈。
家庭
這部紀錄片的内容其實很簡單:在外工作二十餘年沒有回家的盧盈良,有一天突然接到來自母親的電話,讓他回家拍遺照,交代身後事。
于是他就用相機記錄下了自己在家時一家人的生活。
盧家可能是最典型的那種中國農村家庭:父親遊手好閒,平日裏最愛買籤注(一種彩票),借錢也要買;
母親整日為這個家操勞,幾乎沒有一刻休息,身體小病不斷;
哥哥做什麼都不成,人到中年還不能撐起整個家。
盧盈良,就是這個家裏的血包。父親的債要他還,哥哥的窮要他接濟,母親一打電話就是哭訴要錢。
年紀輕輕就外出闖蕩的盧盈良在外面很辛苦,畢竟他的原生家庭絲毫不能提供助力,還長久以來持續吸血。
看到這裏,想必很多人都會對導演的處境有着深刻的共鳴。
我們常常説原生家庭,其實不是要父母到富豪那種程度,正常的那種就好了。
正常的标準是什麼?無非是父母健康,做着普通且穩定的工作,有點積蓄,不試圖精神控制孩子。
可對于缺乏邊界感信奉權威服從教育的東亞式父母來説,僅最後一點都很難做到。
更慘的比如《都挺好》裏的蘇明玉,還要遭受 " 重男輕女 " 等其他糟粕的夾擊。
轉念一想,似乎擁有正常的家庭,就已經算普通人裏的上等人生了。
而盧盈良既得不到父親的庇護,也很少享受母親的慈愛。所以,得知母親想讓他給自己拍攝一張體面的遺照時,心情十分復雜。
盧盈良的母親在片子裏坦言,自己除了結婚照,只有少女時期的一張照片。
其實,生活在農村的很多老人們一輩子都沒拍過什麼正式的照片。但到了年紀,他們往往不可避免地會想到死,準備好自己的遺像就成了一件大事。
近幾年,甚至還衍生了一種詐騙方式。有人會到村子裏給老人們免費拍照。
當然這只是一種噱頭,随後,會給大夥兒展示給人像換背景換裝的 " 神奇 " 操作,這需要付費。不少老人就被忽悠了,花幾百買了後期合成照片,讓人心酸不已。
盧盈良就是懷着同樣心酸糾結的心情回到了闊别已久的家鄉。
他持續跟拍了三年,無處不在的攝影機先是逃避的屏障,後變成連接與緩和的橋梁。
也正是這朝夕相處的三年,讓他與家人的關系有了改善,也讓他有了更深的思考。
他看見了父母的逐漸老去和無能為力,看見了哥哥的無可奈何。
或許是衰老與死亡的巨大壓迫,或許是時間磨砺之後的寬和,他終究在内心中升騰起對這個家庭的無限依戀。
神明
中國的神看似最萬能,從娶妻生子到生老病死再到升官發财,無一不要管。
盧家也在二樓供奉了很多神像,家人基本上做什麼事都會求神問佛。到了特定的燒香日子,甚至要五點就去準備相關事宜。
但這個家庭似乎從未被神明眷顧過,成員們過着支離破碎的人生。
盧盈良曾問哥哥,他是否從始至終都信神。
哥哥先是肯定,然後輕聲説,自己其實有時候也會怨,怨神為什麼指引過那麼多人發财,卻從未給他指引。
哥哥諸事不順。
賣菠蘿賣不了幾個錢,後面又改行種小番茄,結果先是幹農活時手被鋼管劃得鮮血淋漓,後面一場暴雨又讓番茄徹底被毀掉。
但明明開工時,哥哥曾向神明虔誠俯身跪拜,説神明給了他指點。
眼看一家人的生活又跌入窘迫,哥哥交水電費的錢也沒有。
一天晚上,年幼的侄子開始痛哭,質問沉默地坐在椅子上的爸爸,問他怎麼不去再問神明讨要方法。
哥哥先是沉默以對,之後又語氣漠然地問了好幾次為什麼。直到看見兒子情緒已經崩潰,才安慰道神明已經在找辦法了。
這個場景看得讓人也很想随着孩子一起大哭起來。
侄子在童年過早見識到了人生艱難,卻依舊懷有希望。而在哥哥沒有作答的那幾分鍾裏,他是否還信神的存在呢?
