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小鹏汽车的猛药给自己打上了“比亚迪平替”的标签?,欢迎阅读。
文 | 新能源行业观察
曾经以 " 高端智驾 " 为标签的小鹏,现在玩上了性价比。
包括近期刚刚上市的改款 G6 和 G9 在内,其旗下目前在售车型,多一半聚焦的都是 20 万元级以下市场。
小鹏 " 低价 " 这味药倒是药方有效,11.98 万元起的小鹏 MONA M03 上市半年多时间,交付量即将突破 10 万辆。但用价格来换销量,难免也会让小鹏产生新的隐忧——会不会被贴上网约车标签。
事实上,在我们的接触中,已有不少车主将小鹏 MONA M03 和小鹏 P5 等车作为比亚迪的平替,跑起了网约车。
3 月 18 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财报会议上表示,到 2026 年年底,小鹏将会横跨在 10-50 万价格段,从紧凑型到大型各个主流的细分市场具备更完整的产品布局。
似乎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数日后,小鹏汽车给自己进行了更名,增加了 " 集团 " 二字,从广东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广东小鹏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不过," 霸总文学 " 在未来能发挥多大功效?
1. 小鹏的平价战略,抢了比亚迪的饭碗?
从 " 高端智驾 " 到价格屠夫,小鹏的彻底转变,似乎是受到 MONA M03 及 P7+ 两款车型市场反响的影响。
去年 8 月底,小鹏汽车面向 15 万元级以下市场打造的 MONA M03,自上市以来销量便一路走高,不仅在第二个月就实现了交付量破万,还连续六个月摘得 A 级纯电轿车销量冠军头衔,更在短时间内撑起了小鹏汽车近一半的销量。
图 / 小鹏 MONA M03 蝉联 6 个月 A 级纯电轿车销冠
同年 11 月,小鹏 P7+ 上市,成为了小鹏汽车 2024 年销量的另一助力,占 12 月小鹏 3 万交付量的三分之一。
两款流量产品的加入,让小鹏汽车逐渐从 " 青黄不接 " 的落后时期回暖,2024 年累计销量达 19 万辆,同比增长 34%。尤其是小鹏 MONA M03,上市后一直保持着月销过万的表现,将垫底新势力的小鹏拉了起来。
MONA M03 是怎么做到的呢?
最直接的原因,或许与价格优势有关。
MONA M03,不同于小鹏汽车以往的产品调性,其所聚焦的价格区间已然下探至 15 万元级以下,而这一市场一直以来的最大生态玩家是比亚迪。
总揽比亚迪近些年的销量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下的汽车消费市场中,预算在 15 万元以下的消费者应当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市场用户普遍对价格极为敏感,追求高性价比的车型。
在此基础上,再叠加上小鹏汽车的智能化标签,能引起一大波消费者共鸣自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北京的吕先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据了解,吕先生原本计划购买的车型是比亚迪秦 L EV,但等到 3 月 23 日,该款车正式上市发售后,他又变卦了,转头找小鹏销售下定了一辆 MONA M03。" 以前对比亚迪秦很心动,但后来发现小鹏 MONA M03 续航更长,还有辅助驾驶功能,价格反而更低。"
" 我买车更多还是出于代步的想法,经济实用是我买车的首要条件,以前也看过小鹏这种新势力的车,但有点超预算,如今 MONA M03 这款车对我来说就很合适,不仅价格便宜、外观个性,配置也明显高于比亚迪同价位车型。" 小鹏 MONA M03 车主王女士如是说。
同上述两位消费者看法相同不在少数。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小鹏的车价格下调,对他们来说是好事,能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心仪的车。
所以,小鹏翻盘市场,于今年 1-2 月甚至坐上了新势力销冠,其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以价换量。
2. " 低价药方 " 是把双刃剑
" 平价战略 " 这条路确然为小鹏汽车带来了短期利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前路一片坦途,毫无隐忧。
拉长时间线,2021 年,小鹏汽车曾以年销 9.8 万辆的成绩夺得造车新势力年度销冠。彼时,其核心销量贡献来自多款主力车型的协同发力,覆盖 15 万元 -40 万元级市场。
具体到车型,那一年,最高售价超过 40 万元的小鹏 P7 以高端定位和技术优势成为小鹏的销量支柱,斩获当年新势力纯电车型第一名;小鹏 P5 以激光雷达和城市 NGP 功能强化了品牌智能化标签;小鹏 G3 则以性价比和实用性优势,在紧凑级 SUV 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回到当下,依上文所述,在小鹏对外释放的信息中,此次销冠成绩的主要贡献者是一张低价牌—— MONA M03。
从曾经产品覆盖低中高市场,到如今的过度依赖低端市场,小鹏汽车的发展之路不免有越走越窄之嫌。
汽车市场中,部分自主品牌因过度依赖低价策略而陷入品牌形象固化困境,最终被贴上 " 网约车专用 " 标签的案例,便是对此最好的说明。
多名小鹏汽车老车主在社交平台发文,坦言了自己的担忧。" 之前开我那辆 2022 款 G9 出门的时候,一直觉得挺有面子的,可现在小鹏出了这么多低价车,就连 G9 价格也打到了 30 万元以下,以后开出去会不会让人觉得没等級啊?"
