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為啥别人能吃冰淇淋,我不行」,這 4 個回答讓娃更不遵守規則,歡迎閱讀。
當小朋友在外面和其他小夥伴玩的時候,常常會發現:自己家的規則怎麼和别人家不一樣;他們開始質疑自己家的規則,甚至要求打破規定。
比如:
為什麼别人可以吃冰淇淋,我不可以?
我也要吃 .......
為什麼其他小朋友可以一直玩,我要回家;
我不要回家,我也要繼續玩 .......
當面對孩子這樣質疑,怎麼回應比較好呢?
和他們講道理?他們聽不進去,甚至撒潑打滾!
不講道理,直接壓制可以嗎?今天我們來詳細說說。(以下主要以吃冰淇淋舉例)
用這 4 句話壓制孩子,會适得其反
讓孩子更不願遵守規則
當孩子質疑我們定下的規則時,大人會感覺自己在被孩子挑戰,大腦會習慣性地就進入了「打」或者「逃」的應激模式。
下面的 4 句「壓制」孩子的話幾乎是脫口而出,卻會對孩子自信、社交,以及我們的親子關系都造成影響。
管好自己,少和别人比!
這句話粗暴地禁止孩子去和别人比較,讓孩子覺得和别人比較是不好的行為,不被爸爸媽媽認可。
長期這樣,會影響孩子對自我和他人區别的思考,甚至會影響到社交能力發展。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你和他一樣嗎?你看看你自己那樣 ...... 還想問題更嚴重嗎?
這句話嚴重打擊孩子自尊,讓孩子覺得是自己不夠好,自己做的不對,才造成「和别人不一樣」。
長期用這樣的比較回應孩子,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
我們家的規矩就是不可以,你是我家孩子吧?那就要遵守我家的規矩!
這句話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想法不重要,遵守爸爸媽媽定的規矩就可以;會讓孩子對遵守規則產生錯誤認知。
比如:因為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才要遵守這樣的規則;那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就可以不用遵守它?
等當我們不在孩子身邊時,壓制的欲望會瞬間爆發,讓孩子更不遵守規則,做更多我們阻止的行為。
你覺得他家規矩好,那你去他們家當孩子吧!
這句話是用恐吓來強壓孩子,長期這樣的威脅,會破壞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孩子敢于對規則提出質疑,是對家長有着足夠信任。
可當他們發現,在自己父母面前發出質疑,會被強壓、威脅時,會非常難過,甚至以後面對社會的不公也不敢質疑,只能委屈求全的遵守。
其實,孩子對規則質疑時,是一個很好的溝通契機。
我們可以抓住機會,幫助孩子更好理解家庭規則背後的關愛和價值觀,幫助他們發展出獨立的思考的能力。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不可以」時
三步回應孩子
對于 4 歲以下的寶寶,在問「為什麼别人可以?我也要」的時候,他們并不是真的關注「為什麼自己不可以」,他們的重點在「想要」上。
這個時候溝通的重點是:回應孩子「想要」的情緒。我們先不要長篇大論的和孩子講道理,他們理解不了,聽煩了還容易情緒崩潰。
家長可以按照下面三步進行溝通——
第一步:回應情緒,理解和認同孩子的感受
我們可以套用一個句式:
哦,寶寶想要(食物 / 物品 / 其他渴望)啊,是因為(寶寶的感受或需求)嗎?
比如:
寶寶說:媽媽,為什麼樂樂可以吃冰淇淋,我不可以?我也要吃!
媽媽可以回應:哦,媽媽也看到樂樂正在吃冰淇淋,寶寶也想吃冰淇淋啊,是小肚子餓了嗎?
