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小米汽車及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生存邏輯,歡迎閲讀。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生存之道:短期看品類,中期看效率,遠期看自動駕駛。
小米汽車 3 月 28 日就要開產品發布會,借着小米汽車論述一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生存邏輯。
為啥要趕在 28 号之前寫出來呢?
寧願啪啪打臉,也不願 " 事前豬一樣,事後諸葛亮 "。
坐等打臉一:把邏輯放到最前面
之前我在微信中就説過,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生存之道:短期看品類,中期看效率,遠期看自動駕駛。小米汽車要想立足汽車市場,也必然要過三關,即:品類創新、效率創新和自動駕駛。
品類創新淘汰賽
由于中國汽車市場逐漸成為世界汽車市場的中心,而且是供銷兩端的雙中心,在雙重中心疊加的充分競争的局面下,(新勢力)新能源汽車在這個階段勝出的必由之路就是品類創新。在充分競争的格局下,只有品類創新才能同時保障一定的規模和利潤空間,記住是同時保障。單方面保障一個維度對于新能源汽車是沒有意義的。
所謂品類創新,就是新能源汽車廠商通過創新來定義或發現新的市場細分領網域(品類)。這涉及到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入理解和預判,以及開發出滿足這些需求的獨特產品。
成功案例之一就是理想。理想汽車通過推出 " 奶爸車 " 這一新品類,在價格占優、品類(大空間、舒适空間)和豪華方面形成一個競争優勢,成功吸引了特定消費群體的注意,并在市場上取得了成功。另外一個例子就是五菱宏光 mini。
品類創新成功,晉級下一輪!失敗,就是泥潭無邊。
次輪淘汰賽是效率創新
一旦品類創新成功,就如同世界杯的淘汰賽從 64 強進入到 8 強之後拼的是板凳厚度一樣,汽車在這個階段拼的是效率。
效率創新比較寬泛,包括流程創新、工程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在汽車領網域包括但不限于:優化供應鏈管理、提升生產規模、降低成本以及提高銷售和分銷的效率等等。
在效率領網域,新能源領網域也有兩位老師,分别是比亞迪和特斯拉。
比亞迪的效率來自于兩點,一個是規模,一個是深度。作為新能源銷量第一的比亞迪,其規模效應帶來的運營優勢是全面的;另外一點是比亞迪在汽車工業領網域的深度布局,這種供應鏈的成本優勢是其他廠商無法比拟的。
特斯拉的效率也是來源兩點:一個是規模,一個創新。特斯拉年出貨量大概在 200 萬的這個體量,雖然不及比亞迪的體量,但是它的車型更加集中,效率更高;比規模更加突出的效率優勢是創新優勢,特斯拉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和流程創新來提升效率,别的汽車公司在生產汽車,而特斯拉在生產工廠,特斯拉可以創造出效率更高、流程更優的汽車工廠,而超級工廠就是例證。
有人可能會質疑,比亞迪怎麼不需要品類創新就能晉級下一輪呢?首先比亞迪不是新勢力,而是老手,而且是帶着體量進場參賽的,另外比亞迪是有品類的,名字叫做小米,不是,叫做性價比。15 萬以内,比亞迪就是王者的存在。
最後一個階段是自動駕駛時代
雖然,當下國内的自動駕駛熱熱鬧鬧,又是激光雷達又是智駕的,説句不中聽的:在車輛運營規模達到一定體量之前,即,在沒有優質數據的前提下,自動駕駛的商業落地是痴人説夢,可以不予理會,國内車廠在到達特斯拉 FSD12 之前,是沒有太多讨論的必要。
但是一旦熬過了前兩輪的厮殺、帶着足夠體量将進入自動駕駛階段,那麼遊戲規則就變了,而遊戲規則就是由于自動駕駛技術改變的。
剩者為王的廠商将能夠通過自動駕駛技術為核心整合各種資源提供全新的用户體驗,從而轉型為集消費電子、出行服務和智能生活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提供商。這是一個新的時代下的新的商業新物種,集能源、信息、生活服務為一體的新物種。這将是從來沒有過的新物種,就好比是一個集 " 國家電網 + 蘋果 + 微信 + 豐田 " 為一體的新物種,滲透到生命的每個角度,就像 Homo Sapiens 出現在星球上一樣,你不知道其上限有多高。
坐等打臉二:小米汽車的品類與效率小米的品類創新
作為第一款小米汽車 SU7,我個人判斷是 SU7 将有更大的概率開創一個新需求,從而開發出一個新的品類。
這個新品類是一個結構,即:國民價格 + 豪華配置 + 性能車,在這三個維度上,疊加小米品牌的國民級的存在,小米有很大概率走出一個同時保障規模和利潤的品類,這個品類的上限每個月的需求超過 2 萬台。
而這個新需求可能就是:人們發現原來自己也需要爽一下、也可以爽一下,特别是有一些個群體,為生計忙前忙後,為生意鞠躬盡瘁,為生活鞍前馬後的人們,他們也需要照顧或者被照顧一下感受,一款人車合一、貼心貼肺的性能車就是對自己的犒勞。
首戰即決戰,關鍵是不畏戰。
小米的效率創新
前面兩位老師的路,小米都走不了,無論是規模,還是特斯拉的創新亦或是比亞迪的深度,小米短時間都不能具備。小米的效率之路還是跟自己的禀賦特質有關,兩個字" 共通 "。共通體現在如下幾個環節:
1、銷售渠道和市場的共通,包括小米現有產品的引流效率,共通就能分攤成本,提升效率;特别是人車家全生态對于效率的提升值得期待。
2、軟體研發和 IT 能力的共通。軟體能力的共通是顯而易見的,還有沒有浮出水面的能力可以被手機和汽車共同分攤。
3、供應端資源的共通,這裏就不贅述了。
再在共通的基礎上發展出其他的效率之術。
至于小米的自動駕駛,正如之前所言,在有規模體量之前,所有的説法都是虛妄,都可以忽略。
最後
跟其他車廠不同的是,小米汽車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小米造車不是小米集團極其配套企業的萬人造車,而是億人造車,全球上下有數億人以各種方式參與了造車,口誅筆伐也好,良心推薦也罷,資本市場、汽車產業、同行友商、米粉米黑等等比小米汽車更早地粉墨登場,可以説:小米 SU7 是在全體網民和友商的集體監督(威懾)之下進行的,有這麼多專家和友商全程 360 度無死角的威懾,我們有理由相信小米造車不敢馬虎,一定是如履薄冰,同時也用料十足,值得期待。
熱力學第二定律是宇宙第一定律,但有光就會有奇迹。
本文來自 " 量江湖研究院 ",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