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坐在家里赚美金,又一万亿新商机崛起,欢迎阅读。
每年 2-3 万亿人民币。
"China Travel",彰显着一个开放雄心。
China Travel
2025 年 1 月的一天,一群韩国年轻人落地上海浦东机场。
海关前的队伍蜿蜒如长龙,其中很多都是讲韩语的。一名叫朴大一(Park daeil)的韩国人,兴奋地用中文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
" 还以为回到了仁川!"
那期间,韩国人扎堆,成为上海周末常态。
根据上海边检总站数据,2024 年浦东机场口岸入境外籍人员数量达 389 万人次,位居全国空港首位,其中韩国游客占比最高。
上海每周往返于首尔班機超 200 班,这还不包括釜山、济州岛等地班機。而首尔到上海飞行时间仅 2.5 小时,济州岛更是 1.5 小时即达,春秋航空单程票价可低至几百元。
飞行时间短、班機密、价格不高等有利条件,让" 周五下班直冲上海 "成为韩国社交媒体上流行的新生活方式。
上海南京路一家烤羊肉串店的店员表示,晚上十点后几乎 95% 都是韩国客人,不惜排队数小时,只为吃上喜欢的羊肉串和拍黄瓜," 给人一种很疯狂的感觉。"
甚至,韩国游客对上海的 " 挖掘 ",超过了不少国人,还反向捧红了莱莱小笼等 " 必吃门店 "。
中国社交媒体小红书、抖音上,韩国人在海底捞里大呼 " 西瓜自由 "、韩国富二代一顿饭就花了 46 万多等趣事热梗,更是不断引爆社交话题。
事实上,韩国人对中国的探索,远不止上海。
湖南张家界,就被韩国民众视为带父母出游的 " 孝道圣地 "。2023 年张家界接待韩国游客 28.21 万人次,占其入境游客的 41%,韩国旅游网站将其评为 " 喜爱度第一 " 的中国景点。
青岛、哈尔滨等传统热门城市也悄然复兴。
韩国演员玄彬主演的电影《哈尔滨》热映后,中央大街、冰雪大世界成为韩国游客新宠;一位韩国博主则表示," 青岛原浆和普通啤酒的味道不一样,味道又浓又香,是人生啤酒。"
韩国游客涌入,只是一个缩影。
2023 年年初,黑龙江黑河这座边陲小城,突然成为 " 跨国早市经济 " 的典型。每天清晨,数千名俄罗斯游客跨越国境,涌入黑河早市,抢购韭菜盒子、肉馅包子等中式早餐。
2024 年,外国旅游博主一句中英文混搭的魔性发音 "City 不 City 啊 ",席卷全球社交媒体,甚至 " 惊动 " 了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应道," 中国就在这里,欢迎大家来!"
1 月 14 日,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副司长吕宁表示,2024 年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 6.1 亿人次,其中外国人 6488.2 万人次,同比激增 82.9%。
"China Travel" 的飓风背后,则是免签政策的水到渠成。
政策东风
早在 2013 年,上海、杭州等陆续获批实施 72 小时免签政策,并于 2016 年延长至 144 小时。
彼时的中国,手握 " 世界工厂 " 的经济底牌,却始终难解一个尴尬命题:为何国际游客的脚步总在门前徘徊?
2018 年,据《从出入境旅游看中国全球化发展系列报告》数据,我国入境游客数量从 2005 年到 2015 年增长只有 11.2%。入境旅游人次相比出境游,更是高达三千万人次逆差。
" 签证难 " 问题,首当其冲。多位旅游从业人士曾表示,入境中国手续相对复杂,办理签证存在办理点少、等候期长、资料填写复杂、费用较高等问题。
更隐蔽的痛点,在于支付壁垒。
2023 年 5 月,上海市政府参事课题组一项调查发现,外籍游客最希望使用刷卡和现金支付,但 401 家调研商户中安装外卡 POS 机的仅有 183 家,占比不足一半。
此外,入境游同样涉及的住宿餐饮、旅游景点服务、交通等 " 最后一公里 " 场景,很容易堆叠成一座隐形长城,将开放的国门虚掩。
另一个挑战是产业链断层——疫情期间流失了不少入境游专业人才,小语种导游占比不足 4%,国际航线恢复率长期低于 50%。
种种因素下,疫情结束的 2023 年,文旅部第一季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旅行社入境旅游接待人次仅为 5.2 万,2019 年同期则为 370 万人。
甚至有从业者悲观疾呼:整个入境游行业,已经到了消失边缘!
转折始于 2023 年 12 月 1 日,中国对法、德、意等六国实施单方面 15 天免签,消息发布当日,欧洲赴华机票搜索量暴涨 300%。
这不仅是一次政策重启,更是一场精心设计、雷厉风行的 " 破窗行动 "。
2024 年 7 月 15 日,中国 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口岸增至 37 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 54 国公民可获得过境免签。
2024 年 12 月 17 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宣布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 72 小时和 144 小时均延长为 240 小时(10 天),新增 21 个口岸至 60 个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过境免签的外国人可以在 24 个省(区、市)允许停留活动区網域内跨省網域旅行。
时间延长、范围扩大、行动更自由……免签政策的力度之空前,可见一斑。
一位常驻曼谷的旅游博主在视频中惊呼:" 现在订周五晚的班機,周日就能穿着汉服在成都吃火锅看变脸!"
