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2025,特斯拉又要负增长?,欢迎阅读。
25/03/05
导语
眼下的它,大有一副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的架势。
作者丨崔力文
责编丨李思佳
编辑丨严旭霞
2024 年的特斯拉,经历了巨大的震荡。
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总结下来 " 内忧外患 " 均占据了一定的比重。按照马斯克的话说," 我们正处在第一增长曲线与第二增长曲线之间。"
或许,也正因如此,对于 2025 年的销量预期,变得十分保守,只喊出了同比增长 20%-30% 的目标。按照 180 万辆作为基础,简单换算下来,最高不超过 235 万辆。
望着这样的结果,只能说 " 曾经那个大杀四方,年年交付翻倍、赚得盆满钵满的特斯拉,已然一去不复返了。相反,当自身光环逐渐褪去,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同样陷入到了难熬的泥潭之中。"
不过,还是那个观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时间倒退回两个多月以前,相信大多数人都笃定的觉得,"2024 年特斯拉的表现够糟糕了,进入全新的周期不会再差了,该触底反弹了。" 但事与愿违的是,仅从过去 60 多天的表现来看,情况远比想象中的糟糕。
一方面,马斯克化身 " 马部长 " 之后,心思完全不在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身上,甚至还为公司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美国本土市场的日趋冷淡,以及欧洲市场的接近失守,都成为了无法回避的事实。
而就在本周,更大的 " 噩耗 " 再度袭来。
0
1
2 月在华销量 " 双腰斩 "
实际上,早在上月发布的文章《今年,特斯拉还有戏吗?》中,曾做出了以下一段判断:" 如果说身处中国车市凭借深厚的根基与肥沃的土壤其还能折腾一番,位于欧洲市场与美国本土市场,碍于种种阻碍,特斯拉感觉都有点悬了。"
换言之,正在进行中的这 365 天,能否完成既定销量目标,最大的决定因素全看在华能够冲到一个多高的位置。
可刚刚结束的 2 月,特斯拉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据乘联会发布的终端成绩单来看,其位于中国市场仅仅售出新车 30,688 辆,环比下降 51.5%,同比下降 49.2%。也就是说,出现了所谓的 " 双腰斩 "。
有关背后的原因,或与主力产品 Model Y 尚处代际切换有关,焕新版还未开启大规模交付;亦或是受到了春节假期的影响,订单层面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但值得警惕的是,作为特斯拉在华乃至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比亚迪 2 月销量却创下了同比新高,甚至连身为新势力造车小鹏 2 月也售出了 30,453 辆。
综上所述,今天文章的主角遭遇了又一个 " 滑铁卢 ",已然板上钉钉。
当然,就在最近,随着一位位焕新版 Model Y 车主正式提车,加之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一直有着季末冲量的习惯,3 月在华销量大概率又会逆势上扬。
只不过,这样巨大的波动,终归不是好事。
顺势,望向更深处,春节假期结束,特斯拉便急不可耐的针对焕新版 Model 3 推出 " 五年免息 + 限时赠送保险 " 的刺激政策,背后反映出的还是其订单层面的压力山大。毕竟,B 级纯电轿车板块早就一片红海,尤其是还得面临以小米 SU7 为首诸多竞品的撕咬。
无独有偶,虽然就目前了解到的信息而言,焕新版 Model Y 发布后迅速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但它同样成为了大家的 " 眼中钉 "、" 肉中刺 ",围攻之下日子并不算好过。
当然,FSD 的在华落地,的确在 " 科技属性 " 上为特斯拉找回了一定的面子,可碍于 6.4 万元的 " 天价 " 买断费,对于销量层面的影响仍十分有限。
而结合上述种种操作,无疑能感受到今天文章主角的急促与窘迫。复盘其手握有限的底牌之中,最大的希望肯定还是——焕新版 Model Y。
可更大的问题在于,仅仅凭借一款产品的输出,就能让特斯拉身处卷到窒息的中国车市力挽狂澜,不禁打上一个问号。
另外,继续抛出一组数据:整个 2024 年,在包含出海部分的贡献后,今天文章的主角在华销量为 91.6 万辆,相比 2023 年的 94.8 万辆已经有所下滑。
一旦 2025 年颓势蔓延,如果连中国市场都不及预期,那么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的销量目标大概率也将悬了。
2
" 负增长 " 绝不是危言耸听
平心而论,迈入新的一年,特斯拉迎来的更像是 " 天崩开局 "。
为此,资本市场给出了最真实的反馈。截至美国当地时间 3 月 4 日美股收盘,其股价跌幅再次达到 4.43%,报收于 272.04 美元。总市值一夜蒸发 406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 3000 亿元。
至于诱因,一方面还是因为,自从马斯克牵头特朗普政府的 " 政府效率部 ",推动联邦政府缩减开支,直接导致超 10 万联邦雇员被解雇,瞬间引发了全美多地爆发 " 反特斯拉 " 抗议活动。
3 月 1 日,纽约、伦敦等地的特斯拉门店遭示威者围堵,抗议者指责马斯克 " 利用技术专长削弱公共服务 "。
据悉,他们还计划 3 月晚些时候,举行更多的示威活动。涉及地区除了本土以外,还包括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
另一方面,3 月 3 日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 SEC ) 的公开檔案来看,特斯拉董事长德霍姆又出售了价值约 3370 万美元的公司股票。无独有偶,其在上月以相同的股数,同样套现了 4320 万美元。
而老板一心从政为公司带来的高风险,加之敏感时期高管的连续套现,均让外界对于特斯拉的前景感到信心不足。
不过,对于上述质疑,马斯克也在个人社交平台上霸气回应:" 特斯拉在未来 5 年内,将实现 1000% 的收益增长。"
但理性客观的讲,短短一句话终究还是在 " 画饼 "。几年前,他还承诺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会保证 50% 的年复合增长率,结果呢?
不吹不黑,今天文章的主角想要再度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必须拿出更多强有力的论据。奈何,眼下的它,大有一副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的架势。
整个 2 月,除了位于中国市场 " 双腰斩 ",身处欧洲市场譬如挪威、瑞典、丹麦也出现了同比大跌,幅度分别达到 48%、42%、48%。反观美国本土市场,有消息显示,同样只有约 4.2 万辆,同比下降 5.0%。
总之,特斯拉正位于全球经历着销量寒冬。以上三个板块的纷纷走跌,又一次佐证了抛给它的极限压力测试并没有结束。
都说,今天文章的主角过去之所以一飞冲天," 天时、地利、人和 " 缺一不可。而此刻,当 " 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 ",又该怎样进行调整与重塑,让我们且走且看。
至于最终,特斯拉能否从这场寒冬中突出重围,也将成为大家观察全球新能源车走向的关键风向标。
暗潮涌动之下,随时都在变化……
崔力文
爱车如命,
更爱电动汽车的小编一枚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