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去年银行薪酬大曝光:交行人均43.55万领跑六大行,民生高管薪酬总额最高,欢迎阅读。
随着 2023 年的上市银行年报陆续披露,银行 " 打工人 " 的薪酬也浮出水面。
自从 2022 年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金融企业高管及对风险有直接或重要影响岗位的员工,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薪酬总额的 35% 后,银行也出现了减薪潮。
总体来看,在行业整体降薪的大趋势下,虽然去年银行业整体面临着较大的营收压力,六大行人均薪酬普涨,其中交行更是以人均 43.55 万的薪酬大幅超越其他五大行,而股份行虽然普降但是人均薪酬则仍有绝对优势。另外,反向讨薪成常态化,多家银行披露了该数据合计追索近 1 亿。
交行人均 43.55 万领跑六大行
2023 年,六大行人均薪酬均超 30 万元,其中交通银行人均薪酬高达 43.55 万元位列第一。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 2023 年人均薪酬均达 34 万元,相差并不大。不过同比来看,除了建设银行外,其余五家银行人均薪酬都有不同程度上涨。
人均薪酬有非常多的考量因素,包括了员工人数,战略规划等等方面,每家银行各自情况略有不同,都在有序继续推进员工结构的调整、优化。
例如工商银行去年人均薪酬 34.24 万元,2023 年该行有员工 419252 人,相较于 2022 年的 427587 人下降了 8335 人,是六大行中人数下降最多的银行,特别是运营与综合保障类岗位,去年减员超过 5500 人,这些岗位对银行的创收贡献相对较低。
对于员工人数的下降,工商银行董事长廖林在近日召开的业绩会上表示,工商银行数字劳动力的年工作量相当于 3 万人,所以员工总量是下降的,但是机器人替代已超过 3 万人。
这背后也反应了各行岗位方面的倾向偏好。例如交通银行尽管员工人数相对较少,共计 94275 人。但该行在年报披露到,境内银行机构金融科技人员增加 1900 人。
另外一个现象是,交行境内银行机构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接近 90%,而工行、农行分别仅 77%、72%。
中国银行人均薪资在六大行中排名第二,是六大行中涨幅最大的银行,人均薪资为 35.78 万元,相较于 2022 年的 33.54 万同比增长 6.68%,各项数据变化不大。
虽然建设银行的人均薪酬略有下降,是六大行中唯一下降的银行,但其仍然位居第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建行员工数量增加了 24283 人,是增员最多的银行,达到 376871 人。数据显示,建行 " 综合管理业务 " 人员多了 24440 人和 " 附属公司员工 " 多了 23347 人,而其他人员则减少了 19123 人。
股份行薪酬总额普降,但人均绝对值仍有优势
从薪酬增速来看,六大行去年增速明显高于股份行。但是从人均薪酬来看,股份行还是有不少优势的,这背后也反应出在当下息差持续收窄的环境下,国有行的发展韧性更足。
在股份行以及城商行梯队中,人均薪酬的绝对值要大幅高于六大行。中信银行、浙商银行、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的人均薪酬领跑,分别为 59.54 万元、58.41 万元、58.26 万元和 55.81 万,均超过了 55 万元,属于第一梯队。即便如此,作为领头羊的中信银行人均薪酬绝和去年相比却下滑 3.86 万元。
在 2023 年除去六大行外,只有浙商银行薪酬总额同比增长 14.72% 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招商银行薪酬总额仅同比增长 4.79%。其他例如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等薪酬总额都出现了同比下降,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另外,在股份行中,兴业银行的裁员幅度最高,去年兴业银行员工总数少了 3271 人,降幅近 5%。
纵观这两年变化,股份行薪酬总额虽然普降但还是领先于六大行,银行与银行间人均薪酬差距正在缩小。
民生银行高管薪酬总额最高超第二 2 倍
从近几年披露数据可以发现,不少银行的高管选择了带头降薪,多家高管薪酬排名靠前的银行已连降三年。
据蓝鲸新闻不完全统计,2023 年银行高管薪酬总额前三名为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分别为 4681.7 万元、2108.49 万元、1941.98 万元。
在披露年报的 A 股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董监高平均薪酬下降幅度最大,从 2022 年的人均 256.23 万元下降至 2023 年的人均 128.37 万元。
但是也有例外情况,2023 年光大银行董监高平均薪酬同比涨了不少,从 2022 年的人均 92.67 万增长至 117.14 万,涨幅为 26.4%。
或许是因为六大行董监高有较为严格的薪酬限制,六大行董监高总体的平均薪酬不超过 60 万元。
而从各行一把手董事长来看,四大行中,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薪酬最高,为 93.93 万元,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薪酬最低,为 67.63 万元。
股份行董事长中,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最高,为 373.52 万元;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最低,为 93.43 万元。
在城商行梯队中,泸州银行董事长游江的薪酬由 2022 年的 148.4 万元,增长到 2023 年的 178.1 万元,加薪约 30 万。
" 反向讨薪 " 成常态化,多家合计追索超 9900 万
银行业一直以来被大家认为是高薪行业 " 金饭碗 "。
然而近几年来看,银行业员工想要顺顺利利拿到全部的工资绩效已非易事,到手的薪酬有可能被追索已然成为行业共识。
这背后是也是行业发展到现在的一个缩影,由于近几年大量坏账出现,银行的经营情况并不像十几年前那么好了。例如一些客户经理手上如果有太多的不良贷款产生,那么银行会根据风险认定结果采取相应的追责措施,不仅可以停止支付未支付的部分或全部薪酬,并且可以对已经发放的绩效薪酬予以追回。
随着今年上市银行年报的陆续发布,已有不少银行在年报中披露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相关情况。
截至 4 月 2 日,招商银行、中国银行、渤海银行、哈尔滨银行、天津银行等已披露 2023 年向员工追索扣回绩效薪酬具体金额,合计超 9900 万元。
招商银行的年报显示,其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 4329 万元,涉及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员工 4415 人,占员工总数的 3.79%,追索员工比去年增加但是总金额却减少了。数据显示,在 2022 年招行共对 2876 名员工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总金额为 5824 万元。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银行进行了绩效薪酬的延期支付。例如,天津银行和东莞农商银行延期支付金额均超亿元,天津银行实施绩效延期支付合计金额为 1.66 亿元,东莞农商银行实施绩效延期支付对象合计 2460 人,合计金额为 1.1 亿元。瑞丰银行、威海银行及甘肃银行延期支付的金额分别为 8628.09 万元、7964 万元、4464.64 万元。
业内人士认为," 反向讨薪 " 已成为行业的常态化措施,这样能确保绩效薪酬支付期限与相应业务的风险持续期限相匹配,无论对员工还是银行都能平衡好更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