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李恩临:真正的高手都懂得拆解,欢迎阅读。
就在刚刚,《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含预售)突破百亿,正式上映仅 16 天就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第 17 位。
从《黑神话 · 悟空》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国 IP 的崛起速度震惊了世界。
这样的奇迹是如何诞生的?
《黑神话 · 悟空》的制作人冯骥在一次采访中道出了真相:游戏不过是工业里的一个门类," 它无非也是做实验、推导,然后我们尝试去重现,这样一个流程 "。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特效镜头有 1948 个,仅一个锁链的元素,视觉团队就用了 4 个多月的时间来完成,攻克难题的同时也实现了技术突破。
所以,尽管伟大不能被计划,但可以被拆解。
创业也是如此,如果失去了拆解或者拆解的颗粒度不够,拆了但是拆得不细致,我们就会遇到各种大坑:
模式还没得到验证,就 All in 了,结果一点渣渣都没剩;看到了一个高毛利率的创业机会就开始干,结果忽略了隐藏成本;根据成本算好了定价,结果用户对这个价格并不买单……
李恩临老师作为创业导师,亲手指导过 200 多个创业项目,他说:" 创业不需要勇气,也不要憋大招。创业不是要么全活,要么全死,而是可以分阶段进行。"
在上周六的课程中,李恩临老师深入剖析创新落地的关键步骤,带你避开创业路上那些看似隐蔽却又极具破坏力的大坑。从拆解 " 憋大招 " 的误区,到精确把控拆解颗粒度,再到理清因果关系,每一个要点都关乎创业成败。
同时,李恩临老师还分享了踏准企业发展节奏的秘诀,让你清晰知晓不同阶段的核心任务。无论是生存期的艰难求生,还是增长期的规模扩张,又或是巅峰期的壁垒构建,都能为你提供实用的指导。
本文通过混沌创新方法论 + 头部企业成败案例,提供可拆解、可复制的战略节奏控制指南。
授课老师:李恩临 混沌学园创新领教 MBA/EMBA 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
创新是有方法可循的,混沌将其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建模型,主要是建立商业认知,了解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区分价值模型和财务模型。第二步是选战场,涉及战略思维,即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找到合适的市场,规避商业巨头,实现错位竞争。第三步是立产品,在选定的战场上打造产品去战斗,这是基于业务场景的业务认知。
前三步聚焦于认知,但仅有认知还不够。我现在要讲的是混沌创新四步法的第四步。在此,我将带领大家进行落地实践,弥补认知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同时,我也会介绍从认知到行为,或者说到落地之间,会出现哪些坑和错误。
大坑一:不拆解,憋大招
我特别喜欢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然而,对于创业者来说,企业与家庭正好相反。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法宝,无法简单复制;而不成功的企业都踩过相似的坑。因此,我要分享的第一部分重点是如何在商业落地实践中有效避坑,并提供具体的避坑指南。
商业落地中的第一个大坑就是 " 不拆解,憋大招 "。很多人创业时喜欢憋大招,可能是因为从小被教育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因此,他们会偷偷准备三年,然后突然推出一个惊人的产品。但这种方法在创业中并不一定有效。
举个例子,美剧有两大特点:一是好看的美剧比例高,二是烂尾的美剧也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美剧的拍摄方式不同。美剧采用拆解拍摄的方法,先拍两三集,看看观众反馈。反馈好的地方加戏,不好的地方剪掉。如果前三集反响不好,就停拍。
《纸牌屋》等美剧之所以出色,就是因为制作方通过测算观众行为来优化剧情。例如,观众在哪些情节暂停、倒带重看,制作方就会在后续剧情中重点强化这些部分。而中国的电视剧拍摄方式不同,必须一次性完成拍摄并送审,无法像美剧那样逐步拆解、优化。但其实这种逐步调整的方法值得创业者借鉴。
创业不应是 " 全活或全死 " 的模式,而应是可迭代、可反馈的,逐步拆解、测试,根据结果调整方向。同理,很多同学认同的快速迭代的理念—— " 快速试错迭代,要么快点活,要么快点死,别像小猪一样慢悠悠。" 背后的原因也是要避开 " 不拆解,憋大招 " 这个坑。
以我个人经历为例。作为创业导师,我亲手指导过 200 多个创业项目,我发现很多人赚了钱后想下海创业,经常会说:" 老师,我拼了,大不了从头再来。" 凡是这样说的同学,我都劝退了。因为他们想用勇气来弥补认知的不足。
请记住,创业不需要勇气,也不要憋大招。创业不是要么全活,要么全死,而是可以分阶段进行。
点击下方海报,预约精彩直播!
大坑二:拆解颗粒度不够
接下来,是第二个大坑," 拆解颗粒度不够 "。
什么叫拆解的颗粒度不够呢?