盧盈良母親,像無數東亞女人一般,她的人生柔順但又無比堅韌。
不幸嫁給了一個毫無用處的男人,喪偶式的婚姻甜少苦多,年輕時得帶孩子養家,年老時,也沒個停歇。
鏡頭裏的盧母,除了拜神時,手上的活兒沒斷過,拖地、刷馬桶、洗衣服、做飯 ......
結合盧母對死亡無所謂的态度看,她顯然不是那種虔誠的信徒。
靜靜坐默的神像更多是一種陪伴。男人孩子不在家時,她可以和神像説説話、解解悶。
或許正是因為人生難捱,世人才生出各種信仰。對于精神生活貧乏的鄉人來説,神明就是鄉土的心理醫生。
這種心态很有代表性,充當心靈慰藉和精神寄托的除了神明,還有很多載體。
對于無可救藥的盧父而言,籤注就是他的寄托。
每天他都要按照夢裏夢見的、心裏猜到的号碼去下注,即便後來生病也不忘打電話買,已經成了執念。
其實看紀錄片時,有一個問題一直浮在我心頭:那就是盧父如果真的中了大獎,他會怎麼分配呢?
是幫助生活拮據的大兒子,是彌補少年離家的小兒子,還是和伺候自己的老伴享受二人世界?
這個問題,只有盧父自己知道。不過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説,不中獎才是生活的真實常态。
同是家庭私人影像,《神人之家》常拿來和豆瓣高分紀錄片《四個春天》對比。
《四個春天》裏的老人精神世界很豐富,倆人的日常像一首詩。
爸爸會樂器,媽媽愛唱歌,哪怕是澆花做菜,也能過得有滋有味,随便一拍就是向往的生活。
但《神人之家》,它展現的是一種更為庸常普遍的存在模式。
母親幹不完的家務,父親買不完的彩票,哥哥種不完的地。
家人永遠為錢所掣肘,毫無體面和松弛可言。這分明是無神救于水火的人生啊。
鄉土
盡管是一部紀錄片,但《神人之家》有着台式家庭片的靜水流深特色。
無論是母親帶着愧疚對兒子説 " 最後悔沒有栽培你 ",還是哥哥笑着對導演説 " 你從來都不是一個人 ",都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局促過活家庭背後温暖的另一面。
《四個春天》中和諧有愛的家庭是少數裏的理想狀态,貼近國人以及東亞人的家庭還是《神人之家》中的雞零狗碎。
相似的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足夠平淡真實,就顯得格外動人。
再加上,導演盧盈良是出身村鎮的離鄉遊子,他的回家之旅,也比發生在城市區網域的故事,多了一份鄉土帶來的沉重。
如果選擇留守在貧瘠的老家,比如導演的哥哥種完菠蘿種番茄,活兒沒少幹但還是掙不到錢。
在 21 世紀種地還要靠天吃飯,一有天災就是大打擊。
《隐入塵煙》是對農村鄉土的浪漫式表達,是苦難裏開出的花。現實中,死種地就是這種辛苦而貧窮的生活。
如果像導演這樣去大城市闖蕩,原生家庭提供不了助力時不時還在拖拽,缺乏機遇的話,生活也會很艱辛,很容易形成 " 城市留不下,農村回不去 " 的局面。
諸如此類的現象,用運氣不好、沒有神明庇護來解釋,過于輕飄飄,它背後涉及到的話題是沉重的。
故此,《神人之家》也是一份很珍貴的原生态農村寫實觀察,不遜于郝傑導演展現鄉村邊緣群體的代表作。
而《神人之家》的群體代表更有普适性,它用個體化的平淡故事挖出普通家庭的扎心真相。
就像片子裏,媽媽勸導兒子時的感嘆 " 人生海海,説短不長,看開一點,能幫就幫,不行就算了 "。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原生家庭是東亞人刻在基因裏的血緣羁絆,有的人能選擇和解,有的人做不到,這無關對錯。
無論是哪種,希望這部真誠温柔兼具的《神人之家》能夠療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