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互联网巨头的默契,欢迎阅读。
文|树龙谈
2024 年的第二季度财报,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已经发布了。
分析已上市、最值钱的 10 家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财报,不难发现这些相似之处:
1. 它们的营收增长比较乏力;
2. 它们的净利润增长十分强劲;
3. 它们对新业务的投入变得保守;
4. 它们都紧盯别人的地盘。
似乎有一种默契,在这些巨头之间达成了。
它们处境各异,但选择相似。
01 巨头三部曲
游戏、电商、广告,是中国互联网巨头赚钱的三个秘诀。
目前,中国最值钱的 10 家互联网上市公司里,市值超过 4000 亿美元的只有腾讯;市值在 1000 亿美元上下的有阿里、拼多多和美团;小米、网易、京东、携程、百度、快手这些选手所属的第三梯队,市值从 200 多亿美元到 600 多亿美元不等。
靠游戏赚钱的主要是网易和腾讯。今年第二季度,网易收入的 79%、腾讯收入的 30% 是游戏带来的。
游戏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最先找到的暴富模式。21 世纪初,盛大靠代理韩国游戏《传奇》风靡一时;网易则推出自主研发的《大话西游》和《梦幻西游》,直到今天这两款游戏还在疯狂赚钱;腾讯走上了代理和自主研发结合的道路,《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英雄联盟》等游戏奠定了它的江湖地位。
现在,腾讯和网易是游戏双雄,但相比而言,腾讯的业务更加多元,网易则较为依赖游戏。
电商,是所有互联网巨头都梦寐以求的高地。这 10 家公司里,有 7 家都把电商作为自己的重要业务。
阿里和京东,一度平分了中国电商江湖。一个是最大的电商平台,一个是有品质送货快的电商平台,很多人以为故事会在 " 猫狗 " 之间一直讲下去,直到拼多多出现。拼多多用低价击穿了阿里和京东的盾牌,掀了电商的桌子,让阿里和京东不得不跟随自己。
美团、携程,以及没上榜的滴滴,代表着电商江湖的另一股力量—— O2O 电商。和 " 猫狗拼 " 卖货为主、快递到家不一样的是,美团、携程、滴滴卖的是线下的服务,比如外卖到家、到店优惠、酒店机票预定、网约车。跟卖货相比,卖服务的上限也不低。
电商还有第三股力量,那就是抖音(未上市)、快手和小红书(未上市)这样的内容平台。在拥有数亿用户之后,赚钱成为这些超级平台的当务之急,他们不约而同盯上了电商的蛋糕,借着直播风起,卖货、卖服务也是一把好手。
广告,则是互联网最基础的商业模式。有流量的地方,就有广告。
广告的最早受益者是百度,因为搜索是早期互联网的 " 看门人 ",而百度在国内搜索市场拥有霸主地位。百度靠着搜索一度成为和阿里、腾讯三分天下的选手,但因为没有找到第二增长曲线,逐渐掉队。
而随着流量从搜索引擎向短视频迁徙,抖音、快手、腾讯成为新的广告猎手。今年第二季度,快手、腾讯的广告收入分别是 175 亿和 299 亿,而同期百度的广告收入也不过 206 亿。
而且,不要忘了,中国互联网的广告之王,其实是抖音。因为抖音没有上市,所以没有可靠的财务数据,但各种研报和爆料流传出来的数字,十分吓人。未来抖音一旦上市,也许能与腾讯一较高下。
游戏、电商、广告,三个全占的是腾讯。其他选手,也都在站稳自己的领地后尝试向别的领地扩张。比如,阿里和京东,一直喊着做内容;抖音和快手,做了电商做游戏;百度做过电商,没成功;网易做过电商,成功卖掉了。
巨头们的野心和默契,都在这三部曲里。
02 收入:涨不动了
互联网巨头们的收入,想增长很难了。
2024 年上半年,营收超过 3000 亿人民币的巨头有三家:京东、阿里、腾讯。
京东因为是自营模式为主,卖货收入高,所以营收一直遥遥领先。阿里和腾讯,业务广泛,收入来源多元。
今年第二季度,电商之外,阿里云、菜鸟合计为阿里贡献了 20% 的收入;游戏之外,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网络广告、社交网络等业务分别为腾讯贡献了 31%、19%、19% 的收入。
营收在 1000 亿到 2000 亿之间的巨头有三家:拼多多、小米、美团。
今年第二季度,和阿里的电商业务类似,拼多多的收入主要由佣金和广告费构成;小米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智能手机,30% 的收入来自 IoT 设备(平板电腦、筆記型電腦、可穿戴设备、电视、大家电等),还有少量收入来自汽车、广告和游戏;美团的收入里,配送服务(外卖和闪购等)、佣金各占 28%,广告占 15%。
剩下的四家公司,营收在数百亿量级。
今年第二季度,百度有 61% 的收入来自广告,其他的来自百度云和爱奇艺会员收入等;快手来自广告的收入占到 57%,直播(打赏)的收入占到 30%;网易 79% 的收入靠游戏,其他靠有道和云音乐等业务;携程 40% 的收入靠住宿预定,38% 的收入靠交通票务。
以上巨头们的共同点是,营收想继续增长很难。
从上半年的营收同比增长率看,只有拼多多、小米、美团、携程四家公司超过了 20%。
拼多多一骑绝尘,营收同比增长率高达 105%,主要是受到旗下跨境电商平台 Temu 的拉动,这么大规模还能有这么快的增长速度,这正是拼多多让阿里和京东感到压力的原因。
