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全網吹爆的大模型家電,真的值得種草嗎?,歡迎閲讀。
一個 26 歲女孩決定與 AI 為伴。
在小青花 500 塊租下的不到 20 平方米的房間裏,住着一個 " 小夥伴 "。
" 她會記住我的喜好,安排我的行程,24h 陪我聊天。"
哪怕沒有生命,一款 27 英寸、不到 3000 元的 AI 閨蜜機依然被小青稱為最懂她的 " 人 "。
基于大模型打造的 AI 閨蜜機,本身是一個追劇神器,但與普通追劇神器不同的是,它還被大語言模型賦予了記憶的能力,她能記住與小青在一起的時刻,同時擔當心理醫生、工作助手、健身教練等多個角色。
由閨蜜機出發,我們看到的是,大模型正在以一種隐秘的姿态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它不再是住在 PC 或手機裏的二維助手,而是像 " 幽靈 " 一般附着在日常家電上。
通俗地講,大模型家電是将大語言模型(LLM)或類似的人工智能技術集成到家電產品中,使家電成為具備高度智能化、自主學習和主動服務能力的一類新型家電。大模型家電,興起于 2024 年百模大戰,一年内已被多個傳統家電品牌追随。
但是,接入大模型的智能家電真的有那麼神奇嗎?我們是否值得多花這一兩千塊為 AI 家電的溢價買單呢?
2024 年,随着百模大戰的開展,市面上突然冒出了許多千奇百怪的智能家電,給傳統的冰箱、洗衣機、微波爐接上大模型,成了一件新潮的事。2025 年,大模型家電的概念落地,華為、三星、海爾、海信等多個品牌,均已完成了對 Deepseek 等 AI 大模型系統的部署與接入,似乎 " 無家電,不 AI" 成為行業内部的一種共識。
但是,大模型上對家電,可能是錦上添花;上錯家電,一定會鬧出笑話。這些搭載大模型的家電,真的比普通智能家電好用嗎?還是廠商在制造科技焦慮?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是冰箱,識别食材新鮮度、提醒保鮮功能強大,但是互動略顯冗餘。
海爾 AI 全空間保鮮冰箱,搭載基于視覺神經中心的 " 智慧眼 " 和氣味傳感器,可識别食材類型并預警變質。這意味着,AI 會在你每次開冰箱門時提醒你什麼要過期了,還能根據食材自動切換保鮮模式,這點确實很牛,不用手動标記日期了,但通過 DeepSeek 大模型提供的營養建議略顯冗餘,因為類似的功能市面上很多 APP 已經做到了,多數用户更需精準保鮮而非食譜推薦。
二是掃地機器人,不得不説,給掃地機器人安上大模型和機械臂真的有點過于炫技了。
今年亮相 AWE 的追覓機械臂掃地機據稱有 5 個自由度,能還原人手抓取動作,清潔傳統圓形機身無法觸及的桌腿區網域。但在 AWE 現場,這個機械臂連測試區内的襪子都沒有夾起來,在官方發布視頻中,撿起一個物品還要 5 秒左右,就像慢鏡頭。網友紛紛稱 " 程式寫死了,不是閉環調節 ",實在稱不上有多智能。
三是智能空調。與 DeepSeek 深度融合的 TCL 小藍翼 C7 新風空調具備深度語義理解能力,能識别粵語、四川話、河南話等各地方言,還可以理解模糊指令,如聽到 " 我有點冷 ",空調便會自動調高温度。同時,該空調可以檢測用户在睡眠過程中的細微體動,比如翻身次數來進行智能調温、換風速。總的來説,空調搭載大模型後功能較為全面,除了語音互動,智能調温也有更新。
四是出了名的網紅營銷品—— AI 床墊。以斬獲 CES" 智能家居 " 和 " 數字健康 " 兩類創新大獎的慕思 AI 床墊 T11 PRO 為例,其聲稱内置 21 個壓力傳感器實時監測心率,但健康人群夜間心率波動範圍僅 ± 5bpm,數據價值不大。核心賣點 " 潮汐科技 " 人工智能 + 睡眠算法調節模型能自動調節硬度,但實測幅度僅 ± 3%(相當于床墊厚度變化 0.5cm),而且價格高達 24200 元,真的不如購買 500 塊的華為或小米運動手環,除了 24h 實時監測呼吸心率,還能指導健身活動。
分析完以上產品,我們必須承認,AI 家電确實是讓人眼花缭亂。但面對眾多打着 AI 旗号但實際功能有限的家電產品,我們不得不更謹慎,這款產品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我們值不值得為其溢價花錢。
一直以來,智能家電的發展都有一個大趨勢:人越來越懶,家電越來越勤快。
一是核心功能的提升,如自動洗碗機的清潔功能、AI 炒菜機的自動烹饪功能;二是互動更簡便,用户可以通過簡單的語音命令、眼神示意或手勢操作來控制家電,而不再需要走到設備前手動操作開關。
上述 AI 家電產品主要聚焦于互動功能的提升,背靠 Transformer 與多模态大模型技術,賦予了家電看、聽等感知現實能力和進一步智能決策的能力。
這意味着更智能的識别、更自然的互動以及個性化的體驗。用户可以像皇帝一樣躺在床上發号施令,而滿屋子的 AI 都将為你服務。
