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被误读的“3.5分餐厅”,欢迎阅读。
购物之前要打开手机看评价、外出就餐时去点评网站看打分,是移动互联网赋予一代消费者的肌肉记忆。但现在,年轻人决定换一种玩法。
年初," 年轻人涌入 3.5 分餐厅 " 等话题冲上热搜,起因是有人 " 踩雷 " 高分网红餐厅以后,生出逆反心理,决定反向消费 3.5 分餐厅,结果大超预期。
一时间," 没觉得比 4.8 分的网红店难吃 "、" 味道正经不错,厨房也干干净净 "," 这嘴啥回事儿呢,怎么吃啥都好吃 " 等言论四起,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开始专挑 3.5 分店就餐,3.5 分似乎成为了评判一家餐厅好不好吃的全新标准。
不只是国内,海外对 3.5 分餐厅的讨论也由来已久。
在美国第一点评网站 Yelp 上,2 星 -4 星之间的饭店数量高达 58%,4 星以上餐厅占比 32% [ 1 ] ——相比于数量有限的高分餐厅,"3.5 分餐厅 " 成为了消费者光顾最频繁的去处。
美国版知乎 Quora 对 Yelp 优质餐厅的解释是:如果你拥有一个 3.5 星及以上的餐厅生意,简直是拥有了全世界。
对于 "3.5 分餐厅 " 的备受追捧,一种广泛传播的观点认为,这是消费者厌倦主流评分体系以后的逆向选择," 低分店比高分店更好吃 "、" 点评网站的高分店都是刷出来的 "、" 互联网评分体系不可信 " 等论调甚嚣尘上。
但若仔细观察国内年轻人的这场 "3.5 分餐厅运动 " 就会发现,无论是年轻人的初衷,还是 3.5 分餐厅本身,亦或是互联网评分体系,都遭到了某种程度的误读。
年轻人掀起 " 反精致浪潮 "
3.5 分餐厅在国内年轻群体间的流行,是近年来 " 反精致浪潮 " 的一个体现,后者早已发生在消费领網域的方方面面。
简而言之,就是年轻人不信 " 精致美学 " 了,决定怎么 " 糙 " 怎么来,既是一种试图冲出互联网营销围剿的孤勇,也是一种对新型生活方式的主动探索。
这个冬天强势走红的军大衣和花棉袄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去年双 11 前后," 国产羽绒服卖到 7000 元 "、" 波司登平均价格已升至 1600 元 " 等话题登上热搜,面对羽绒服价格的不断攀升,职场人士转向购买价格几百块的冲锋衣,而大学生则开始扎堆穿起军大衣和花棉袄。
这种由消费端带动的服饰穿搭潮流,借助社交媒体平台进一步放大,军大衣的搜索指数在去年十二月甚至突破了 300 万 [ 2 ] ," 军大衣统治校园 " 一度成为短视频平台的流行热梗。
比军大衣更早出圈的,还有年轻人发起的特种兵旅行。
日行几万步、48 小时不睡觉、全程只花几百块,礼拜天玩完还能赶上周一的 " 早八 ",这种极度浓缩的高性价比旅行从春夏火到秋冬。
带着 " 假期越短,玩得越狠 " 的旅行心理,年轻特种兵在目的地选择上抛弃了北上广等精致的大都市,跋山涉水在三四线城市、甚至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里寻找新天地。
比如,以往在社交媒体中存在感微弱的南昌,就因低至 6 元的打车起步费、60 元 / 晚的客房价而被年轻人称为 " 来报恩的物价 "。
去年中秋国庆假期中,以南昌为目的地的旅行订单量同比暴增 655% [ 3 ] ,让这个小城摇身成为特种兵旅行第一城。
年轻人所到之处,都是一番反精致的光景。
在过去一年里,美妆圈开始流行白开水妆,删繁就简,高光隐修容都不打,一盘腮红走天下;曾被打上中产标签的 citywalk 也被年轻人爆改,从精致的文艺地标路线,变成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
餐饮行业也是一样。在国人物质极大丰富的数十年里,高分餐厅早已成为寻常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菜式、服务、供应链高度标准化的连锁品牌,已无法满足年轻人热衷于开盲盒的消费心理。
反倒是那些还未高度商业化、繁星般散布在赛博地图里的街头小店,更像一场奇幻的寻宝历险。
" 不要让高抽成为你探索美食路上的绊脚石 "、" 我倒要看看有多难吃 "、" 十年老店能差到哪里去 ",是年轻人用脚投票 3.5 分餐厅运动时喊的最响亮的口号。