小米的增长主要受智能手机业务的拉动,尤其是在海外,小米的出海非常成功,今年第二季度,小米的境外市场收入占总收入的 42.8%。
剩下的六家企业,只有快手的营收同比增长率超过了 10%,其余都是个位数。
其中,百度、京东、阿里的营收增速没超过 6%,增长压力较大。
收入是规模的象征,也是利润的前提。当收入难以保持高增长的时候,巨头们就会想办法节衣缩食,向利润要成绩。
03 利润:抠出来了
巨头们的利润,都在高歌猛进。
从净利润(指经调整净利润或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下同)绝对值看,2024 年上半年,腾讯是唯一一家超过 1000 亿的。阿里和拼多多较为接近,在 650 亿上下。其余选手,从 90 亿到 234 亿不等。
腾讯、阿里、拼多多净利润较高首先是因为营收规模大,为高利润提供了空间;其次是它们主营业务的毛利率较高。
今年第二季度,腾讯的增值服务(游戏、社交网络业务组成)毛利率高达 57%,网络广告毛利率高达 56%、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的毛利率也高达 48%。而且,这三个指标相比去年同期都有大幅提升。
走平台模式的阿里和拼多多,因为业务成本较低,整体毛利率也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尤其是拼多多,2024 年上半年,在营收不到阿里一半的情况下,拼多多净利润与阿里不相上下,盈利能力可见一斑。
携程、快手、百度、网易的净利润较低,主要是因为营收盘子本来就不大。
京东营收第一、净利润远远不及阿里、拼多多,主要是因为京东以自营模式为主,履约成本非常高,导致整体毛利率较低。
小米的情况也类似,小米以卖硬體产品为主,而硬體产品的成本都是硬成本,且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利润空间有限。
最引人注目的是,今年上半年,这 10 家公司里有 7 家,净利润同比增长达到或超过 45%。
" 拖后腿 " 的阿里,净利润同比降低了 10%,主要原因还是想跟拼多多抢市场,把流量更多分配给能提供价格更有竞争力的产品的中小商家,追求整体 GMV 的增长。但中小商家对流量的买单能力不如大品牌,所以导致阿里盈利能力走弱,可以说是用短期利润交换长期规模。
为了改善盈利状况,阿里从 9 月开始改变了自己的收费模式,把收入与 GMV 挂钩,想要平息规模和利润之间的矛盾。
网易和百度净利润的低增速,受到投资等非主营业务因素影响较大。
阿里、网易、百度之外,其他互联网巨头的净利润增速都起飞了。
今年上半年,快手净利润同比增速高达 231%、拼多多高达 156%,携程、美团、腾讯、小米、京东的增速处于 45%-64% 之间。
营收普遍增长乏力,但利润滚滚而来,巨头们施了啥魔法?
翻阅财报不难发现,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都在拼命提高自己的毛利率,而具体的方式主要是压缩主营业务相关成本。
在毛利率提升之外,又通过控制或减少销售费用、行政费用、研发开支等费用支出,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利润。
换句话说,利润都是一点一点抠出来的。
然而,当一个公司紧盯利润表,难免会对还处在投入期、不贡献利润只贡献亏损的新业务 " 动刀 "。
多多少少,显示出其对投资未来的 " 消极态度 "。
04 新业务:随时 " 挨刀 "
" 降本增效 " 的大刀,往往会砍向不赚钱的非主营业务。
以阿里为例,可能拉低整体盈利能力的淘天集团旗下的自营业务(天猫超市、天猫国际等),今年第二季度营收负增长。
大文娱和一些其他规模较小且处于亏损状态的业务,也把改善经营状况放在了追求增长的前面。
京东做得更为彻底,其新业务(包括达达、京东产发、京喜和海外业务)今年第二季度的营收同比大跌 35%。
新业务赚的钱少了,但长期来看带来的亏损也会相应减少,这有助于提升京东的整体盈利能力。
今年第二季度,京东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达到 145 亿元,有史以来最高。
就连美团,也在努力向新业务(美团优选、小象超市、共享单车、充电宝等)要效率。
今年第二季度,其新业务的经营亏损同比减少了 74.7%。
总而言之,在巨头们营收乏力、追求利润的大背景下,只能够提供想象空间的新业务,不会像以前那样被重视。
唯有像 Temu 之于拼多多、国际电商之于阿里、汽车之于小米、视频号之于腾讯,这样的模式得到验证、营收增长迅猛且有确定盈利预期的新业务,才会被巨头们不计成本地投入。
如果短期内既没有规模又要拼命输血,这样的新业务,巨头们现在的态度是——不要也罢。
以上这些 " 巨头的默契 ",是好事还是坏事,很难判断。
但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处境各异的个体突然做出了相似的选择,这其中必定有它的道理。
而作为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这些巨头们的所思所想、一举一动,也都会对整个产业造成重大影响。
毕竟,大家都在同一张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