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中部第一城,正在失去“边界感”,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新华社
拿下第七个国家级都市圈,武汉向东的步伐不断加快。
过去 35 年里,武汉东湖高新区,即 " 武汉 · 中国光谷 " 成为代表武汉未来的 " 旗帜 ",也是其向东发展的支点—— 1984 年以来,光谷几度向东、向南扩容,用占武汉 6% 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 14% 的 GDP。
不论何种维度,光谷似乎都足够成功。不过,倘若在都市圈视網域下,仅仅只有光谷还不够,武汉还需要更大的 " 破圈 " 动力。
去年 12 月,《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被国家发改委批复,提出要 " 积极推动武汉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 "。令外界关注的是,曾被形容为 " 一头狮子带着一群羊 " 的武汉,如何破圈带团?如今看来,是向东,再向东。
其中的关键落子,就是从去年开始浮出水面的武汉新城。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武汉新城建设不断升温——
5 月 8 日,武汉市党政代表团赴广深学习考察,专门举行 "2023 武汉招商引资暨武汉新城推介大会 ",带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商贸服务等产业约 200 亿的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5 月 17 日,湖北省省长王忠林出席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建设推进会时强调:" 要全力推进武汉新城建设、在打造主引擎上聚力突破 …… 尽快规划建设一批引领性、支撑性重大项目,做到能开尽开、能快则快。"
5 月 31 日,在城市(武汉)高质量发展论坛上," 武汉都市圈发展主引擎 "" 支撑长江中游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极核 " 也被频频提及。在光谷之后,武汉、鄂州间,一块 719 平方公里的省级新区正在逐渐崛起。这对于 " 中部第一城 " 武汉,又意味着什么?
向东,再向东
去年 9 月,湖北省召开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 武汉新城 " 概念被首次提出。这背后有何考量?
图片来源:《武汉新城规划》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对城叔分析,武汉都市圈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 " 首位都市圈 ",在都市圈范围内,要抓一个核心区,即武鄂黄黄。
" 武鄂黄黄规划中,有八大城市组团。其中,最重要的、发挥主引擎作用的就是武汉新城,它负责带动其他七个组团的发展,是武鄂黄黄乃至武汉都市圈发展的‘火车头’。"
他认为,把武汉新城这个新的增长点做起来,带动周边一片,这是武汉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 向东进,向鄂州、黄石、黄冈这个方向,顺着长江经济带发展主轴向前推进 "。
这也是武汉都市圈建设的重中之重。过去多年,武汉向东是光谷,但如今,光谷已经成为 " 起点 ",武汉新城则成为武汉向东——武鄂黄黄一体化的新支点," 向东,再向东 " 已经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趋势。
全程参与武汉新城规划的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黄焕,对于这一点感受颇深。
他直言,过去,武汉的空间发展是各个方向平均发力,而武汉新城的提出是一枚重要的 " 棋子 ",在 " 武鄂黄黄 " 都市圈中锚定了一个增长引擎,促进武汉从城市单中心的扩张转变为都市圈多中心网络发展,这是发展模式和理念上的重大转型。
这也是眼下武汉向东,再向东的重要逻辑。尽管 " 大武汉 " 由来已久,但武汉土地面积在同类城市中并不大——成都、杭州分别为 14335 平方公里、16850 平方公里,而武汉仅有 8569.15 平方公里,差距悬殊。这也是外界关于 " 武汉扩容 " 关注度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根据武汉 " 一主四副 " 的空间格局,光谷辐射鄂州、黄石等鄂东南城市,车谷加强与仙桃、天门、潜江等地的协作互动,临空港辐射引领孝感等地,长江新区辐射黄冈等周边地区。不过,效果却并不十分明显。
武汉城市圈研究会 2022 年 5 月发布的《2021 年武汉城市圈城市融合指数评估报告》显示,武汉与周边八市的融合度呈现 " 东强西弱 " 特征。
图片来源:湖北省 " 十四五 " 规划纲要
也因此,向东寻求率先突破,并不令人意外。" 武汉新城向东发展既是疏解,也是更大范围的聚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谈及,要重视增强聚集效应,以此推动工业、推动城市发展。
光谷,再放大
从规划范围来看,武汉新城地跨武汉、鄂州,已经远远突破光谷现有面积,但光谷仍然是其核心。东湖高新区 74.3% 的区網域面积纳入规划范围,占其总面积的 53.5%。
武汉光谷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秦尊文看来,武汉新城还是要依托光谷来发展," 光谷是它起步的一块基石。" 除了提供强劲的产业支撑,更重要的是,高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仍然还在这里。