帮助跨过支付难关,则是中国送给外国游客的 " 又一份大礼 "。
2023 年 12 月 28 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表示," 解决支付难题方案,概括来讲就是‘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
2024 年 2 月 23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再次强调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
2024 年 4 月,人民银行、文旅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重点文旅场所实现境内外银行卡受理全覆盖,同时保障能够用现金支付兜底。
一系列政策指导下,支付宝、财付通与商业银行、清算机构、卡组织共同努力,一方面推动 " 外卡内绑 ",境外银行卡可绑定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在国内商户消费;另一方面支持 " 外包内用 ",外籍来华人员使用境外钱包 App 即可在境内支付。
此外,自 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 " 便利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 " 后,仅国家移民管理局就 " 先后出台 110 余项便利外籍人员来华政策措施 "。
当国家层面的 " 大门 " 敞开,地方城市也在加速比拼 " 开窗 " 的艺术。
在浙江,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与公安部门合作选取 18 家旅行社,纳入外国人旅游团队签证便利化首批旅行社名单,让入境游再加速。
广东则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开展离境退税 " 即买即退 " 的又一个试点城市。截至 2024 年 5 月,广州境外旅客离境退税商店备案数量 326 家。
福建更是直接 " 撒钱 ",对组织接待境外入闽过夜游客团队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头部旅行社,每家奖励可高达 60 万元。
最激烈的竞争,还藏在 " 城市服务 " 的细节里。
比如大兴机场边检站划定了专用候检区,增设叫号机和等待座椅,拍摄了一则英语指南视频,解释办理流程。甚至,选派精通外语的移民管理警察靠前服务,确保通关高效顺畅。
相关企业也积极行动,推动入境游市场。
携程启动 " 入境游复兴计划 ":上线英文版 " 中国旅游指南 ",在新马泰、越南、日韩等主要入境游客源地推广 "Super China" 品牌,上架交通、住宿、游玩等产品与服务。
2024 年 11 月,支付宝联合飞猪、滴滴等推出 " 畅游中国大礼包 ";上航旅游集团成立入境项目组,推出 "China Travel" 主题产品矩阵;甚至连街边煎饼摊,都挂出中英日韩四语菜单……
从 " 老外为何不来 " 到 " 全球排队来华 ",这场逆袭绝非偶然。
当 240 小时过境免签遇上支付宝、微信的 " 丝滑 " 支付,当电子签证秒批衔接高铁的 " 极速中国 ",政策、科技、商业的三重浪潮,正在重塑中国入境游这艘 " 巨轮 "。
万亿蓝海
2025 年春节,上海外滩一家旅行社的导游张伟,带着一群法国游客穿梭于豫园灯会与博物馆之间,忙得脚不沾地。
短短 8 天假期,他接了 4 个入境游团,收入是三年前月薪的十倍。
而这,并非孤例。
回成都专职干入境游的徐盛,因月入 15 万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在丽江古城,纳西族姑娘将传统扎染技艺设计成体验课,单日可接待 20 名外国游客;西安大唐不夜城,专攻 " 汉服旅拍 " 的摄影师,春节档期订单排满……
过去,大家都觉得做老外生意要高大上。现在发现,一碗小笼包、一盏花灯都能赚钱。
普通人的致富机会,恰是中国入境游市场爆发式增长的缩影——从 " 冷门赛道 " 到 " 黄金风口 ",一场万亿级的商机正在崛起。
十年前,中国游客在巴黎老佛爷百货抢购奢侈品的身影,曾被外媒戏称为 " 行走的钱包 "。
如今,剧情反转。
2025 年春节假期,携程平台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 203%,酒店和门票预订量分别激增 60% 和 180%。
与之对应的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亚克力春联冰箱贴被老外抢购一空,重庆武侯祠大庙会灯组前挤满了欧美面孔,三亚亚龙湾的度假村里,俄罗斯家庭包下整层海景房……
另据锦江酒店(中国区)经营数据,2025 年春节期间旗下酒店接待外国游客的数量同比增长超 9 倍,主要来源于韩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
诸如携程这样的行业巨头,行情也一路走高。数据显示,携程集团港股市值最高突破 3500 亿港元,2024 年涨幅近乎翻倍。
入境游的爆发,也正为地方经济造就福音。
2024 年杭州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 116.69 万人次,同比增长 107.8%,恢复到 2019 年同期水平的 102.98%;旅游外汇收入 8.2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8.2%。
张家界 2024 年入境客源地达 183 个国家和地区,较历史峰值增加 50 个;接待入境游客超 183 万人次,同比增长 166.3%,入境旅游创汇 10.08 亿美元,同比增长 504.3%。
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研究所所长杨劲松表示,未来入境游将对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常态化客源,产生巨大影响。
入境游也是展示国家软实力的好途径。
" 刷脸支付,太酷了!"" 高铁出行,太快了!"" 中国人,很友好!" ……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被与他们传统认知不太一样的真实的中国吸引。
2024 之前的入境游高点 2019 年,中国的外国人入境旅游收入 771 亿美元,只占 GDP 的 0.5%。
据摩根士丹利估算,入境游有望在未来 10 年给中国带来 1.7 至 4.5 万亿美元的收入,10 年后入境游对中国 GDP 的贡献率有望上升至 2% 到 4%。
按此计算,这将是一个每年 2-3 万亿人民币的巨大商机,与目前相比是倍数级的增长。
参考资料
[ 1 ] 《新韩流:周五下班来中国》新民周刊
[ 2 ] 《抢滩入境游市场新机遇》中国报道
[ 3 ] 《入境游,死于 2020?》劲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华商韬略 "(ID:hstl8888),作者:华商韬略,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