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高德又“擦边”,欢迎阅读。
@新熵 原创
作者丨三简 编辑丨尚加
高德大举加码本地生活后的隐患,正逐渐显露。
近期,有关高德服务商 " 助长 " 平台色情擦边一事引起关注,高德对于平台产品的监管问题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作为工具类 APP,找到生存方式至关重要。高德从打车业务开始就奠定了平台经济、聚合经济的基础,到后面口碑的合并,将自身的流量池成功盘活,走上了商业化的快车道。
但也是这种模式下,高德在监管方面 " 不作为 " 的遮羞布慢慢被掀开,同时平台低转化、高风险、长周期的特性,也在不断拉低发展潜力。
而无论是出行还是本地生活,都早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并且在一个平台上,牵一发而动全身,高德平台的形象和服务质量,如果无法稳定维持,大概率会让体系里的大多业务陷入困境。
高德 " 摆烂 ",监管成虚设
2014 年,高德地图的董事长俞永福曾表示,高德将去除广告,专注于地图导航。
此一时,彼一时。为了赚钱,高德不仅广告多了起来,也不仅仅满足于只做地图导航,而想要做一个开放式的生活服务平台。
用俞永福的话来说,高德地图要 " 用一张地图承载衣食住行 ",本地生活与目的地有关的业务都会以高德为中心。
2023 年初,高德和口碑正式合并,阿里旗下所有本地生活到店业务统一整合到了高德。而承载了阿里本地生活重担的高德动作很快,从模式上采取的依旧是打车业务的聚合模式,即引进成熟供应商,带着商家、带着产品进来,直接跟用户对接。比如,高德买电影票用的是淘票票;高德车市看资讯、查报价用的是汽车之家;订酒店用的是飞猪、同程 ...... 这样做的好处是成本低、起量快。
但仅一年后,追求高速发展使其动作出现了变形。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在高德平台上推荐的一些 SPA 店实体店名与平台上显示的并不一致,且存在销售人员推销柔式放松按摩项目,而这些项目实际上涉及特殊服务。
令人瞠目的是,在询问提供平台入驻的服务商时,其表示已帮助多家涉黄足浴店上线,甚至会指导商家如何 " 引诱 " 消费者。当被问及如果向高德地图反映某店有涉黄服务,该店是否会被下架时,合作商表示会偏袒商户,即使有投诉也不会下架。
一位业内人士对此分析道,这种情况明显是 " 通关系 " 的结果,平台运营权限很大,运营做得好就要和审核搞好关系,平时过不去的商家和项目,找特定的人就能过,审核速度也比别人快。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平台模式下较为常见,只不过无法定责,审核标准也存在灰色地带,审核人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处理就会动了运营的蛋糕,而在重运营的运作方式下,平台便成了 " 和稀泥 " 的角色,监管也形同虚设。
需要承认的是,本地生活涉及的衣食住行均是极其注重线下履约质量的服务,而平台聚合模式如何管控供应商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是个天然难题。但可以确定的是,平台监管不力,不但会助长非法商家气焰,还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难以培养用户使用心智,甚至让用户感到反感。
跳出本地生活,在打车业务上更能看到高德存在的监管难题。
网约车聚合,赚快钱甩黑锅
聚合出行平台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在短短几年内异军突起,成为高德这种流量平台变现的新路径。
通过聚合多家中小出行服务商,平台将海量订单分发给各个承运方,看似高效整合资源,实则孕育出了不少灰色地带。
最常见的就是面对大小不同、远近不同的网约车平台,高德与它们如何分割利益。
据悉,高德会基于运力服务商,通过平台获得订单的流水,按照一定比例收取佣金。高德相关负责人此前也回应称,高德收的是 " 信息费 ",具体基数以合同为准。
但相对于滴滴这种 " 直营 " 的打车模式,聚合打车的服务模式增加了更多环节,高德将订单分发到一众中小平台,中小平台再匹配订单给到具体的承运司机,分发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也就是订单的 " 转卖费 ",平台收取的转卖费有时甚至会高于实际承运平台的抽佣。
最终导致司机实际收入大幅缩水,乘客支付的车费大量流入中间环节,而非直接用于提升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这显然会影响用户的打车体验,甚至导致客源流失。