又或者這樣回答:哦,寶寶想吃冰淇淋了啊,是因為想吃點甜的東西嗎?有時候我們确實會想吃口甜的。
這樣的回應裡,我們表示了對孩子「想要」的理解和認同,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不是站在他的對立面,而是能看到自己需求的。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能被傾聽和理解後,他們急迫的情緒會得到很好緩解,會更願意傾聽大人後面的話和建議。
很多媽媽不敢這麼共情,怕一這麼說,孩子更想要了。其實,最容易讓孩子產生抵觸情緒的,恰恰是家長拒絕溝通的态度。
第二步:語氣平靜、客觀坦誠地說明為什麼不可以
滿足了寶寶的情感需求以後,再用「陳述客觀事實(a matter of fact)」的方法,從理性上回應寶寶對「為什麼不能做」的疑惑。
寶寶,不可以吃冰淇淋,是因為這個冰淇淋裡面添加太多糖,對牙齒不好;裡面還有各種「甜味劑」,也不适合寶寶吃。
孩子可能不懂什麼是「添加糖」「甜味劑」,但沒關系,孩子需要的其實是一份尊重,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像一個成年人一樣被坦誠相待。
4 歲以下孩子在聽到這樣簡短、如實的回復後,感受到了平等,内心疑惑也被解答,就不再會繼續追問了。
4 歲以上的孩子可能還會追問,他們對家庭與家庭間,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規則感興趣。
這個年齡的孩子,喜歡通過觀察、比較各種事情的相同和不同,提出問題,猜測答案。
因此,我們可以和他們多說說每個家庭規則為什麼不同,家庭規則是每家對待事物不同的态度,沒有對錯,更多是根據自家情況做出的選擇。
這樣也能幫助他們理解自己家規則制定的标準、原因,也可以鍛煉孩子的思辨能力和判斷力。
第三步:提供其他替代選擇
做到前面兩步之後,孩子「想要」的需求可能還沒有完全被解決。
這時候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需求」,提供一些「替代方案」,引導他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選擇上。
「替代方案」怎麼提供,需要爸爸媽媽根據前面聊天中孩子的回應進行判斷。
下面我們以吃冰淇淋為例,幫大家總結了孩子解決思路,給大家作個參考:
如果溝通沒效果,孩子就是「想要」
一張表幫你找到解決方案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和孩子好好解釋了,并提供了替代方案,孩子就是不接受、非要的情況,我們要為此打破規則嗎?
除了生命安全、道德品質等底線規則,一定要嚴守;其他規則,我們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彈性調整的。
具體怎麼彈性調整,調整度在哪裡,大家可以用下面這張表來找答案。
注意,不要直接按照表裡舉出問題,去詢問孩子,而是引導孩子說出相關内容,找到解決方案。
這張表清晰地幫我們梳理了自己對這個事情的底線、孩子的渴望,表中重疊部分就是雙方可以探索解決方案。
我們還是吃冰淇淋為例子,幫大家理解怎麼用。
家長可以想想,不能給孩子吃冰淇淋的自己看重的理由是什麼?(底線);
孩子想要吃冰淇淋,渴望背後最看重是什麼?(真實需求)
在這兩者中,我們去找到解決方案。
每次,在孩子想要突破規則時,我們都可以按照這個表的思路進行分析,找到折中的解決方法。
有的家長會擔心,這樣做規則不就随意能改變了嗎?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用這個表格的思路和孩子探讨解決辦法時,可以調整範圍并不大。
家庭規則本身是用來讓孩子更好地生活,養成好習慣,而不是用來嚴守不變的。
我們在調整時需要和孩子表明:現在的調整只适用于這一次,不是推翻日常的規則。
這次調整也不是因為别人家的規則是那樣,我們就改變,是基于孩子自身的需求,分析後的一次特殊變動。
當然,這張圖表并不是萬能的,有時候我們和孩子分析後,發現規則确實不能改變;或者折中方案孩子也不接受時,那孩子就要接受「不可以」。
但通過這個表的思路,我們至少和孩子溝通清楚彼此的想法。
孩子對于家長說法不能全盤接受,也是他們獨立思考能力的表現;我們只要保證親子溝通是暢通的,相互理解就只是時間問題。
參考文獻
[ 1 ]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5nztzl/xueqianjiaoyu/yaowen/202104/t20210416_526630.html
本文專家
常潤
合作專家
美國範德堡大學兒童發展碩士
鄧欣媚
審核專家
華東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
深圳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制作
策劃:蘭蘭
監制:大力、阿童木
排版:蘭蘭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