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年薪百万招不到人,AI工程师都去哪了?,欢迎阅读。
2024 年 7 月的一个晚上,在杭州湖畔创研中心的一个封闭会堂中人头攒动。
台下,二百多名年轻黑客席地而坐,随意地三两交谈。在他们之中,有的是顶刊 AI 论文的作者,有的是独立开发者,还有的是知名创业者 …… 此刻,他们正在期待着比赛的开始。
突然,全场熄灯,舞台灯光聚焦台上。
即将上台的 Ryan 紧张不已。还在上高二的他马上要在二百多位精英人才的注视下发言。
但这次他并不是来展示自己的项目,而是作为活动的创始人为开幕式致辞:
" 欢迎大家来到 AdventureX ——属于中国年轻人的第一场黑客松!"Ryan 说罢,台下掌声雷动。
Build something
黑客松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黑客亚文化席卷了现在闻名天下的硅谷。
打破传统的创新精神与计算机的技术力量相结合,组成了早期硅谷文化的核心。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深受其影响。
半个多世纪过去,创新的火焰以活动的形式照亮着越来越多有理想的年轻人。
活动的类型有很多,主要是由科技公司举办的商业黑客松,以及高校、社群、公益组织举办的技术黑客松。
自从 ChatGPT 打响了新一轮的人工智能竞赛之后,全球黑客松的数量显著增加,越来越多社区和公益组织开始筹办相关活动。
AdventureX 逃逸计划就是其一。
活动主题的别出心裁、创始团队的亮眼背景、参赛者的精彩表现都让这场活动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
Ryan 介绍道,AdventureX 是一场为期五天的黑客松活动,希望让更多中国年轻人为改变世界而活。在活动现场,参赛者们自行组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 72 小时的高强度产品开发,完成从头腦风暴、原型设计到代码编写和项目展示的全过程。
表现优秀的团队将有机会直接获得来自企业代表的大额奖金,以及基金投资人的天使轮资金。
年轻活力是 AdventureX 的底色。Ryan 也为活动定下了准入门槛:最大参加年龄为 26 岁。
苛刻的门槛仍吸引了 1200 余名优秀人才争先报名。让人惊讶的是,从最初的想法到活动开始,只有 4 个月的筹备时间,创始团队也大部分都是高中生和大学生。
他们究竟是如何完成这场出彩的活动?
PConline 与 AdventureX 创始人 Ryan 展开了深入对话。
" 第一个投资人很重要。"Ryan 在大洋彼岸,顶着 12 小时的时差分享道。
Ryan 的思路是找到第一个有名气的机构投资——在圈子内建立信用度(Credibility)——利用信用度做宣传(Marketing),吸引更多的参赛者——利用参赛者的资源反向说服投资。
时间紧,任务重。在确定了活动主题为年轻人之后,正在关注 00 后群体的真格基金成为 Ryan 的首要目标。
" 硅谷有句话叫做 Fake it to make it。在最开始我们就定好了活动规模和时间、活动地点、内容项目等等。先宣传出去,再反向告诉那些投资人,我们的活动有多少人报名,吸引他们投资。"Ryan 兴奋地介绍着他的思路。
有了第一位真格基金和一些参赛者资源之后,Ryan 又通过路演的方式,不断地拉取活动资金。
线性资本、影石 Insta360、智谱 AI、湖畔创研中心、亚马逊 …… 合作伙伴的名单越来越长。
" 希望大家在这里感受到 Build something(创造)的快乐!"Ryan 在开幕式上说道。
创造的激情让无数怀有梦想的年轻人趋之若鹜。实际上,像 AdventureX 一样的黑客松活动非常多。
如果说 AI 产业链的上游是英伟达、谷歌等少数巨头的博弈,那么下游应用层则是属于这个时代真正的 " 万众创新 "。
随着更多需求与机会的涌现,一种饥饿感笼罩着整个行业。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黑客松活动就是其中的一个切面表达。
参与其中的有创业者,有大厂在职,还有学生,现在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新身份:AI 工程师。
从岗位上来说,AI 工程师的范围很大。训练 AI 的环节里有 AI 算法工程师、系统工程师。应用 AI 的环节里还有 Prompt(提示词)工程师。
不同于以往前端、后端、数据库等划分精细的开发角色,AI 的出现模糊了许多岗位的边界融合,AI 工程师的职业定义也逐渐泛化。
晨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二、螺丝钉与排头兵
"80% 的代码都是 AI 写的,我现在一个人可以完成从前 5~10 倍的工作量。" 晨然分享自己成为 AI 全栈工程师之后的改变。
去年,晨然从康奈尔大学完成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学位后,回国就职于一家科技大厂。受困于大厂固化流程的工作,晨然决定为自己换个环境。
在新一家 AI 创业公司里,晨然实现了全远程办公。每天可以选择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完成工作。下午三点,与 PConline 通话中,晨然正走在路上。
" 这样的工作比较符合我 P 人的属性。" 晨然笑着说。
环境的改变让晨然负责的模块增多,与 AI 的协作也更加深入。
