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今年第一部犯罪爆剧,王宝强给的,欢迎阅读。
时隔 12 年,王宝强又重回小荧幕。
他演了一个罪犯。
表面看,这是个窝囊本分的老实人,背地里,却是一个顶级的犯罪策划师。
悄无声息掌控全局,扮猪吃老虎。
《绝命毒师》?
虽然如今《绝命毒师》已经成为了一种高智商犯罪剧的模板,可几集看下来,Sir 认为它既不是悬疑推理,也不是什么高智商犯罪爽剧。
相比起正与邪,善与恶,黑与白。
这部剧或许更想深入探讨的,是那些斑斑点点的人性之 " 灰 "。
不仅是棋局,更是一个人心局。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年度重磅剧集,来自腾讯视频 X 剧场的——
棋士
01
天才在左,窝囊在右
主角崔业(王宝强 饰),给人的前后反差感很大——
日常里,他看起来朴实本分,人畜无害。
虽有围棋的天赋,但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少年宫围棋老师(属于棋士中的最下等)。
上课被学生捣乱、欺负;
下棋赢了省比赛的冠军,学校不嘉奖他,却反倒表彰起赞助比赛的企业家;
部門降薪,他甚至要去大街上发传单招生 ……
以上种种窝囊事例,都在说崔业是一个 loser。
然而第一集过半,开始反转——
崔业低眉顺眼的外表下,原来有着过人的才智。
他去银行取钱,结果意外卷入一场抢劫案。
运钞车被劫匪开走后,银行经理立马害怕地关上大门,而崔业却一直劝他把门打开,让大家出去。
因为从银行出去的两条街,都通往派出所,警察一旦出动,劫匪只会把运钞车再开回来,假如不开门让大家出去,他们都会变成人质。
果然,话音未落,劫匪的车一屁股撞了进来。
全被崔业说中了,所有人都成了人质。
他不仅能推测出劫匪的下一步,还能盘活一局死棋。
为了自救,他转而去给劫匪团伙当 " 军师 ",用棋盘为他们推演出逃跑的路线。
每一步看起来都运筹帷幄,还能反侦察,推理出警察的下一步动作。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
其实不是要把崔业变成高启强。
也不是为了突出智商。
而是想让观众看到,一个普通人在命运面前,人性的变化,欲望的涌动,和抉择时的心路历程。
剧中有一句关键的台词——
在一开始,少年宫的校长告诉他:
走到社会
得学会怎么输棋
你输了 才是赢了
什么意思?
其实也就是个人信念和社会规则碰撞时,你会选择如何处理的问题。
如果你坚持个人信念,而违背社会规则,那么即便是 " 赢了 ",也同样是输。
反之亦然。
要知道,崔业是个很在乎输赢的人。
他从小学棋,一心想赢。
在同行利用围棋的思维下海经商,赚得盆满钵满时,崔业依然脱不下那身孔乙己的长衫,依旧固执地坚持着围棋的纯粹。
然而他赢了围棋,却输了生活。
这既不能帮他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
多年来他一直屈尊于一家托儿所般的少年宫,给一群熊孩子对牛弹琴。
也没有使他成为妻子、儿子的骄傲——
相反,妻儿都嫌他没出息,没本事。
而当他开始舍弃个人原则,去迎合社会规则时呢?
他输了围棋,却赢了生活。
一个最直接的例子。
崔业的儿子生病急需一大笔医药费,他没办法,只好低下头去陪商人王红羽(李乃文 饰)下棋。
这是一种助兴,也是一种讨好。
结果呢?
一大笔 " 学习费 " 到账,这金额,是他努力这么多年积蓄的好几倍。
这样的反差给他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他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也开始动摇。
如果输赢不在表面,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只要看最后的结果就行了?
