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学经验:全网吹爆的大模型家电,真的值得种草吗?,欢迎阅读。
一个 26 岁女孩决定与 AI 为伴。
在小青花 500 块租下的不到 20 平方米的房间里,住着一个 " 小伙伴 "。
" 她会记住我的喜好,安排我的行程,24h 陪我聊天。"
哪怕没有生命,一款 27 英寸、不到 3000 元的 AI 闺蜜机依然被小青称为最懂她的 " 人 "。
基于大模型打造的 AI 闺蜜机,本身是一个追剧神器,但与普通追剧神器不同的是,它还被大语言模型赋予了记忆的能力,她能记住与小青在一起的时刻,同时担当心理医生、工作助手、健身教练等多个角色。
由闺蜜机出发,我们看到的是,大模型正在以一种隐秘的姿态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再是住在 PC 或手机里的二维助手,而是像 " 幽灵 " 一般附着在日常家电上。
通俗地讲,大模型家电是将大语言模型(LLM)或类似的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到家电产品中,使家电成为具备高度智能化、自主学习和主动服务能力的一类新型家电。大模型家电,兴起于 2024 年百模大战,一年内已被多个传统家电品牌追随。
但是,接入大模型的智能家电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我们是否值得多花这一两千块为 AI 家电的溢价买单呢?
2024 年,随着百模大战的开展,市面上突然冒出了许多千奇百怪的智能家电,给传统的冰箱、洗衣机、微波炉接上大模型,成了一件新潮的事。2025 年,大模型家电的概念落地,华为、三星、海尔、海信等多个品牌,均已完成了对 Deepseek 等 AI 大模型系统的部署与接入,似乎 " 无家电,不 AI" 成为行业内部的一种共识。
但是,大模型上对家电,可能是锦上添花;上错家电,一定会闹出笑话。这些搭载大模型的家电,真的比普通智能家电好用吗?还是厂商在制造科技焦虑?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是冰箱,识别食材新鲜度、提醒保鲜功能强大,但是互動略显冗余。
海尔 AI 全空间保鲜冰箱,搭载基于视觉神经中心的 " 智慧眼 " 和气味传感器,可识别食材类型并预警变质。这意味着,AI 会在你每次开冰箱门时提醒你什么要过期了,还能根据食材自动切换保鲜模式,这点确实很牛,不用手动标记日期了,但通过 DeepSeek 大模型提供的营养建议略显冗余,因为类似的功能市面上很多 APP 已经做到了,多数用户更需精准保鲜而非食谱推荐。
二是扫地机器人,不得不说,给扫地机器人安上大模型和机械臂真的有点过于炫技了。
今年亮相 AWE 的追觅机械臂扫地机据称有 5 个自由度,能还原人手抓取动作,清洁传统圆形机身无法触及的桌腿区網域。但在 AWE 现场,这个机械臂连测试区内的袜子都没有夹起来,在官方发布视频中,捡起一个物品还要 5 秒左右,就像慢镜头。网友纷纷称 " 程式写死了,不是闭环调节 ",实在称不上有多智能。
三是智能空调。与 DeepSeek 深度融合的 TCL 小蓝翼 C7 新风空调具备深度语义理解能力,能识别粤语、四川话、河南话等各地方言,还可以理解模糊指令,如听到 " 我有点冷 ",空调便会自动调高温度。同时,该空调可以检测用户在睡眠过程中的细微体动,比如翻身次数来进行智能调温、换风速。总的来说,空调搭载大模型后功能较为全面,除了语音互動,智能调温也有更新。
四是出了名的网红营销品—— AI 床垫。以斩获 CES" 智能家居 " 和 " 数字健康 " 两类创新大奖的慕思 AI 床垫 T11 PRO 为例,其声称内置 21 个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心率,但健康人群夜间心率波动范围仅 ± 5bpm,数据价值不大。核心卖点 " 潮汐科技 " 人工智能 + 睡眠算法调节模型能自动调节硬度,但实测幅度仅 ± 3%(相当于床垫厚度变化 0.5cm),而且价格高达 24200 元,真的不如购买 500 块的华为或小米运动手环,除了 24h 实时监测呼吸心率,还能指导健身活动。
分析完以上产品,我们必须承认,AI 家电确实是让人眼花缭乱。但面对众多打着 AI 旗号但实际功能有限的家电产品,我们不得不更谨慎,这款产品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我们值不值得为其溢价花钱。
一直以来,智能家电的发展都有一个大趋势:人越来越懒,家电越来越勤快。
一是核心功能的提升,如自动洗碗机的清洁功能、AI 炒菜机的自动烹饪功能;二是互動更简便,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语音命令、眼神示意或手势操作来控制家电,而不再需要走到设备前手动操作开关。
上述 AI 家电产品主要聚焦于互動功能的提升,背靠 Transformer 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赋予了家电看、听等感知现实能力和进一步智能决策的能力。