" 我现在是负责全栈 AI 开发。但是像以前,我是没有机会去完整地写一个后端系统,现在我知道了如何用 AI 模型去完成。可以说,我的能力范围就是 AI 模型,所以 AI 越来越强,我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不再过度关注 " 如何训练模型 ",而是聚焦 " 如何更好地应用模型 "。一个潜在的共识正在浮出水面—— AI 或许就是打通 " 任督二脉 ",拓展个人能力边界的关键。
这样的潜在共识让 AI 撑起了创业市场的新一轮叙事。路演现场挤满了手握产品的 AI 工程师们。
在奇绩创坛 2024 春季路演项目中,81% 的创业项目都与 AI 相关。据工信部统计,中国 AI 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 4500 家。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创业项目背后的团队或多或少都带着互联网大厂的标签。
自从去年 2 月,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亲自下场创业 AI 之后,有媒体统计,至少有 34 位互联网大厂高管转向 AI 创业。
小红书上也兴起了一波 AI 创业的自媒体。他们的个人主页上往往带着明显的格式:前 xx 大厂,(或再带上 P8/P9 的职级),现 AI 创业 +xx 赛道。
火山引擎副总裁冯书云曾公开预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小型规模的公司," 这样的公司不会雇很多人,但是可能会接入很多 AI"。
在这场 " 万众创新 " 的洪流中,AI 工程师的角色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抖音等 Super App(超级应用)的出现使得张小龙、张一鸣这样的产品经理来到台前,接受着大众的鲜花和掌声。产品经理也一度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岗位之一。而工程师则多位于幕后,承担着底层技术的压力。
如今来到了 AI 时代,两者的角色正在不断融合。
这一点,晨然深有体会:" 在做产品的过程中,有很多关键决策是原本只写代码的工程师很难想到的。" 以 AI 视频应用 Runway 为例。在今年年初,OpenAI 的 Sora 模型亮相。前所未有的画面质感、逼真的皮肤肌理让整个 AI 视频赛道都陷入恐慌。
但作为同类竞品的 Runway 并没有选择继续和 Sora 在画质、逼真程度上竞争。而是专心做起了视频转绘——一种将普通视频转化为水彩、油画等不同艺术风格,但仍能保证主体一致性的功能。
" 对于 AI 视频来说,如何让用户讲出更好的故事才是它的本职工作。底层模型有多好用,对于用户来说很难感知。但保持角色一致性的功能,用户是能直观感受到的。" 晨然分享道。
人们常用 " 螺丝钉 " 来指代在分工高度精细的大厂里,个人的工作内容固定且重复。相比之下,AI 工程师更像是冲锋在前的 " 排头兵 ",调用各方面能力打开局面,为产品发展扫清障碍。
AI 工程师要清晰地了解自己产品的用户是谁,各个功能的业务逻辑如何。产品经理的洞察力和工程师的硬技术缺一不可。
AI 重构一切的道路上,仍有许多机会和想象空间等待挖掘。晨然相信,AI 工程师最有希望创造出真正有影响力的产品。
三、混战与选择
创业市场热情正酣,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里的 " 赢家们 " 也没有打算将机会拱手相让。
招聘网站猎聘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AI 相关职位同比增加 321.7%,投递该领網域的人才数量同比增长 946.84%。
随意点开几个招聘信息,一线城市的 AI 工程师月薪大概在 30,000 元至 50,000 元之间,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月薪可以突破 80,000 元。
AI 人才抢夺的战火也逐渐蔓延到校招。
百度宣布 2025 届校招将发 3000+Offer,约 80% 为 AI 相关技术岗位;
阿里巴巴的技术类岗位占比超过 80%;
京东宣称,今年将进行行业最大规模的校招 ……
" 大概是从 2024 年上半年开始,关于 AI 业务的招聘需求明显增加。" 科大讯飞招聘负责人 cc 接受 PConline 采访时说道。市场上的人才竞争愈发激烈。
" 一般技术岗位都是硕士起步,而且相关的经历、项目、实习、论文最好对口。" 据 cc 介绍,各家大厂也十分大方。像科大讯飞,普通的应届生也可以达到 35w 年包水平。
曾有人评价,现在的就业市场属于 " 买方市场 ",人才需求供过于求,导致求职者之间竞争激烈。然而,AI 工程师的岗位却截然相反,大厂之间卷到飞起。
cc 分享今年校招自己正在跟进的一位候选人,在 HR 面试环节,候选人表示自己手上有好几个大厂 offer,也明确说了其它大厂给出的待遇,着急的 cc 打算继续加码薪资,吸引人才。
这种情况还很常见。
小红书上有一个专门的话题叫做 #offer 选择 #。发帖人往往手拿 5、6 个,甚至更多 offer,希望网友们从发展、待遇等各方面一起优中选优。
面对 AI 时代的风口,互联网大厂往往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人力配合、产品护城河等优势。这种 " 背靠大树好乘凉 " 的大厂也吸引了不少 AI 工程师的驻足。