于是我们即便不知道后续的发展,也会知道——
那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的围棋老师崔业,回不去了。
果然。
劫匪成功逃脱后,崔业趁他们放松警惕,抢过方向盘制造了一起翻车事故。
没想到,车翻了,爆炸了,劫匪也几乎团灭。
可一来,他意外杀了人,手上已经不干净了,二来,这次和警察之间的较量,也使他突然开窍:原来围棋,也能用于犯罪。
他走上了截然相反的路。
02
现实棋局,摧毁人心
可是一个人就能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走上一条截然相反的路吗?
在高智商犯罪的作品里,这不是什么问题。
简单几笔带过即可。
但《棋士》,却在此用了不少的篇幅,详细描述了现实的棋局,对一个人摧毁的全过程。
一开始,崔业依然自视甚高,坚信自己不会跟犯罪分子同流合污。
比如。
意外炸车后,他拿走了劫匪们抢来的钱,可当其中一个幸存的劫匪金夏生(陈永胜 饰)找上门时,他又立马拱手让人。
说,他只留下原本就属于自己的,其他的,一分不要。
后来,金夏生拿抢劫案威胁崔业,让他帮忙处理掉之前绑架的银行职员秦晓铭(李若天 饰)。
崔业的第一反应也是割席:
我跟你们不一样
你们杀人不眨眼 不顾虑
我不是那样的人
而当他在秦晓铭身上,拿到一个足以把大老板王红羽送进监狱,也足以讹到一大笔钱的黑账本时。
面对金夏生合伙的邀请,他还是坚持底线,没有答应。
那么到底是什么一点一点地摧毁了他?
现实的无情。
一个例子。
崔业宁愿放下清高,去向自己讨厌的王红羽低头,寻求一个赚钱的机会。
没想到,这一次低头,竟直接给了他双重 buff 的致命一击——
王红羽提出条件:只要崔业帮他赢盘棋,他就给他开个围棋大师班。
下棋的对手,正是崔业少年时期的偶像。
这原本应该是场激动人心的比赛。
可笑的是,正式对弈的前夕,这个偶像私下来找他,想花钱买他输。
没错,又是那句熟悉的 " 输才是赢 "。
崔业有点恍惚,怎么连自己最崇拜的人,也会说出这样不尊敬围棋的话。
为了证明,这句话不对,这局棋他拼尽全力。
后来呢?
是的,他赢了,但王红羽那边,却没有兑现原来的承诺。
这时,偶像给崔业讲了一个更 " 致命 " 的秘密:
其实,少年时期的他是因为贿赂了教练,在比赛中得以作弊,才进了围棋专业队。
而贿赂的成本,仅仅是一包廉价的白糖。
你这么看重的围棋
不过是别人眼中的一个交易
崔业赢了这盘棋,但除此之外他满盘皆输——
输掉了承诺好的围棋大师班,也输掉了尊严,更输掉了几十年来的信仰。
这对一个视棋如命的人来说,既是最大的羞辱,也是执念的全方位坍塌。
他本以为自己的真诚和坚持,可以抵消掉现实的无情。
只要他肯努力,肯拼命,就能改变生活的境况。
结果。
他拼尽全力争取的这一切,只不过是别人随口说说的空头支票。
此刻的崔业,就如同他陪着笑脸去讨好王红羽时,系的丑领带一样可笑。
这一次,崔业不再犹豫。
他要把自己丢掉的尊严和骄傲捡回来,摆在脚下的路,或许只剩下一条——
干一票。
《棋士》大概花了三集,去刻画崔业在面临命运抉择时的心路历程。
这也是这部剧没有落入俗套的关键——
它想写的从来不是完美的罪案或精彩的推理。
而是一个一直守原则、有底线的人,为什么会走上歧途,踏入深渊。
它扒开的也不是所谓谜团和真相,而是那些刺激人性转变的一层又一层伤疤。
关于荣辱,关于自尊,也关于信仰。
所以,你后来在崔业的筹谋、复仇中品到的 " 爽 ",也并不是快感。
而是把人的执念丢进油锅煎炸时,滋啦作响的痛感。
03
不得志者的清高
或许你也意识到了——
剧集说的不止是崔业 " 一个人 "。
而是在说,在商品经济时代到来时,那一批浪潮下的失意者。
怎么说?