最为关键的是,作为聚合平台的高德,不但可以通过转卖订单获取高额利润,还逃避了原本应当承担的责任与风险,从而滋生了诸多问题,甚至将乘客和司机放到了对立面。
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乘客遭遇安全事故或损失时,责任划分变得模糊不清,聚合平台往往将责任推给提供服务的网约车平台,网约车平台可能推给具体的司机,乘客则陷入两难困境,导致维权难。
网约车聚合平台的出发点是流量变现,意味着它们不太可能像头部自营网约车公司那样,进行长期规划和深度的产业布局。聚合平台,要的就是即时性的抽佣盈利,所以相对于自营网约车公司,网约车聚合平台对合规性的把控力有限。
对外以低价吸引用户,对内持续压榨价值输出者的收益,这样的商业逻辑,最终只会将平台推向纯粹 " 敛财 " 的方向,并且对出行赛道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如此偏见的由来,是近些年来,高德打车长期存在的审核、监管缺失问题,在多次警示约谈乃至处罚后,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023 年下半年,高德打车就在 7 月 26 日和 31 日,先后遭到武汉市和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联合相关部门进行警示约谈。随后从 8 月份至今,高德打车的约谈 " 履历 " 中,又相继增加了上海、邵阳、连云港等地区的交通部门。尽管每次约谈的方向各有不同,但伴随约谈次数的累加,有关部门对高德打车的警示,也越发严厉起来。
去年一年,高德打车多次因为网约车 " 无证运营 " 的问题,遭到不同程度的处罚。去年 11 月邵阳地区对高德打车的专项约谈,更是将高德聚合平台下网约车管理的混乱,冠以 " 非法 " 二字。
或许在多次约谈和警示后高德打车已然有所动作,但考虑到目前高德聚合平台中,合作平台的数量已经超过 100 家,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小型网约车平台。积重难返之下,高德打车很难扭转出行业务的现状。
而从高频的约谈和处罚来看,高德打车似乎面对困难选择了 " 摆烂 "," 只管抽成,不管审核 ",已然成为高德打车难以彻底消除的偏见。
无解还是不想解?
无论是高德本地生活业务还是打车业务,本质都是平台经济、聚合模式下的产物,这种新业态需要更多授权,被赋予更大自主创新的权限,才能更好地创造性破坏。
也就是说,宽松审慎的监管环境有利于平台经济在初始阶段快速发展,但随着平台经济创新发展趋缓,其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日渐显露。平台企业、入驻企业、用户和个人等市场主体之间的契约不完全性,变成平台损害入驻企业和用户利益的工具,需要针对性加强规范监管。
事实上,聚合模式入场之后,网约车行业的结构从类出租车模式,演化出另一种更接近电商的模式——聚合平台 - 运营公司和司机 - 消费者的关系,等同于电商平台 - 卖家 - 消费者。
此前,行业监管依据以交通运营为主,近年来越来越多地依据电商管理办法,烟台等多地对违规调价重拳出击,就是基于《电子商务法》。
但电商交易过程中,平台的主体责任低于卖家,对比到网约车聚合至电商化的过程中,责任重点落到网约车运营公司身上。这就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如果出现恶性事件,有多少入驻聚合平台的中小网约车公司,最终能否承担得起主体责任?
从订单合规率来看,最近几个月高德不断下滑,也间接印证了随之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其管理难度也会直线上升。而聚合打车平台的收益本就建立在司机、网约车平台之上,一旦加强对接入平台的网约车监管工作,难免会增加运营成本,同时也会进一步挤压其利润空间,不符合自身利益。
不过正如早年的 B2C 电商、外卖餐饮,都出现过类似的问题,但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监管政策的完善,聚合平台的 " 免责 " 特权应当消失,并面对更大的监管挑战。
对于高德来说,无论是本地生活还是打车业务,劣币驱逐良币的方式一定不是正解,严格把关平台信息、相关公司的进入门槛,引导各行各业的良性竞争,完全合规化运营,才是高德做大网约车业务、盘活阿里本地生活的关键所在。只是利益熏心之下," 失控 " 或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