在这背后,其实是年轻人对于标准化、模板化生活方式的反思。在经历过从物质匮乏到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消费更新后,过往几代人对 " 精致 " 一度有着刻在骨子里的本能追求,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刻板单一,个性的发展受到抑制。
类似的反标准化运动早已世界各国兴起。比如在美国学界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反标准化考试,其主张是反对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教育问责的依据;职场掀起的反标准化运动,同样提倡放弃传统的 9-5 工作制,鼓励采用更为灵活的工作时间和环境,以提升生产力和的生活质量。
回到国内市场,从特种兵式旅游、白开水妆与菜市场溜达,到 3.5 分餐厅的流行,本质上是这一届年轻人对于多样性和创新的向往与追求。
但一方面,以 3.5 分饭店为代表的 " 反精致浪潮 " 只是一种情绪,而非事实。
热搜褪去后,花棉袄和军大衣终究也无法彻底替代羽绒服;年轻人涌向街头小店,也不代表再不踏入品牌连锁餐厅,更不代表评分类网站失去价值。
另一方面,那些构成多元选择的 "3.5 分餐厅 ",也在某种程度上遭到了误读。
3.5 分是餐厅的基础分和中位线
这股热潮中,一个反直觉的事实是,3.5 分餐厅,很多时候并不差。
首先,从评分来看,3.5 分餐厅并不是低分店,而是点评网站评分的中位线。
以大众点评为例,3.5 分是该平台餐饮店铺的常规水平,有近 60% 的餐厅商户评分在 3.5-3.9 分之间。
这与海外点评网站 Yelp 餐厅商户的分布基本持平,Yelp 上 2 星到 4 星的餐厅占比 58%,4 星以上餐厅为 32%,其余 10% 则在 2 星之下。
其次,这些在点评网站上占比较多的 3.5 分店铺,没有拿到高分,并不等同于 " 口味差 ",平台商户的评分其实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一些经营多年的街头小店,它们有较为固定的线下客群,老客不习惯也没必要写线上评价,而街头小店的经营者很多也是老一辈的手艺人,对互联网平台的运营能力和意识不够强,这都导致了线上评价 " 原材料 " 累积不够,导致评分体系无法给出 " 能真实反映商户水平 " 的打分。
不仅如此,也有观点指出,多数消费者写差评的动力远大于写好评,这对 " 评价量 " 本就不够的小餐馆来说,无疑是 " 雪上加霜 "。
吃到令人喜出望外的美食,消费者的下意识行为是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最兴奋也不过将其作为社交媒体分享日常的素材。对于再熟悉不过的楼下小馆子,就算再好吃,也不会记得上平台写一条好评。
然而遇到难吃的店、或者体验感差的服务,愤怒失望涌上心头的顾客不在点评网站吐槽个尽兴,多半是不会罢休的。
这就使得不少街头宝藏小店在线下有着极高的口碑,在点评网站却分数平平。
但从宏观来看,这些顶着 3.5 分的中小商户,却在事实上构成了中国餐饮行业的基本盘。
在中国,餐饮本身就是个连锁率较低、市场极度分散的行业,约有 81.41% 的餐饮商户年交易额不足 20 万元 [ 4 ] 。据企查查数据,截至 2022 年 3 月,国内餐饮企业 1172.36 万家中,超过 70% 都是小微商户,它们构成了行业生态的主体。
以餐饮行业收入占比最大的火锅为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0 年火锅赛道中排名第一的海底捞市场份额仅为 5.8%,排名第二的呷哺呷哺 市场份额只有 1.2%,而排名三至五的市场份额均仅为 0.3% [ 5 ] 。
这就足以解释,为什么 "3.5 分餐厅 " 们是大众点评这类平台的主体商户。
餐饮是国内规模最大、常年稳定攀升的消费行业之一,但竞争烈度和经营难度都可称得上地狱级别。
一方面,中式餐饮有着最为繁多的菜系种类,且每个菜系下都有多如牛毛的商户,这就使得舌尖上的竞争愈发激烈;另一方面,房租、原材料、人工这三座成本大山平等地压在商户肩头,最近几年还变得愈发沉重。
头部连锁品牌可以通过标准化的生产和规模化的供应链来摊薄成本,并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提升门店装潢和服务,而作为行业中流砥柱的中小商户,就得一边维持口味与服务,一边寻求以小博大的机会。
在此背景下,点评类网站的价值也更加得到体现。中小餐饮商户集中度低、地理位置不佳、经营预算有限的特点,使其更依赖于点评网站为其开拓线上新客源,而消费者也同样需要点评网站提供的丰富信息,作为外出就餐的重要参考。