过去五年来,光谷 GDP 从 1703.5 亿元上升至 2643.8 亿元,GDP 占武汉全市比重从 11.5% 上升至 14%,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光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 2308 家增长至 5249 家,占武汉 43.20%,成为代表城市未来的科技新城。
截至目前,光谷已汇聚 1.6 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是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和光纤光缆研制基地,中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和激光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链完善度位居全球第一。
而眼下,随着武汉新城建设推进,武汉向东联动鄂黄黄区網域,还将持续放大 " 光谷效应 "。
根据湖北省科技创新办公室印发的《加快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 — 2025 年)》,将全力将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打造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离岸科创集聚地、产业合作新高地。
具体而言,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以光谷为核心承载区,联动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辐射带动鄂州市、黄石市、黄冈市、咸宁市等地。
" 我们现在已经‘遍地开花’,东湖保税区有我们的生产厂,黄石有我们的智慧产业园,它要打造成全亚洲最大的光纤激光器制造中心。" 作为本土成长起来的激光行业龙头企业,锐科激光市场策划部主管段琦向城叔透露。
锐科激光生产的产品 图片来源:淡忠奎 摄
这也是持续放大 " 光谷效应 " 的直观体现。以黄石为例,截至 2022 年 4 月,黄石开发区 170 多家规上工业企业有 121 家与武汉配套,占比达 71.2%,已成为鄂东与武汉 " 光芯屏端网 " 产业联系最紧密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根据武汉新城规划,要建立武汉新城与周边地区多元化的区網域合作长效机制,探索共建共享共赢合作模式。跨区網域的省级新区落地,也给鄂黄黄与光谷的创新联动和产业联动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联动,鄂黄黄
" 在光谷有这样一个特色,我们在谈创新的时候不仅仅只谈创新,他非常关注产业,因为做出来的东西要被产业所接受。反过来产业界也非常关注创新,并不是说只把产品卖出去,而是不断地去跟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产品的技术改造来寻找下一个生长点。"
5 月 31 日,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总经理孙文娟告诉城叔,光谷已经形成 " 热带雨林 " 式的创新生态。作为武汉市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该院长期致力于服务光谷的创新和产业," 目前已经孵化企业接近 300 家 "。
去年 8 月开通运营的武汉东站 图片来源:新华社
通过长期数据挖掘研究,她发现,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并不是光、芯、屏、端、网五个产业链的简单加总,而是属于一个互相交叠、互相应用的过程," 别人东西不卖给你的时候,集群内部是能够形成一部分循环的 "。
这也是武汉光谷创新生态优势的缩影。从研发投入强度来看,光谷 2021 年是 8.7%,2022 年是 9.5%,2023 年预期达到 10%。在光谷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所占据的位置越发重要。
根据武汉新城规划,光谷片区和葛华片区要建设高精尖产业承载地和技术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区和未来产业先导区。
" 比如说黄石、黄冈等地,要引进高端人才的时候可能就有些困难。他们就在光谷设立离岸科创园或者离岸科创园中心,就在武汉招聘人才,为黄石、黄冈所用,效果非常明显。" 秦尊文指出," 创新策源 " 一方面是把武汉的力量吸纳进来做一些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周边城市的创新力量也可以集聚到这里,抱团发展,这是也武汉新城的重要出发点之一。
以此为支点,武鄂黄黄还要 " 抱得更紧 "。作为武汉都市圈 " 核心区 ",武鄂黄黄 GDP 占湖北全省 46.67%,常住人口占全省近 40%,地位十分重要。武汉如何联动鄂黄黄融合发展,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正成为武汉都市圈发展的关键。
根据规划,到 2025 年,武汉都市圈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 万亿元,年均增长 6.5% 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12 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78%。
要努力把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 " 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武汉新城,似乎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