这意味着更智能的识别、更自然的互動以及个性化的体验。用户可以像皇帝一样躺在床上发号施令,而满屋子的 AI 都将为你服务。
一是像眼睛一样的智能识别,搭载了视觉大模型的产品如海尔洗衣机能够精准识别放进去的衣服种类、颜色和数量,自动选择最合适的洗护模式,还能主动提醒是否有串色风险、是否有衣服卡住等情况。
二是以大语言模型为基础的听与对话,奥克斯语音空调能够识别方言和模糊指令自动调温," 风随声动 " 声音在哪就往哪吹,在无人时关闭,用户不用再担心耗能大、电费高,或者吹一晚上就感冒了。
并且,这些 AI 家电都有了 " 记忆 " 的功能,他们会自动收集你的历史使用数据,生成个性化喜好方案,就像私人管家一样贴心。
但是,隐藏在家电智能化背后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首先,不少品牌仍然热衷于比拼颜值,水声大、雨点小。大模型所带来的家电更新更多是互動上的,真正能解决用户痛点的创新少之又少。很多 AI 功能(如长了手的扫地机器人或会画画的电视)看似酷炫,但使用频率极低。智能不等于实用,用户不能只为营销噱头买单。
其次,这股科技的风虽强劲,新鲜感却短暂。一方面,搭载了 DeepSeek 等模型的家电产品同质化严重,都可以语音对话、识别模糊指令,但像是空调保鲜、扫地机清洁等核心性能并没有突破;另一方面,部分用户认为,有了 AI 功能更花哨,指令更复杂了,实际更不简便。不同品牌智能家电所产生的孤岛效应导致了 " 一个家电一个 APP" 的尴尬局面,分属于不同场景、不同品牌的产品需要安装不同的軟體,不仅占用手机内存,同时运行也不方便。
最后,不低的科技溢价成了一道市场下沉的壁垒,将市场局限在科技迷和有付费能力的家庭。一方面,现在端侧模型和边缘算力都有欠缺,自研家电大模型成本增加,而这一部抽成本会转移到消费端,带来 30% 左右的溢价。搭载智能识别、推荐菜谱功能的三星 AI 冰箱 501L 定价 15999,是基础款 488L 定价 3459 元的将近 5 倍。而长了机械臂的追觅 AI 扫地机器人 X5pro 定价 9769,是传统型号 X402459 元的三倍。核心功能更新有限,价格却呈指数级翻倍,搭载 AI 模型的智能家电确实有智商税之嫌。
另一方面,电费更贵了,AI 家电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费刺客,不少安装全屋智能的消费者反馈,虽然品牌称 AI 功耗低更节能,但实际上还有待机功率。就算全部待机,每天也固定消耗 3 度电。在周中白天都不在家的情况下,一个月全屋智能竟花了 600 度电。
AI 溢价明显,但体验提升不足,且同质化严重。那么,我们离好莱坞大片里的智能居家还要多久?
清晨的厨房里,智能冰箱默默记录着食材的新鲜程度,洗衣机自动识别衣物的面料材质,扫地机器人规划着最优清洁路线——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正在一些高端家庭中成为现实。然而在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中,AI 家电依然是个遥远的概念。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如何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要让 AI 实现技术普惠、让大众一起活在全自动化、全智能的房子里,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首先,价格要打下来。大模型的训练成本包括算力、电力、储存等许多方面,研发一款大模型很 " 烧钱 " 已是行业共识。海信星海大模型、海尔 HomeGPT 都让其产品溢价不少。
加持各种 AI 技术的家电产品比传统家电价格平均贵一倍以上。一款识别肤质的 AI 美妆镜要 1000 块,实现远程语音控制的 AI 洗衣机则需 9399。高昂的研发成本和价格像一道无形的门槛,将众多消费者拦在了 AI 家电的门外。
第三,功能要更做减法。不少 AI 家电为了突出 " 智能化 ",堆砌了语音控制、大屏互動等非必要功能,但核心性能并未显著优化。例如,一台 AI 冰箱的重点应该是精准控温、延长保鲜,而不是内置影音娱乐系统;洗衣机的核心需求是高效去污和节水省电,而非语音播报天气。在做研发时,技术人员务必保证真金白银都花在刀刃上,做到靠创新带来颠覆性的体验,而不是靠叠加带来眼花缭乱。
最后,隐私要更安全。AI 家电在提供智能服务的同时也会收集用户的私人信息,比如人脸、心率等生物数据和使用习惯、偏好等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如何存储、使用和保护?目前行业缺乏统一标准,用户也难以信任厂商的承诺。如果隐私问题不解决,消费者对 AI 家电的接受度会持续受限。
莫教 AI 饰金玉,且化春风入万家。只有当价格回归理性,功能真正实用,隐私得到保障时,AI 家电才能从科技展台上的奢侈品变成千家万户的日用品。这条路或许还很长,但每一步都值得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