举个例子,有的人在拆解成本时不够细致。比如摩拜单车,最初的商业模式是这样的:简单算了一下毛利率,认为一辆单车一天能租 40 块钱,而从厂家购买一辆单车只需 200 块钱,这样五天就能回本。这看起来是个非常好的生意,于是他们决定迅速投入。
然而,摩拜单车虽然进行了拆解,但不够细致,漏算了很多成本。首先,他们没有考虑单车的运营和维修成本。骑共享单车和骑自己家的单车,爱惜程度不同,共享单车的修理率很高,这需要额外的费用。其次,运营成本也很高。共享单车像潮水一样,早上从各个小区涌向地铁口,地铁口单车堆积,其他地方却无车可用,这就需要运营人员将地铁口的单车运回其他用车点,这也增加了运营成本。比如 2024 年,郑州大学的学生集体前往开封吃灌汤包,导致郑州的共享单车一夜之间全被骑到开封,单车运营人员不得不花大价钱用大板车把车拉回来。
现在很多人在做无人项目,如无人棋牌室,无人贩卖机,也是一个道理。有人认为无人值守就没有运营成本,装修完扫码就能玩。但其实,无人棋牌室每天需要打扫卫生,牌掉进沙发缝隙导致牌桌无法使用也需要维修,这些都属于运营成本;同理,无人贩卖机的仓储、货损、备货等也都需要成本。
拆解不详细的另一个表现是没有计算收益时间节点。很多项目是季节性的,不同季节收益率也有不同。例如我辅导的一个创业者,他从事的是儿童户外滑梯出海项目,目标市场是北美的别墅家庭。他计算了毛利率和各种成本,觉得可行就开始投产。但他忽略了季节性影响。
因为人们通常在夏天购买滑梯,冬天购买的滑梯则会闲置半年,孩子无法使用。所以,滑梯的销售旺季是夏天。但创业者没有测算这一点,只考虑了毛利率。结果,滑梯生产出来后正好赶上冬天,无人购买,导致半年的仓储费用增加。这是由于没有考虑收益的流动性和阶段性,从而增加了成本。
大坑三:拆解够,但因果倒置
第三个坑则是 " 拆解虽然仔细,但因果倒置,顺序不对 "。
很多创业者常遇到一个难题:如何定价。请问大家,是成本决定售价,还是售价决定成本?
正确答案是 " 看情况 "。当产品是创新型、没有竞争时,可以用成本决定售价,即成本乘以毛利率作为售价,因为没有竞争,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只要觉得值得就会购买。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创业者来说,他们通常是熟悉哪行做哪行。因此,他们所处的行业往往不是蓝海市场,而是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选择售价决定成本。先看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再倒推成本。如果成本能覆盖售价,那就可以做;否则就不做。
总结一下,从认知到行为有三个大坑:第一,不拆解,憋大招;第二,拆解不细致,漏算成本和收益时间节点;第三,拆解足够细致,但因果倒置,顺序错误。这些都是从认知到行为的坑。
重要法则:踏准节奏
避开这些坑之后,我们还有一个重要法则:踏准节奏。我们在做战略规划时,有两个关键词:结构和节奏。结构决定了你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是战略的基础。但仅有结构还不够,战略的上限是节奏。结构是下限,决定了选择;节奏是上限,决定了执行的时机和步骤。
最高级的战略是什么?是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事,不该做的时候不要急于行动。这才是顶级的战略规划。重复一次,战略的下限是结构,上限是节奏。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节奏。一般而言,企业的发展通常不会一帆风顺,而是经历波折,我们称之为" 一线、三点、四个阶段 "。
最开始是破局点,破局点之前是生存期。这段时间投入大于产出,需要验证需求,因为创业能否成功还不确定。
过了破局点后,进入增长期,即 1 到 100 的阶段,开始有业绩,逐渐增长。
然后是拐点,从 100 到 1 万,增长速度变慢,但体量增大。
最后过了极限点,业务线可能逐渐下滑,因为没有任何业务能永远持续。
很多创业者希望做百年老店,但数据显示百年老店的成功概率只有百万分之 45,非常低。因此,企业大多会经历 S 型曲线的生命周期。我们不必逆天改命,但要踏准节奏,知道不同阶段该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在生存期 0 到 1 阶段,核心任务就是活下去,不要抢跑,去追求伟大事业。
实际上,企业的使命是一种奢侈品,而非必需品。有人看到腾讯的使命 " 用户为本,科技向善 " 很漂亮,但你知道吗?这是腾讯的第四版使命。二十多年前,腾讯的第一版使命是 " 赚取合理而稳定的利润 ",这听起来很普通,但在 0 到 1 阶段,这是正确的,因为活下去就是最高使命和根本任务。
点击下方海报,预约精彩直播!
