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小米汽车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生存逻辑,欢迎阅读。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生存之道:短期看品类,中期看效率,远期看自动驾驶。
小米汽车 3 月 28 日就要开产品发布会,借着小米汽车论述一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生存逻辑。
为啥要赶在 28 号之前写出来呢?
宁愿啪啪打脸,也不愿 " 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 "。
坐等打脸一:把逻辑放到最前面
之前我在微信中就说过,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生存之道:短期看品类,中期看效率,远期看自动驾驶。小米汽车要想立足汽车市场,也必然要过三关,即:品类创新、效率创新和自动驾驶。
品类创新淘汰赛
由于中国汽车市场逐渐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中心,而且是供销两端的双中心,在双重中心叠加的充分竞争的局面下,(新势力)新能源汽车在这个阶段胜出的必由之路就是品类创新。在充分竞争的格局下,只有品类创新才能同时保障一定的规模和利润空间,记住是同时保障。单方面保障一个维度对于新能源汽车是没有意义的。
所谓品类创新,就是新能源汽车厂商通过创新来定义或发现新的市场细分领網域(品类)。这涉及到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入理解和预判,以及开发出满足这些需求的独特产品。
成功案例之一就是理想。理想汽车通过推出 " 奶爸车 " 这一新品类,在价格占优、品类(大空间、舒适空间)和豪华方面形成一个竞争优势,成功吸引了特定消费群体的注意,并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五菱宏光 mini。
品类创新成功,晋级下一轮!失败,就是泥潭无边。
次轮淘汰赛是效率创新
一旦品类创新成功,就如同世界杯的淘汰赛从 64 强进入到 8 强之后拼的是板凳厚度一样,汽车在这个阶段拼的是效率。
效率创新比较宽泛,包括流程创新、工程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在汽车领網域包括但不限于: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以及提高销售和分销的效率等等。
在效率领網域,新能源领網域也有两位老师,分别是比亚迪和特斯拉。
比亚迪的效率来自于两点,一个是规模,一个是深度。作为新能源销量第一的比亚迪,其规模效应带来的运营优势是全面的;另外一点是比亚迪在汽车工业领網域的深度布局,这种供应链的成本优势是其他厂商无法比拟的。
特斯拉的效率也是来源两点:一个是规模,一个创新。特斯拉年出货量大概在 200 万的这个体量,虽然不及比亚迪的体量,但是它的车型更加集中,效率更高;比规模更加突出的效率优势是创新优势,特斯拉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创新来提升效率,别的汽车公司在生产汽车,而特斯拉在生产工厂,特斯拉可以创造出效率更高、流程更优的汽车工厂,而超级工厂就是例证。
有人可能会质疑,比亚迪怎么不需要品类创新就能晋级下一轮呢?首先比亚迪不是新势力,而是老手,而且是带着体量进场参赛的,另外比亚迪是有品类的,名字叫做小米,不是,叫做性价比。15 万以内,比亚迪就是王者的存在。
最后一个阶段是自动驾驶时代
虽然,当下国内的自动驾驶热热闹闹,又是激光雷达又是智驾的,说句不中听的:在车辆运营规模达到一定体量之前,即,在没有优质数据的前提下,自动驾驶的商业落地是痴人说梦,可以不予理会,国内车厂在到达特斯拉 FSD12 之前,是没有太多讨论的必要。
但是一旦熬过了前两轮的厮杀、带着足够体量将进入自动驾驶阶段,那么游戏规则就变了,而游戏规则就是由于自动驾驶技术改变的。
剩者为王的厂商将能够通过自动驾驶技术为核心整合各种资源提供全新的用户体验,从而转型为集消费电子、出行服务和智能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提供商。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下的新的商业新物种,集能源、信息、生活服务为一体的新物种。这将是从来没有过的新物种,就好比是一个集 " 国家电网 + 苹果 + 微信 + 丰田 " 为一体的新物种,渗透到生命的每个角度,就像 Homo Sapiens 出现在星球上一样,你不知道其上限有多高。
坐等打脸二:小米汽车的品类与效率小米的品类创新
作为第一款小米汽车 SU7,我个人判断是 SU7 将有更大的概率开创一个新需求,从而开发出一个新的品类。
这个新品类是一个结构,即:国民价格 + 豪华配置 + 性能车,在这三个维度上,叠加小米品牌的国民级的存在,小米有很大概率走出一个同时保障规模和利润的品类,这个品类的上限每个月的需求超过 2 万台。
而这个新需求可能就是:人们发现原来自己也需要爽一下、也可以爽一下,特别是有一些个群体,为生计忙前忙后,为生意鞠躬尽瘁,为生活鞍前马后的人们,他们也需要照顾或者被照顾一下感受,一款人车合一、贴心贴肺的性能车就是对自己的犒劳。
首战即决战,关键是不畏战。
小米的效率创新
前面两位老师的路,小米都走不了,无论是规模,还是特斯拉的创新亦或是比亚迪的深度,小米短时间都不能具备。小米的效率之路还是跟自己的禀赋特质有关,两个字" 共通 "。共通体现在如下几个环节:
1、销售渠道和市场的共通,包括小米现有产品的引流效率,共通就能分摊成本,提升效率;特别是人车家全生态对于效率的提升值得期待。
2、軟體研发和 IT 能力的共通。軟體能力的共通是显而易见的,还有没有浮出水面的能力可以被手机和汽车共同分摊。
3、供应端资源的共通,这里就不赘述了。
再在共通的基础上发展出其他的效率之术。
至于小米的自动驾驶,正如之前所言,在有规模体量之前,所有的说法都是虚妄,都可以忽略。
最后
跟其他车厂不同的是,小米汽车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小米造车不是小米集团极其配套企业的万人造车,而是亿人造车,全球上下有数亿人以各种方式参与了造车,口诛笔伐也好,良心推荐也罢,资本市场、汽车产业、同行友商、米粉米黑等等比小米汽车更早地粉墨登场,可以说:小米 SU7 是在全体网民和友商的集体监督(威慑)之下进行的,有这么多专家和友商全程 360 度无死角的威慑,我们有理由相信小米造车不敢马虎,一定是如履薄冰,同时也用料十足,值得期待。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宇宙第一定律,但有光就会有奇迹。
本文来自 " 量江湖研究院 ",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