不得不提到剧集的时代背景:千禧年。
这是一个旧的经济模式逐渐退场,新的思潮与观念逐步兴盛的时期。
下海成为常态。
人们以能否 " 赚钱 " 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指标。
而之前的那些所谓技术、规矩,在金钱面前,变得一点也不重要。
比如《小武》里的王宏伟,《耳朵大有福》里的范伟,都是如此。
他们被时代 " 淘汰 "。
却依然想保留着自己老派的尊严。
△ 上:《小武》 下:《耳朵大有福》
而崔业呢?
没错,他是个在老式的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人,他学围棋,也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许多围棋传奇人物影响下,父亲认为可以将其培养成另一个天才的愿望。
可没想到。
他既不是天才,连学了几十年的围棋,在商品经济下也似乎变得毫无用处。
从此也就变得极其敏感,自尊心很强。
所以他为什么不及时抽身而出?
其实是在这样的思潮碰撞下,他陷入了执念——
他固执地想证明自己的所学有用。
也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而这,何尝不是我们认识的许许多多老一辈的人,所普遍的心态?
一个明显的例子。
崔业与他的哥哥崔伟(陈明昊 饰)的 " 暗战 "。
前者,是上一代人的骄傲。
崔业从小就表现出了对围棋的天赋,爸妈哪怕倾家荡产也要送他去省城学围棋。
可最终,变成了被淘去的沙子。
而后者呢?
崔伟从小便一直不受重视,明明考上了警校,家人却执意让他进厂。
然而长大后,他却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刑警队长,成为撑起家族荣誉的那个。
如此反差,崔业如何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于是前面提到的那个抢劫现场。
你会发现,或许崔业一开始并没有要帮助劫匪逃脱的想法,他只是逆来顺受。
什么时候决定帮劫匪?
是听到了门外,身为刑警队长的哥哥的声音。
很显然,长期以来的心理落差,在崔业心中早已生成了一股抹不掉的自卑色。
他不想再让哥哥看不起。
于是,便铤而走险,试图用自己一直被哥哥嘲笑的围棋技能,帮助劫匪,更是打败哥哥。
这是他的自我证明。
也是他陷入执念的开始。
没错,崔业自以为是的清高,只不过是他自卑的一层保护色。
他恨的并不是具体的谁,而是那个无法兑现天赋的自己。
在时代面前他无能为力。
于是一直以来,他对此只有默默忍受。
儿子谈起大伯崔伟洋洋得意,提到亲爹崔业却满脸丧气。
他装作没听到。
分居的妻子淑华(王智 饰),时常维护看不起崔业的王红羽。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对他这么有敌意
我知道你看不上做生意的人
认识你那么多年了
你还是那么狭隘
他也只是无力地说," 王红羽不是好人。"
在哥哥眼里,崔业是一个傻子,在妻子眼里,他是一个狭隘的人。
他有多不甘,多憋屈,就有多想证明自己。
而正是这一次又一次对 " 证明自己 " 的渴望,让崔业无法再从自己设的棋局中脱身。
因为他以为的扬眉吐气,其实不过是作茧自缚。
所以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这不过是一部模仿《绝命毒师》的高智商犯罪剧,不过是讲了一个犯人误入歧途的故事吗?
当然不是。
它是在讲一个失意者,如何被自己对 " 志 " 和 " 为 " 的执念困住的故事。
这的确具有很浓烈的悲情色彩。
可同时,也似乎是在警醒着我们,哪怕一个不经意的选择,都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走入不一样的人生。
在刀尖上跳舞,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
不过话说回来——
这种不够成功,不够自洽,不那么跟得上时代潮流,既敏感又自尊心强的状态,何尝又不是大多数的我们?
所不同的。
或许只是我们还没有陷入执念,不可自拔而已。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