活下去的两个关键点
那么,为了活下去,我们具体该做什么呢?有两点:第一,验证需求;第二,跑通单店模型。跑通单店模型很好理解,就是看单店是否赚钱。而验证需求就是不做两件事:不能过早优化产品,不能过早扩张复制。
举个例子,假设我设计了一款能刮胡子的手机,这种功能很新颖。在 0 到 1 阶段,我们需要测试的是:消费者对这款能刮胡子的手机是否有兴趣,是否愿意为此多花几百块钱买单。因为我不确定这是否是刚需。如果在还不知道消费者是否对这款手机感兴趣之前,就去优化电池续航、抗冻功能,甚至外观设计,这是有问题的。
美团的王慧文曾说过一句扎心但很有道理的话:当人们一边用你的产品一边骂你,一边买一边吐槽时,说明你做对了。比如,用户一边抱怨电池不耐用,一边还在用手机刮胡子,这就说明你的产品选对了。
过早复制是指单店模型还没跑通,就去复制扩展,比如在产品还没确定受欢迎前就开 50 家店或量产,这样失败的概率极高。做创新去测试的时候,一定要单点、单店地去做测试。所以在这里边我们的关键动作就是验证需求。
跑通单店模型之后,什么样的指标叫做我们过了破局点呢?我们在这里给大家一个 USS 模型,即 " 通过用户反馈 "," 通过单店模型 "," 通过 SOP 的建立 " 来测试是否过了破局点。
过了破局点,我们进入第二阶段,增长期。增长期是 1 到 100 的阶段,解决的是 " 活得好 "。
前面是 " 活下去 ",现在是 " 活得好 "。" 活得好 " 意味着企业健康。企业健康的标志是有利润。企业就像人,有时需要救命,有时需要治病,有时需要养生。当企业的现金流表显示亏损时,说明企业需要输血。这时,不要搞创新,也不要研究其他东西。尤其是当你的企业只剩下 90 天的资金时,就到了生死线,需要立即回流现金,这时需要救命。
有些企业有了现金流后,拼命扩大规模,以为这样就能成功。这种思维属于上一个时代。在经济增量时代,可以先变成巨无霸,再慢慢赚利润。比如 2015 年,市场上有很多钱,投资人也多,国家鼓励创新创业,可以不断试错。但到了 2025 年,我们进入了存量经济时代,市场上资金减少,很多投资人失业。
我有一个学生,曾是混沌学员,经历了九轮融资,融了 12 亿,当年做得很好。现在他开始做新项目,最大的难处是没有人投钱,很多资金都是他自己当年的利润拿出来不断投入。所以,进入 1 到 100 的增长期时,关键是要 " 活得好 ",即企业要健康,有利润。
简言之,在增长的同时必须确保有利润。这时可以进行规模化复制,从单店扩展到多店,从一个城市扩展到多个城市。
巅峰的三个维度
如何判断是否跨过了增长期,进入巅峰期?我们通过三个维度来验证:利润、组织和风险。这些维度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扩张是否健康。
进入巅峰期后,需要做两件事:第一,建立壁垒,即非对称的竞争优势。低价不是战略,成本低才是能力。通过规模效益降低成本,通过网络效应提高用户粘性,使得转化成本极高。二是保持行业地位,让潜在进入者因忌惮而不敢轻易进入。
以微信为例,它拥有数亿用户,如果想打败微信,单纯做一个更好用的类似产品是没用的,因为用户需要的是社交网络,而不是一个只有自己在线的工具。这就是网络效应的壁垒,也是巅峰期的标志。
过了巅峰期,业务可能开始下滑,这是正常的生命周期规律。此时,要迅速转换赛道,快速布局新业务,并通过组织同频,让团队愿意跟随你去开拓新的市场。
可口可乐曾吹嘘说,即使工厂全烧毁,只要留下 " 可口可乐 " 四个字,就能活下去。单靠品牌未必,靠组织能力或许可以。
举个例子,混沌合肥的一名同学创办了 " 大头卤菜 ",在合肥有上百家店,做得非常好。大头卤菜的前身是 " 大头皮鞋 ",做了几十年皮鞋后,行业走下坡路,创始人带领原班人马转型做卤菜。
虽然皮鞋和餐饮是完全不同的生意,但只要组织同频,这些原来管理皮鞋供应链的人,现在可以管理餐饮供应链。员工相信创始人的战略眼光和组织能力,愿意跟随他从皮鞋转到餐饮。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让组织同频,让团队明白转型不是因为干不下去,而是前一个业务的利润已经被充分挖掘,需要主动转移战场,选择更好的赛道和市场,赚取更多利润,实现更好发展。
我们强调一线、三点、四个阶段,不同时间做不同事情,这叫顶级战略,关键在于节奏。
Q&A 环节
Q1. 为什么不能憋大招?