理论上,中小商户应该通过努力提升经营能力,最大程度借助线上平台拓展生意,而其中的潜力股更有机会脱颖而出跻身高分店,成为餐饮行业的未来之星。
但对于小餐馆来说,要量化吃饭这件事,将经营水平通过评分类 App 的评分体系体现出来,实则比想象中难。
互联网打分体系并未失效
外出就餐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消费,不同人的口味、对环境和服务的偏好都不尽相同,特别是在以食为天的国内市场。
掀起反精致浪潮的年轻人是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人群。对于他们而言,互联网打分体系更像是一种以 " 不踩雷 " 为前提的底线工具。
而点评网站所追求的,则是成为所有消费者的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地量化体验、保证公平公正,为消费者筛选 " 真的好 " 的餐厅。
以大众点评为例,它为此设计了一整套评分与推荐排名体系:
这种基于消费者评价作为大数据、并结合多种指标进行精细化模型计算的方式,既是本地生活行业目前为止最公允的评分体系,也成为了大众点评核心壁垒之一。
这套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并不容易。比如,点评网站的评分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购买,民间衍生出的诱导好评、刷单炒信用等一系列行业灰产,就成了平台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点评网站开始陆续对产品和规则进行更新迭代,仅大众点评就投入了上百种风控模型,并上线了举报通道,结合电话回访和线下风险排查等方式,对点评黑灰产进行打击处罚。
抛开灰产阴影下的极个别案例,大众点评上那些货真价实的高分餐厅,通常代表着一种更综合的评价," 好吃 " 不是唯一的指标。
如前文所述,基于一整套精密的评分体系,高分店铺往往经受了大量消费者的评价检验,且对各项指标进行了经营改善,在口味、环境、服务等方面往往都有稳定水准,才最终从 " 普通水平 " 的商户变成了高分商户。
诚然,"3.5 分餐厅 " 中不乏靠口味出圈的宝藏店铺,但他们大多数在环境、服务等方面欠佳,或是不知道该如何做数字化经营,积累线上评价的小老板,与高分店之间有显而易见的差距。
不过,对于这些中小商户,平台也打通了一条上升通道。一部分街头巷尾的宝藏小店,利用好了互联网平台的机会,同时通过自身努力,逆袭为真的高分店。
多福美食馆就是一个例子。这家开业于 1996 年的广州老字号,收录到大众点评已经有 15 年时间,早期评分一直徘徊在 3.5 分 -4 分左右。
与其他世代相传的老店一样,多福美食馆的线上化起步时间比较晚,明明口味是消费者公认的 4.5 分以上,服务和环境分始终是硬伤。
街头小店确实无法伤筋动骨地大改装修,但力所能及提升的地方仍有很多。
下定决心做线上后,多福美食馆的老板将消费者能感知到的细节改了个遍,比如换台布、安装光亮透明的灯、更新碗筷消毒设备,就连老员工不好的口吻、服务态度等习惯,也都调整了一番。
大半年之后,效果逐渐显现。据介绍,自从多福美食馆开始注重点评网站的运营后,门店营业额涨幅高达 150%,春节期间每天都超过 100 桌,目前多福美食馆在点评网站已冲到 4.7 分。
像多福美食馆一样实现评分逆袭的宝藏小店还有很多,比如这个冬天热度高涨的哈尔滨就让一批 3.8 分小店火到了 4.5 分。
借助大众点评提供的免费点评码、笔记和直播等种草功能,这些小店打通了线上到线下的 " 引流 - 消费 - 评价 " 闭环,并将菜品、环境、服务做了大幅更新,从而成功实现破圈。
不可否认的是, " 先攻略、先评分、后决策、后消费 " 已经成为当代人出行吃喝玩乐的一种习惯。
但归根结底,点评类网站是一种基于底线设计的产品,一方面用量化的分数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参考,另一方面是让更多店铺被看到,给消费者更多元的选择。
就这一点而言," 大众点评 " 们与年轻人在 3.5 分运动中所追求的,其实是一致的。
参考资料
[ 1 ] Yelp 官方网站
[ 2 ] 军大衣走红,留给品牌营销的几点思考,增长工厂
[ 3 ] 南昌,何以成为 " 特种兵旅游 " 第一城,表里表外
[ 4 ] 中国餐饮业数字发展报告,国家信息中心
[ 5 ] 中国餐饮行业 : 如何在最内卷的消费赛 道挑选胜者,浦银国际
作者:沈丹阳
编辑:黎铮
视觉设计:疏睿
责任编辑:黎铮
>