一是像眼睛一樣的智能識别,搭載了視覺大模型的產品如海爾洗衣機能夠精準識别放進去的衣服種類、顏色和數量,自動選擇最合适的洗護模式,還能主動提醒是否有串色風險、是否有衣服卡住等情況。
二是以大語言模型為基礎的聽與對話,奧克斯語音空調能夠識别方言和模糊指令自動調温," 風随聲動 " 聲音在哪就往哪吹,在無人時關閉,用户不用再擔心耗能大、電費高,或者吹一晚上就感冒了。
并且,這些 AI 家電都有了 " 記憶 " 的功能,他們會自動收集你的歷史使用數據,生成個性化喜好方案,就像私人管家一樣貼心。
但是,隐藏在家電智能化背後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首先,不少品牌仍然熱衷于比拼顏值,水聲大、雨點小。大模型所帶來的家電更新更多是互動上的,真正能解決用户痛點的創新少之又少。很多 AI 功能(如長了手的掃地機器人或會畫畫的電視)看似酷炫,但使用頻率極低。智能不等于實用,用户不能只為營銷噱頭買單。
其次,這股科技的風雖強勁,新鮮感卻短暫。一方面,搭載了 DeepSeek 等模型的家電產品同質化嚴重,都可以語音對話、識别模糊指令,但像是空調保鮮、掃地機清潔等核心性能并沒有突破;另一方面,部分用户認為,有了 AI 功能更花哨,指令更復雜了,實際更不簡便。不同品牌智能家電所產生的孤島效應導致了 " 一個家電一個 APP" 的尴尬局面,分屬于不同場景、不同品牌的產品需要安裝不同的軟體,不僅占用手機内存,同時運行也不方便。
最後,不低的科技溢價成了一道市場下沉的壁壘,将市場局限在科技迷和有付費能力的家庭。一方面,現在端側模型和邊緣算力都有欠缺,自研家電大模型成本增加,而這一部抽成本會轉移到消費端,帶來 30% 左右的溢價。搭載智能識别、推薦菜譜功能的三星 AI 冰箱 501L 定價 15999,是基礎款 488L 定價 3459 元的将近 5 倍。而長了機械臂的追覓 AI 掃地機器人 X5pro 定價 9769,是傳統型号 X402459 元的三倍。核心功能更新有限,價格卻呈指數級翻倍,搭載 AI 模型的智能家電确實有智商税之嫌。
另一方面,電費更貴了,AI 家電成了名副其實的電費刺客,不少安裝全屋智能的消費者反饋,雖然品牌稱 AI 功耗低更節能,但實際上還有待機功率。就算全部待機,每天也固定消耗 3 度電。在周中白天都不在家的情況下,一個月全屋智能竟花了 600 度電。
AI 溢價明顯,但體驗提升不足,且同質化嚴重。那麼,我們離好萊塢大片裏的智能居家還要多久?
清晨的廚房裏,智能冰箱默默記錄着食材的新鮮程度,洗衣機自動識别衣物的面料材質,掃地機器人規劃着最優清潔路線——這些看似科幻的場景,正在一些高端家庭中成為現實。然而在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的生活中,AI 家電依然是個遙遠的概念。問題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技術如何真正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要讓 AI 實現技術普惠、讓大眾一起活在全自動化、全智能的房子裏,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
首先,價格要打下來。大模型的訓練成本包括算力、電力、儲存等許多方面,研發一款大模型很 " 燒錢 " 已是行業共識。海信星海大模型、海爾 HomeGPT 都讓其產品溢價不少。
加持各種 AI 技術的家電產品比傳統家電價格平均貴一倍以上。一款識别膚質的 AI 美妝鏡要 1000 塊,實現遠程語音控制的 AI 洗衣機則需 9399。高昂的研發成本和價格像一道無形的門檻,将眾多消費者攔在了 AI 家電的門外。
第三,功能要更做減法。不少 AI 家電為了突出 " 智能化 ",堆砌了語音控制、大屏互動等非必要功能,但核心性能并未顯著優化。例如,一台 AI 冰箱的重點應該是精準控温、延長保鮮,而不是内置影音娛樂系統;洗衣機的核心需求是高效去污和節水省電,而非語音播報天氣。在做研發時,技術人員務必保證真金白銀都花在刀刃上,做到靠創新帶來颠覆性的體驗,而不是靠疊加帶來眼花缭亂。
最後,隐私要更安全。AI 家電在提供智能服務的同時也會收集用户的私人信息,比如人臉、心率等生物數據和使用習慣、偏好等行為數據。這些數據如何存儲、使用和保護?目前行業缺乏統一标準,用户也難以信任廠商的承諾。如果隐私問題不解決,消費者對 AI 家電的接受度會持續受限。
莫教 AI 飾金玉,且化春風入萬家。只有當價格回歸理性,功能真正實用,隐私得到保障時,AI 家電才能從科技展台上的奢侈品變成千家萬户的日用品。這條路或許還很長,但每一步都值得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