A:迭代是有方法论的,不能仅仅依靠 " 小步快跑 " 就能成功。以电影《哪吒》为例,不能通过先拍一部质量不佳的版本,再逐步改进的方式进行迭代。实际上,电影行业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测试市场反应,比如通过文案、故事梗概等方式收集观众反馈。例如,1986 版《西游记》的拍摄过程中,通过观察观众对不同情节的反应来优化内容。
众所周知,在产品开发中,MVP(最小可行性单元)是迭代的重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最小化的产品功能集合来验证市场需求。MVP 的测试分为不同量级,最简单的方式是用内容代替产品,通过讲述故事或展示概念来获取反馈。例如,美国一家云盘公司通过拍摄视频展示产品概念,而不是直接开发完整产品,从而验证市场需求。
此外,迭代过程中,关键在于快速试错和持续优化。产品迭代需要符合产品生命周期,避免跳跃式迭代。同时,迭代分为优化、抄袭和创新三个级别。优化是基础,通过调整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抄袭是中等级别,借鉴竞品优势但需符合自身定位;创新则是最高级别,虽有风险,但成功后可成为行业领先。
Q2. 从 0 到 1 突破太难了,怎么突破?
A:从 0 到 1 阶段,不要盲目自信,不要给自己打鸡血。其实从 0 到 1 是最后一次泼凉水的机会,不要抱有必胜的信心。因为从 0 到 1 阶段是你最后收手的机会,你要跳出自己的灵魂,客观地观察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验证。人的底层逻辑往往是自恋的,容易自我辩护,但在这个阶段,你需要客观地反观自己的需求是否有人买单。
之后,一定要做拆解。逻辑上能成的事,事实上大概率能成功;逻辑上都不通的事,事实成功的概率极低。拆解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不要憋大招,要拆解,逐步推进,不要一次性投入;第二,成本要拆细,收入也要拆细。不能漏估成本,不能乐观估计收入。收入是否稳定、是否分阶段、是否分季节,都要考虑清楚。比如,幼儿园摄像头项目,小班家长愿意花钱,但中班、大班家长就不愿意了,因为新鲜感消失,需求也随之改变。
拆解越细,从 0 到 1 的过程就越顺利。当然,我们不能保证 100% 成功,但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Q3. 什么时候建壁垒比较合适?
A:在第三阶段(100 到 10000),企业已经完成规模化复制,业绩开始上涨,产品优化基本完成,此时需要开始建立壁垒。建壁垒源自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巴菲特提出的五大护城河中,企业最常用的是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两大壁垒。
规模经济壁垒是指只有达到一定规模,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规模经济。如果多店运营成本上升,说明尚未达到规模化阶段。只有当企业能够有效复制到 50 个店甚至更多,并且从 10% 到 30%、50%、100% 逐步扩展时,才说明规模化做得好,此时可以考虑建壁垒。例如,通过整合上游供应链,统一订货,降低采购成本,这就是利用规模经济建壁垒的方法。
网络效应是指用户越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越高。例如,微信的成功在于其庞大的用户网络,用户越多,依赖度越高。马化腾曾说,打败微信的一定不是另一个微信,因为微信的价值在于其生态。即使有比微信好 100 倍的产品,但如果用户的好友不在其中,产品也毫无价值。因此,网络效应是微信的核心壁垒。
所以,当企业过了第二个拐点,通过三维度验证模型确认进入第三阶段后,就可以开始建壁垒。
Q4. 失败的公司企业共性非常强,为什么会这样?
A:归纳法虽然不被善友教授推崇,但也有其价值。比如,通过归纳法得出 " 天鹅都是黑的 ",虽然不完全准确,但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同样,"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也是归纳的结果。
然而,企业的情况不同。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法宝,不能简单模仿。比如,胖东来在河南许昌给清洁工开 8000 元工资,但如果你在北京开超市也这样,可能很快就会倒闭。因为每个企业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资源条件。再比如,早期的阿里巴巴在 0 到 1 阶段,马云招揽的并非顶尖人才,而是适合当时发展阶段的人。现在的小企业想直接复制阿里巴巴的成功模式,很难成功。
因为十年前创业,投资人遍地都是,他们不在乎企业是否盈利,只要有一个项目成功就能赚钱。但现在创业者必须关注利润,否则很快就会失败。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法宝,不能直接抄袭。不幸的企业往往都踩过相似的坑,比如过早优化、过早复制、没跑通单店模型就大规模扩张。避开这些常见坑,就能增加成功的机会。
点击下方海报,预约精彩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