"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车价降了这么多,谁知道以后小鹏的服务和质量会不会也跟着缩水。"
潜在消费者的疑虑更为直接。多名计划购买 25 万元以上车型的用户表示," 小鹏多款车都大幅降价后,反而不敢买了,一是担心品牌撑不起这个价位,二是担心产品质量问题。"
当然,有人欢喜有人愁。部分 15 万元级市场的潜在用户则认为,小鹏的 " 低价牌 " 很亲民,让他们在选车时,除了比亚迪,还有其他可能选项。
需要关注一点,除了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问题,小鹏汽车还面临着资金链紧张的困境。
2024 年小鹏汽车财报数据,从表面来看,其全年业绩已然有了相对可观的改善,全年总收入达 408.7 亿元,同比增长 33.2%;净亏损收窄至 57.9 亿元。
图 / 小鹏汽车 2024 年财报部分数据
但,从现金储备来看,小鹏汽车 2024 年 497.4 亿元的流动资产总额相比 2023 年少了 47.8 亿元。与此同时,小鹏负债情况却在增加,2024 年 398.6 亿元的流动负债总额相比 2023 年高出了 37.5 亿元。
3. 小鹏的高端故事还能讲下去吗?
目前,忽略连续月销不足千辆的小鹏 X9,和价格下探到 25-30 万元市场的 G9 不计,小鹏旗下其余车型的售价均已来到 25 万元以下。
毫无疑问,这种价格策略的调整在缓解短期销量压力的同时,也正在重塑小鹏汽车在消费者眼中的品牌调性。
90 后薛凯(化名)在对比了新款小鹏 G9 和蔚来 ES6 后,最终选择了后者。" 两年前我可能会毫不犹豫选小鹏,但现在它整体产品价格都降下来了,就感觉品牌等級也下降了,预算 30 万以上的话感觉蔚来的服务和品牌调性会更贴合我的需求。"
李露(化名)原来驾驶的是一辆 2021 款小鹏 P7,今年置换时她转而选择了极氪 7X。" 现在随着小鹏新车价格的不断下调,其在二手市场的贬值速度也在增加,这让我对小鹏的高端化印象大打折扣。"
" 选代步车,小鹏、比亚迪这类低价品牌肯定是我的首选,但如果未来买车预算在 20 万元以上的话,我可能会优先考虑蔚来、问界等品牌。" 小鹏 MONA M03 准车主吕先生坦言道。
与诸多消费者的接触中,大多数中产阶层消费者认为,品牌调性比单纯的参数更重要,是影响他们购车决策的关键变量。
当品牌溢价能力逐渐减弱,小鹏后续再想要重新冲击高端市场的难度或将大幅增加。
目前,汽车市场中已有先例。部分车企曾经为了追求销量,大量推出低价车型,虽然短期内实现了销量大幅增长,但品牌形象也随之受损。当该车企试图向上突破,推出高端车型时,消费者并不买单,导致其在高端化道路上屡屡受挫。
同时,随着高阶智驾逐渐成为新能源市场标配,小鹏的技术护城河优势或许也会被削弱。截至目前,实现 " 车位到车位 " 的汽车品牌已有鸿蒙智行、理想、极氪等多家。
不少消费者透露,现在想买配备高阶智驾的车,可选择的国产品牌有很多,而这些品牌的调性会更贴合 " 高端智驾 " 标签,相比之下,小鹏原有的技术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
由此,小鹏的平价战略虽缓解了短期生存压力,却可能牺牲长期品牌价值。未来,小鹏若无法在高端化、以价换量、技术中找到新平衡点,恐将陷入 " 下沉市场内卷 " 与 " 高端市场边缘化 " 的双重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