如今,AI 工程师们开始分流至两条不同的道路——在小而美的创业公司得到全方面的成长,或是在大而全的上市公司得到强力有劲的资源支持。
不论是哪条路径,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地探索构建商业模式,搭建自己的护城河。但奇怪的是,期待中的 AI 产品 " 大爆发 " 却没有到来。
让我们放慢脚步,回看网络的发展历史:
2010 年 iPhone4 发布,移动互联网有了清晰的能力框架。在线广告、交易佣金、付费服务的商业模式也逐渐清晰。大批移动原生创业者入局。在热情最高涨的 10 年代,街头的沙县小吃里,谈的都是几百万的创投项目。
随后开始进入移动应用的爆发年。
但 2023 年 ChatGPT-4 发布后,原本以为是 "AI 应用元年 " 的 2024 年,却鲜有能够破圈并持续盈利的产品出现。甚至连资本市场也陷入了持续下跌的情况。
据研究机构 CB Insights 发布的《AI 行业现状报告》显示,2023 年,中国 AI 领網域投融资数量约为 232 笔,同比下降 38%;融资总额约为 20 亿美元,同比下降 70%。
随着玩家们陆续落座,资本密集的大模型比赛结束。整个 AI 市场,很少再听到像月之暗面那样高额的投资新闻。
最初的投资热情逐渐让位于现实,投资者们对 AI 越来越谨慎。
另一方面,一个来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 老问题 " 横亘 AI 工程师的梦想与现实之间,那就是——如果自己的赛道被大厂 cover 了怎么办?
四、普通人的第三条路
大多数新兴行业的竞争格局都是从百舸争流到寡头共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 万众创新 " 之后,吞并、收购的主叙事随之而来。甚至有 " 被收购就是创业最好的结局 " 这样的论调。
移动互联网如此,AI 又是否会上演同样的剧情?
这种忧虑让不少 AI 工程师们一边怀着 FOMO(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的情绪,一边选择观望。
他们并不缺少 "Build something" 的激情,但大厂的高门槛和创业的高成本让他们更加谨慎。
在大厂和创业之间,其实还有第三条路。
火山引擎副总裁冯书云曾说,AI 是工业革命级别的事情,再小也是移动互联网出现一样的浪潮。如何入局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但 " 创新 " 之前,可以先选择开始 " 创造 "。
晨然分享自己的经历,在加入创业赛道之前,他先成为了创作者,做到 Build in public。
" 我在进入大厂两三个月之后就决定自己不会在这里久呆。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公共领網域发表自己的思考和作品,以此来构建自己的一个社媒身份。"
晨然选择的第一步是见更多的人,参加创业社群等活动,在最接近市场的地方获得最及时的反馈。
之后,晨然也不断地分享自己做的作品,公开自己的工作流。而如今的工作岗位也是因为公司的 CEO 看到了他的公網域表达,彼此观念契合,就顺利入职了。
Ryan 也十分认同 "Build something" 的快乐。
当时站在台上,宣布 Adventure X 开幕式时,Ryan 的第一感觉就是自豪。来自一个 Builder(创造者)的自豪。
" 我去创业的目标并不是因为我想赚钱什么的,而是我做了一个产品,希望它能够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也是黑客松的意义所在。"
AdventureX 也迎来了 2025 的新篇章,Ryan 透露,团队正在筹备新一期活动的招募。
写在最后
2022 年 11 月,ChatGPT 正式发布。
仅三个月后,BAT、字节、华为等巨头纷纷下场,百川智能、智谱 AI、月之暗面等初创企业陆续现身其中。各大厂达成了惊人的一致,共同开启 " 百模大战 "。
狂飙 200 多天后,今年 5 月,轰轰烈烈的大模型价格战又敲响战鼓。
三个月的 " 傻瓜視窗期 ",不到一年就进入了弱肉强食的 " 黑暗森林 " 阶段。AI 以出乎意料的速度革新着市场的格局。
人人都在争夺的下一个时代的话语权。
在这一切发生的十几年前,Stack Overflow(一个国外的程式员问答平台)上出现过一个问题——在十年内,程式员这个职业会被 AI 淘汰吗?
有一个回答得到了高赞:如果有一天,AI 能够听得懂人类语言并且自己完成编程任务,完美替代了工程师。那么,这个 AI 依旧需要有人告诉它需求是什么,如何执行。这个人的工作就是新一代程式员,只不过工作方式改变了。
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但绝不会相同。
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的边界相对清晰,搭配不断增长的智能手机普及率,最终迎来了移动盛世。
但 AI 技术的边界在哪里呢?目前还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技术层不断变动,用户的认知也面临巨大的鸿沟,市场一片混沌。
但毫无疑问的是,那个点燃火把,照亮新时代的人,就在这群怀有创新激情的 AI 工程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