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中国最“弱”省会,绷不住了,欢迎阅读。
强省会还是多中心,这是一道难题。
我国内地共有 27 个省会 / 首府,GDP 总量最高的广州超过 3.1 万亿,最低的拉萨不足 1000 亿元,不及东部县级市。
然而,广州不是通常意义上的 " 强省会 ",拉萨也不是大众话语中真正的 " 弱省会 "。
衡量省会的强弱,看的不只是 GDP 总量,更重要的是省会 GDP 占全省的比重。
谁是名副其实的 " 强省会 ",谁又是 " 弱省会 "?
一
最强省会和最弱省会,都出人意料。
省会经济占全省比重,一般以省会 " 经济首位度 " 来衡量,这里的首位度是大众媒体约定俗成的概念,与学术上有一定区别。
一般而言,省会 GDP 占全省比重超过 30% 的可视为 " 强省会 ",低于 20% 的多被视为 " 弱省会 "。
如果省会经济比重占比超过 50%,则是强省会的极端,堪称 " 一省一城 ";
反之,省会占比低于 15%,那就是彻彻底底的 " 弱省会 "。
以此来看,强省会几乎云集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而东部地区的省会首位度普遍位居中下游乃至垫底。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典型的强省会包括银川、长春、西宁、西安、哈尔滨、成都、拉萨、武汉、海口。
其中,成都、西安、武汉,堪称双重意义上的 " 强省会 "。
GDP 破万亿乃至 2 万亿,全省经济占比超过 1/3,在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最极端的还是银川、长春、西宁,省会经济占据全省半壁江山。
意味着在省会之外,几乎没有能独当一面的地级市。
西部省份地广人稀,产业结构单一,全省经济体量本身就不大," 一省一城 " 符合常态。
与之对比,典型的弱省会,包括南京、济南、呼和浩特、石家庄等地市,南京位列倒数第一。
有意思的是,这些省会在所在省份都不是经济第一大市,也不是人口第一大市。
省会在全省无法 " 一家独大 ",也难以形成对全省经济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南京与苏州,济南与青岛,呼和浩特与鄂尔多斯、包头,石家庄与唐山,都是如此。
二
最 " 弱 " 的省会,到底有多弱?
这里的 " 弱 ",不是经济实力之弱,而是 " 首位度 " 之弱,且是经济首位度、人口首位度双重意义上的弱。
南京、济南可谓 " 难兄难弟 "。
两城经济占所在省份比重双双不足 14%,南京更以 13.5% 位列倒数第一。
人口首位度更低。南京、济南常住人口均未突破 1000 万大关,占各自省份人口比重分别为 11.2%、9.4%,济南不足 1/10。
此前首位度最低的省会一直都是济南,2020 年济南借助合并莱芜,曾扳回一城。
过去几年,南京、济南一度双双喊出 " 强省会 " 的口号,但首位度双双不增反降,南京更从 14.4% 下降到 13.5%。
究其原因,南京、济南所在的江苏、山东两省,均以发展均衡著称,经济强市林立,县網域经济发达,百强市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梯队。
且不说江苏各大地级市素有 " 十三太保 " 之称,全部跻身 TOP100 城市之列。
就是山东,在青岛、烟台等万亿城市之外,也有以潍坊、东营、淄博为代表的众多工业大市。
" 多中心 " 只是结果,而非原因,背后更多是区位格局、产业结构与国家战略布局导致的结果。
三
南京、济南,为何沦为 " 弱省会 "?
弱省会的另一面,是 " 多中心 ",东部沿海省份普遍呈现 " 多中心 " 的发展局面。
一大原因在于港口。
全球化时代,谁靠近港口,谁就接近国际市场,足以获得发展先机。
外贸与制造业通常是同频共振,港口带动一众工业城市崛起,苏州、青岛、宁波、泉州等地都是如此。
其二,港口之外,计划单列市的政策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我国城市体系中,享受财政单列且为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最为醒目,这些城市与省会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目前,我国 5 个计划单列市都在沿海,包括深圳、宁波、青岛、厦门、大连。
所对应的广州、杭州、济南、福州、沈阳,恰恰都不是强省会。
其三,在都市圈和城市群时代,超级中心城市、大都市圈的虹吸效应同样不容低估。
南京之所以难以 " 一城独大 ",在于附近有上海这一超级城市的存在,上海大都市圈将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都纳入 " 势力范围 "。
事实上,苏州崛起的背后,正得益于与上海形成的 " 研发 - 制造 " 协同优势,再加上自身坐拥全国最多的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发展自然更胜一筹。
因此,南京、济南的 " 弱省会 ",都不乏客观因素,但人口集中度迟迟难以提升,存在感始终立不起来,却是不争的事实。
四
多中心时代,是否还需要强省会?
过去几年,南京、济南、沈阳、福州先后祭出打造强省会、竞夺国家中心城市的行动。
随后,南昌、贵阳、南宁、兰州等地更进一步,甚至喊出 " 省会强则全省强 " 的口号。
然而,这几年 " 强省会 " 的声音开始淡化,被省網域副中心取而代之,芜湖等部分地级市甚至发出 " 一城独大不是春 " 的直接宣示。
这背后,与最近一段时期的政策转向不无关系。
早在四五年前,从顶层设计提出 " 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
随后,国家层面出台多份檔案,要求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严控撤县建市设区。
因此,自从合肥、成都、西安、济南、长春 5 大省会完成合并式扩张之后,最近 5 年时间,再也没有城市合并的案例(参阅《又一个千万人口大市,诞生》)。
但问题往往要一分为二,一个普遍共识是:弱省份需要强省会,而强省份需要多中心。
道理很简单,只有经济强省才有打造多中心的底气,而欠发达省份如果资源过度分散,很容易沦为一盘散沙。
五
哪些地方适合强省会,哪些地方更需要多中心?
对于中西部的经济弱省来说,人口流失的局面需要扭转,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需要争取,国家战略需要竞夺,无不需要强省会赤膊上阵。
最新的人口数据揭示了这一点。
省網域人口普遍负增长,而省会人口却保持大增,某种程度上,省会正在成为吸引人口回流乃至争抢外地人才的蓄水池。
对于东部的经济强省来说,经济强市众多,省会想要一家独大也不容易。
关键是,区分好省会与经济强市之间的功能定位,让省会更好发挥省会功能,经济强市更多发挥经济功能。
至于中西部已经做大了强省会的省份,省会再继续膨胀,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做大都市圈,同时培育多个副中心城市,无疑有必要性。
强省会战略,追求的不是省会 " 一城独大 ",而是以省会存在感、竞争力的提升,抬升全省在全国的位置。
一个地方,如果连显眼的大城市都没有,何以参与区網域竞争、竞夺国家战略,何以在抢人大战、抢企大战中分得一杯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作者: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