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亲子经验:「为啥别人能吃冰淇淋,我不行」,这 4 个回答让娃更不遵守规则,欢迎阅读。
当小朋友在外面和其他小伙伴玩的时候,常常会发现:自己家的规则怎么和别人家不一样;他们开始质疑自己家的规则,甚至要求打破规定。
比如:
为什么别人可以吃冰淇淋,我不可以?
我也要吃 .......
为什么其他小朋友可以一直玩,我要回家;
我不要回家,我也要继续玩 .......
当面对孩子这样质疑,怎么回应比较好呢?
和他们讲道理?他们听不进去,甚至撒泼打滚!
不讲道理,直接压制可以吗?今天我们来详细说说。(以下主要以吃冰淇淋举例)
用这 4 句话压制孩子,会适得其反
让孩子更不愿遵守规则
当孩子质疑我们定下的规则时,大人会感觉自己在被孩子挑战,大腦会习惯性地就进入了「打」或者「逃」的应激模式。
下面的 4 句「压制」孩子的话几乎是脱口而出,却会对孩子自信、社交,以及我们的亲子关系都造成影响。
管好自己,少和别人比!
这句话粗暴地禁止孩子去和别人比较,让孩子觉得和别人比较是不好的行为,不被爸爸妈妈认可。
长期这样,会影响孩子对自我和他人区别的思考,甚至会影响到社交能力发展。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你和他一样吗?你看看你自己那样 ...... 还想问题更严重吗?
这句话严重打击孩子自尊,让孩子觉得是自己不够好,自己做的不对,才造成「和别人不一样」。
长期用这样的比较回应孩子,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我们家的规矩就是不可以,你是我家孩子吧?那就要遵守我家的规矩!
这句话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想法不重要,遵守爸爸妈妈定的规矩就可以;会让孩子对遵守规则产生错误认知。
比如:因为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才要遵守这样的规则;那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就可以不用遵守它?
等当我们不在孩子身边时,压制的欲望会瞬间爆发,让孩子更不遵守规则,做更多我们阻止的行为。
你觉得他家规矩好,那你去他们家当孩子吧!
这句话是用恐吓来强压孩子,长期这样的威胁,会破坏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孩子敢于对规则提出质疑,是对家长有着足够信任。
可当他们发现,在自己父母面前发出质疑,会被强压、威胁时,会非常难过,甚至以后面对社会的不公也不敢质疑,只能委屈求全的遵守。
其实,孩子对规则质疑时,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契机。
我们可以抓住机会,帮助孩子更好理解家庭规则背后的关爱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发展出独立的思考的能力。
当孩子问「为什么我不可以」时
三步回应孩子
对于 4 岁以下的宝宝,在问「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也要」的时候,他们并不是真的关注「为什么自己不可以」,他们的重点在「想要」上。
这个时候沟通的重点是:回应孩子「想要」的情绪。我们先不要长篇大论的和孩子讲道理,他们理解不了,听烦了还容易情绪崩溃。
家长可以按照下面三步进行沟通——
第一步:回应情绪,理解和认同孩子的感受
我们可以套用一个句式:
哦,宝宝想要(食物 / 物品 / 其他渴望)啊,是因为(宝宝的感受或需求)吗?
比如:
宝宝说:妈妈,为什么乐乐可以吃冰淇淋,我不可以?我也要吃!
妈妈可以回应:哦,妈妈也看到乐乐正在吃冰淇淋,宝宝也想吃冰淇淋啊,是小肚子饿了吗?
又或者这样回答:哦,宝宝想吃冰淇淋了啊,是因为想吃点甜的东西吗?有时候我们确实会想吃口甜的。
这样的回应里,我们表示了对孩子「想要」的理解和认同,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而是能看到自己需求的。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能被倾听和理解后,他们急迫的情绪会得到很好缓解,会更愿意倾听大人后面的话和建议。
很多妈妈不敢这么共情,怕一这么说,孩子更想要了。其实,最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的,恰恰是家长拒绝沟通的态度。
第二步:语气平静、客观坦诚地说明为什么不可以
满足了宝宝的情感需求以后,再用「陈述客观事实(a matter of fact)」的方法,从理性上回应宝宝对「为什么不能做」的疑惑。
宝宝,不可以吃冰淇淋,是因为这个冰淇淋里面添加太多糖,对牙齿不好;里面还有各种「甜味剂」,也不适合宝宝吃。
孩子可能不懂什么是「添加糖」「甜味剂」,但没关系,孩子需要的其实是一份尊重,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像一个成年人一样被坦诚相待。
4 岁以下孩子在听到这样简短、如实的回复后,感受到了平等,内心疑惑也被解答,就不再会继续追问了。
4 岁以上的孩子可能还会追问,他们对家庭与家庭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规则感兴趣。
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通过观察、比较各种事情的相同和不同,提出问题,猜测答案。
因此,我们可以和他们多说说每个家庭规则为什么不同,家庭规则是每家对待事物不同的态度,没有对错,更多是根据自家情况做出的选择。
这样也能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家规则制定的标准、原因,也可以锻炼孩子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
第三步:提供其他替代选择
做到前面两步之后,孩子「想要」的需求可能还没有完全被解决。
这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提供一些「替代方案」,引导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选择上。
「替代方案」怎么提供,需要爸爸妈妈根据前面聊天中孩子的回应进行判断。
下面我们以吃冰淇淋为例,帮大家总结了孩子解决思路,给大家作个参考:
如果沟通没效果,孩子就是「想要」
一张表帮你找到解决方案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和孩子好好解释了,并提供了替代方案,孩子就是不接受、非要的情况,我们要为此打破规则吗?
除了生命安全、道德品质等底线规则,一定要严守;其他规则,我们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弹性调整的。
具体怎么弹性调整,调整度在哪里,大家可以用下面这张表来找答案。
注意,不要直接按照表里举出问题,去询问孩子,而是引导孩子说出相关内容,找到解决方案。
这张表清晰地帮我们梳理了自己对这个事情的底线、孩子的渴望,表中重叠部分就是双方可以探索解决方案。
我们还是吃冰淇淋为例子,帮大家理解怎么用。
家长可以想想,不能给孩子吃冰淇淋的自己看重的理由是什么?(底线);
孩子想要吃冰淇淋,渴望背后最看重是什么?(真实需求)
在这两者中,我们去找到解决方案。
每次,在孩子想要突破规则时,我们都可以按照这个表的思路进行分析,找到折中的解决方法。
有的家长会担心,这样做规则不就随意能改变了吗?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用这个表格的思路和孩子探讨解决办法时,可以调整范围并不大。
家庭规则本身是用来让孩子更好地生活,养成好习惯,而不是用来严守不变的。
我们在调整时需要和孩子表明:现在的调整只适用于这一次,不是推翻日常的规则。
这次调整也不是因为别人家的规则是那样,我们就改变,是基于孩子自身的需求,分析后的一次特殊变动。
当然,这张图表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我们和孩子分析后,发现规则确实不能改变;或者折中方案孩子也不接受时,那孩子就要接受「不可以」。
但通过这个表的思路,我们至少和孩子沟通清楚彼此的想法。
孩子对于家长说法不能全盘接受,也是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我们只要保证亲子沟通是畅通的,相互理解就只是时间问题。
参考文献
[ 1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5nztzl/xueqianjiaoyu/yaowen/202104/t20210416_526630.html
本文专家
常润
合作专家
美国范德堡大学儿童发展硕士
邓欣媚
审核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策划制作
策划:兰兰
监制:大力、阿童木
排版:兰兰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